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報導,某 Airbnb 房東房間出租三週,租客離開時有清掃乾淨,房東還給房客五星好評。沒想到房東之後收到約 1,500 美元 (約新台幣 47,800 元) 電費帳單,原來房客住宿期間挖礦,且賺入超過 10 萬美元,房東得知後當然氣炸了。
Tom′s Hardware 報導,Ashley 是 Airbnb 房東,分享一段慘痛經歷。某房客租她房間三週,離開時清掃非常乾淨,所以她也給了五星好評,沒想到收到電費帳單時卻被嚇壞了。Ashley 重播大門攝影機,發現房客入住時至少帶了超過十台像伺服器的機架,且加建電動車充電椿,導致三週電費高達 1,500 美元。
Ashley 詢問租客,他大方承認住宿期間以房間電力挖礦,共賺進超過 10 萬美元,但拒絕支付電費。Ashley 轉向 Airbnb 追討高額電費,但也遭 Airbnb 拒絕。
Ashley 馬上將租屋規則添加「禁止加密貨幣挖礦」和「禁止電動車充電」兩條,以防租客鑽漏洞造成房東損失。Ashley 也不是唯一遇到此狀況的房東,其他房東也附和,越來越多這種礦工租客,呼籲其他房東小心。
礦工租 Airbnb 房挖礦,房東收到近 48,000 元帳單氣炸
自從華生與克里克(James Watson and Francis Crick)博士於 1953 年揭開 DNA 雙股螺旋結構以來,科學家對 DNA 所蘊藏的訊息量之豐富可謂驚嘆不已。多年來的研究表明,DNA 序列的資訊是多層次的,並非只記錄基因所需之訊息。基因僅占人類 DNA 全長的 2%,其餘 98% 曾被認為是「垃圾 DNA」的非編碼區域(non-coding region)如今漸漸發現它們對基因表現、人體健康都至關重要,值得深入探索。
已知這些非編碼的 DNA 序列,有些具有調節基因表現之功能,有些能幫助穩定 DNA 整體構造,還有些非編碼 DNA 區域則參與 DNA 修復過程以避免突變發生。然而人類「基因組」(genome)含有高達 30 億個「鹼基對」(nucleotide base pairs),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亟待探索。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領導本次研究的科學家安娜·波特施(Anna Poetsch)博士說:「在解析 DNA 非編碼區域上我們知之甚少,多數序列可能同時具有多種功能,而這正是 AI 和大型語言模型可發揮之處。」DNA 就像是生命的百科全書,何不把它當作語言來研究呢?為此,研究團隊運用人類基因組的 DNA 序列訓練了一個名為 GROVER 的大型 DNA 語言模型 ,以幫助解碼 DNA 序列中的生物學意義。
GROVER 已經掌握了 DNA 的基本規則。該計畫的研究人員梅莉莎·薩納布里亞(Melissa Sanabria)博士解釋說:「在語言學中,人們談論語法、句法和語義;對於 DNA,則涉及學習序列的規則及含義。就像 ChatGPT 學習人類語言一樣,GROVER 基本上已經學會如何與 DNA 的語彙互動。」研究團隊確認,GROVER 不僅能準確預測接下來的 DNA 序列,還可提取具生物學意義的訊息,如識別 DNA 上基因啟動的位點或蛋白質結合之區域。相關成果已刊登於《自然機器智慧》(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雜誌。
DNA 類似於一種語言,它由四個字母(A、T、G 和 C)構建序列,這些序列具有意義。為了訓練 GROVER 理解其含意,研究團隊使用「壓縮演算法」(compression algorithms)創建一個 DNA 詞典。薩納布里亞博士進一步解釋:「我們分析了完整的基因組 DNA 序列,尋找最常見的字母組合,從兩個字母開始,逐步建構多字母組合。透過約 600 次循環,我們將 DNA 片段化為『單詞』,使 GROVER 在預測下一個序列時達到最佳效果。」
