2024-08-1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航向全世界 ~ 臺灣遊艇王國的成功詩篇 ( 原文作者: 李伯言 )

台灣製造業代工舉世聞名,也是製造業一環的台灣遊艇產業,其出口實力亦不容小覷。在韓戰爆發的1950年左右,美軍開始派駐協防台灣時期,除了帶來軍事物資,也帶來北美的「玩船文化」,同時豐富了四面環海的台灣。

台灣遊艇產業緣起1900年於日治時期從事傳統木船製造的師傅陳水源,他在1919年於台北橋附近的淡水河岸設立船寮,其子陳振吉為興航遊艇創辦人。大橋遊艇創辦人陳添枝則稱呼陳水源為叔叔,大舟遊艇創辦人陳上川則為陳添枝之子。

台灣是個以出口為產業導向的國家,相對貶值的台幣對出口有利,除了產值帶來的本業獲利之外,因匯差益而順帶的利潤,其實也是決定產業整體收益的關鍵之一。1983~1992年,新臺幣對美元 ( NTD / USD ) 銀行間成交之收盤匯率從40.0600 / 1一路升值至25.1629 / 1 ( 資料來源 : https://www.cbc.gov.tw/tw/mp-1.html ) ,期間匯差損近40%。

當時遊艇產業利潤受到影響的原因,除了匯率,還有美國於1991年針對超過10萬美元的遊艇多課了10%的稅金;另外,台灣於1984年實施的勞動基準法所提撥的勞退準備金需溯及既往,這對擁有眾多師傅級工匠資深老員工的船廠經營更加困難。

面對因匯率及政策的變化而造成的訂單大減情形,有的放棄經營;有的轉而投標國內巡邏艇和巡防艇的建造;有的承造相對單純的交通船、觀光船、海釣船…等。但第二波的夾擊於2008年隨金融海嘯而來,只不過有了過去維繫金流經驗的船廠,仍繼續夾縫中求生存。更有置死地而後生的乾脆轉戰歐洲市場,開始打出自有品牌而成為台灣遊艇製造業界揚名國際的先驅。

然而2008年時,台灣遊艇業的產值達3.2億美元,是1984年至2021年間最高峰的一年。後因次貸危機,產值腰斬。但於2019年與2021年,產值仍達2億美元以上。

台灣製造的遊艇幾乎全部外銷的情形,在國際遊艇市場雖廣為人知,但因戒嚴以來,台灣的海洋與海岸均行封鎖措施。早年的遊艇愛好者多以帆船委員會或遊艇俱樂部的形式集合,又以運動、海釣、賞鯨等名義,在名正言不順的縫隙間尋求立足。2010年左右,台灣制訂船舶法中遊艇專章與相關規則,這才讓遊艇活動得以在法源依據下扎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