波特施博士表示:「未來,GROVER 將幫助解開 DNA 中不同層次的遺傳密碼。DNA 記載了關於我們何以為人類,以及對疾病及治療反應的關鍵資訊。」她深信,運用語言模型協助對 DNA 之理解,不僅能揭開 DNA 深層的生物學意義,更有助推動基因體學和個人化醫療之進展。
德國科學家訓練 DNA 語言模型,試圖解開更多 DNA 祕密
薩爾瓦多在 2021 年 9 月正式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後,總統布格磊(Nayib Bukele)積極推動多項比特幣相關政策,包含開發錢包、在去年 12 月推出投資入籍計畫,投資 100 萬美元的比特幣或 USDT,就能獲得居留簽證和公民身分、並尋求發行 10 億美元比特幣火山債券。
值得一提的是,薩爾瓦多比特幣辦公室負責人 Stacy Herbert 轉發 Jose Valdez 的推文,該篇推文稱 Yilport Holding 投資 16.2 億美元將創造 「數以千計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以及「對當地基礎設施的更多投資」。
同時 Stacy Herbert 還暗示,Yilport Holding 投資對比特幣城有重大意義:
這項協議對於薩爾瓦多東部地區(即未來的比特幣城附近)具有重大意義,將帶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薩爾瓦多比特幣辦公室成員 Max Keiser 更是直接發推表示,Yilport Holding 將投資比特幣城,並透露卡達投資也在洽談中:
薩爾瓦多以 16 億美元投資比特幣城基礎設施,這是薩爾瓦多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私人投資:16 億美元。Yilport Holding 將投資於太平洋港聯盟和比特幣城,布格磊總統訪問土耳其取得了巨大成功!
根據動區先前的報導,比特幣城首次在 2021 年 11 月提出,這座城市將依賴地熱發電供電,居民也將免除多種稅務,市中心還計劃建設一個巨大的比特幣符號。然而,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比特幣城似乎沒有實質的進展。不過,隨著 Yilport Holding 投資比特幣城周邊港口,讓人們對比特幣城復甦的期待又增添了一分。
另一方面,布格磊曾在 2022 年底宣布,薩爾瓦多將每天持續購買一顆比特幣,直到用法幣購買比特幣變得難以負擔為止。
為了方便觀察薩國是否有履行承諾,薩國國家比特幣辦公室於 2024 年 5 月 13 日宣布與 mempool 合作,推出專門追蹤薩國政府比特幣儲備的網站。根據該網站的紀錄,薩國政府確實執行了每日定投 1 枚比特幣的政策,薩爾瓦多目前持有 5,840.76 顆 BTC,價值約 3.44 億美元。
薩爾瓦多獲逾 16 億美元投資,「比特幣之城」延遲兩年即將重啟?
2015 年創立的女性健康軟體 Flo,主要功能是記錄「生理週期」,聽來似乎不是新技術,Flo 卻在 7 月 30 日獲 2 億美元(約新台幣 60 億元)鉅額投資,並躋身獨角獸行列。
Flo將利用這筆投資擴大團隊,服務範圍拓展至更年期女性。然Flo功能含記錄生理週期、預測排卵日,提供個人化健康建議,一度因數據隱私陷入信任危機,甚至面臨集體訴訟。他們能否克服過往陰霾,於競爭激烈的市場持續保持領先?更重要的是,Flo要怎麼賺錢?
產品核心功能之一是「生理週期」追蹤與預測,記錄使用者生理週期數據,如日期、身體狀況等,以精準預測生理週期、排卵期等重要時間點,讓女性不再被突如其來的生理變化打亂生活節奏。此外,Flo還會用AI分析使用者70種經前症狀,提供相應健康建議和資訊,幫助女性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雖然仍有其他競爭者,如女性健康應用程式Rosy與經期和生育追蹤應用程式Clue,就算台灣也有非常多類似App。然而真正讓Flo在眾多競爭者脫穎而出的,在於團隊為使用者量身打造的醫療建議。
為提供專業且更值得信賴的內容服務,Flo也與120位經驗豐富的婦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等專家組成團隊,定期為付費用戶撰寫知識型文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答各種健康疑問,這讓Flo不僅是生理週期軟體,更像攜帶型健康顧問。
Flo有免費和付費訂閱兩版。免費版有基本經期追蹤功能,付費版提供更全面健康管理服務,含專家衛教文章、客製化每月健康報告和圖表、線上健康助理諮詢服務等,訂閱制價格依地區而異,台灣每月約270元。
這種產品策略,成功吸引不同需求的女性用戶。Flo表示,平台每月活躍用戶高達6,800萬,含500萬付費用戶,今年光訂閱費收入就達2億美元(約新台幣60億元),較2023年增長約50%。
Flo並非醫療背景出身,而是由兩位有敏銳商業嗅覺的白俄羅斯兄弟: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Dmitry Gurski和共同創辦人Yuri Gurski創立。
Dmitry有藥學化學學位,並深耕電腦科學和程式設計領域,曾出版相關書籍並在多家科技公司擔任管理職位,累積豐富創業經驗和市場行銷知識;Yuri則是經驗豐富的軟體工程師,2015年發現女性健康應用程式市場的巨大潛力和缺口,決定踏上創業之路。
Flo龐大使用者數據是團隊持續最佳化產品的基礎,同時也造成數據隱私挑戰。這場風波不僅讓Flo一度陷入信任危機,更為整個女性健康產業敲響警鐘。
2019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指控Flo與Facebook和Google等第三方數據分析公司共享用戶敏感健康資訊,例如經期週期和懷孕意願等,違反軟體隱私政策,引發使用者對個資外洩的擔憂。
Flo最初否認指控,但終在2021年與FTC達成和解,同意未經用戶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停止共享使用者的健康數據。Flo Health也承諾強化數據安全措施。雖然執行長Dmitry Gurski多次公開強調,從未將使用者數據用於廣告目的,但風波仍重創Flo聲譽,導致許多使用者失去信任並刪除應用程式。
2022年9月,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更引發大眾對個人數據安全的擔憂,人們擔心這些數據可能拿來指控女性。
為了重建使用者信任,Flo也推出「匿名模式」,允許使用者不共享姓名、電子郵件或IP地址下使用應用程式,確保健康數據得到充分保護。即便如此,Flo在加拿大仍舊面臨一項與個資外洩有關的集體訴訟。
7月30日Flo獲2億美元C輪融資,最新輪融資由曾投資阿里巴巴、Facebook等科技公司而聞名的私募股權公司General Atlantic領投,讓Flo估值突破10億美元,躍升獨角獸之列。General Atlantic負責人Jessie Cai指出,女性健康是發展已久,但長年卻缺乏投資的類別,此次投資展現他們對Flo未來的信心。交易的一部分,Jessie Cai也將加入董事會。
「達獨角獸是Flo和整個女性科技產業的重要里程碑。當我們創辦Flo,發現女性健康服務有巨大缺口,未來也將致力讓女性健康成為全球的優先事項。」Dmitry Gursk強調,團隊更好好運用這筆資金,觸角延伸至2025年達500億美元規模的更年期女性市場。
「進軍更年期市場是順其自然的下一步」,首席醫療長Anna Klepchukova表示,團隊計劃開發更年期相關功能,如症狀追蹤和分析,並個人化健康建議和資訊,致力成為更年期女性信賴的健康管理平台,並在快速增長的市場奪得先機。
打造女性專屬超級 App:Flo 怎麼從「記錄經期」開始,邁向獨角獸之路
〈死侍與金鋼狼〉主角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首圖左)飾演的死侍接受拯救漫威宇宙「神聖時間線」提議,並稱「我是漫威耶穌」。
《商業內幕》的報導,這句玩笑台詞隨著該片票房的成功,可能真的會讓雷諾斯成為漫威的救世主,為陷入困境的超級英雄電影帶來一個新的、改進的時代。
儘管過去十年的漫威電影表現參差不齊,雷諾斯的《死侍》系列一直都取得票房大成功。
然最初高層認為《死侍》是風險,雷諾斯花了11年才將這角色搬上銀幕──但現在此系列電影證明它非常安全可靠。
時間不僅讓他更好的塑造了這個角色,他自己也身兼執行製片。此外,雷諾斯還是相當有商業頭腦和善於利用自己名氣的廣告天才。
他的公司Maximum Effort投資許多事業,如2018年他買下美國琴酒品牌「飛行琴酒」(Aviation Gin),開始酒商生涯,後來被帝亞吉歐(Diageo)收購。
他持股25%的手機電信公司Mint Mobile被美國知名電信公司T-Mobile以13.5億美元收購,據悉至少進帳新台幣100億元,他還保有品牌創意人身分。
2023年他宣布入主英國歷史悠久的雷克斯姆足球隊(Wrexham A.F.C.),關注度與戰績雙雙提升,甚至奪得全國聯賽冠軍。
他擅長自我推銷、善用資源相互拉抬。例如,他讓足球明星球員保羅‧穆林(Paul Mullin)在電影中客串一個小角色,這讓其粉絲們相當興奮,同時他也讓自己投資的F1賽車車隊Alpine的車,換上〈死侍與金鋼狼〉特殊塗裝,和過去無聊的宣傳活動做區隔。
美國的娛樂新聞和評論網站CinemaBlend甚至稱,如果這是一項運動的話,雷諾斯將贏得電影行銷的奧運金牌。
這款由雷諾斯親自操刀設計的〈死侍與金鋼狼〉爆米花桶,售價25美元,但在粉絲群非常受歡迎,已售罄,不過可在AMC網站以32.99 美元預購,但要等到11月才會到貨。
雷諾斯不僅扮演非典型的超級英雄,現實生活也常打破常規。從電影製作到品牌行銷,從體育投資到創意產品設計,他似乎總能找到創新且吸引人的方式吸引觀眾和消費者。
北美史上最賣座!〈死侍與金鋼狼〉為何紅到連爆米花桶也搶翻?關鍵人物是他
日本動畫協會《2023動漫產業報告》,全球發行動漫市場價值接近3兆日圓(約新台幣6,597億元),生成式AI快速進步,對日本動漫產業構成威脅。
但日本缺乏本土AI巨頭,比起排斥與立法規範,日本政府態度反而是擁抱AI。東京大學工學系研究科副教授松尾豐認為,近年之所以越來越多AI公司到日本設亞洲辦公室,一部分是日本人口老化嚴重,將來勢必需要AI與機器人幫助,加上日本企業也自知需快速提升AI能力,使日本對AI的接受度非常高。
但松尾豐也指出,許多AI公司日本的原因,只是看準日本寬鬆的《版權法》,因為日本只要不違反著作權法,即可不經著作權擁有者同意,就訓練生成式AI模型。
當其他國家都在制定更嚴格的規範,限制如何訓練AI模型,只有日本版權法依舊寬鬆。
7月日本文化廳公布「AI和版權指南手冊」,卻未規範AI生成技術的使用者,只列舉如何防止他人爬蟲(web crawler)、收集人工智慧數據,以及當著作權被侵犯時,該如何請求賠償等。至今日本也尚未修訂任何《著作權法》。日本動畫電影文化聯盟與日本漫畫家協會皆對AI技術無法可管感到擔憂:
政府應尊重著作權,無視創作者個人的意願,只會導致文化衰退。
「這隻皮卡丘是人還是 AI 畫的?」當日本動漫成為 AI 侵權天堂,誰來保護原作者權利?
近三個月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大力倡議核綠共存,主張將能源配比調為核能 30%、綠能 30%、火力發電 40% 黃金比率,挺核聲量愈滾愈大,激起反核方蜂擁而出,雙方隔空交火。
台灣究竟有沒有缺電風險?經濟部能源署釋出的最新報告已充分揭示,未來幾年,台灣將進入用電大爆發的時代。
台電推估,半導體和人工智慧(AI)產業用電大增,今年到2033年,台灣用電量年均成長率將達2.8%、平均年增90億度用電;到2033年全年用電量將較今年成長28%。以用電夜尖峰負載來看,同樣年均成長2.8%,是過去十年年均成長0.9%三倍。
「AI用電會成長,但實際增加最多的還是半導體」,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說明,台電追蹤半導體後續幾年科學園區設廠狀況、用電需求,再以AI業者用電計畫、AI伺服器內銷量推估,五年內兩者合計將新增407萬瓩,占全國用電負載成長八成。
「要談電力夠不夠、核電是否延役,應該先問台灣一定要發展那麼多高耗電產業嗎?這些產業有沒有節電、用能源效率更高的技術?而非無止境供應大量需求。」台灣大學大氣系退休教授、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強調,未來半導體、AI資料中心用電激增,台灣也要評估自己的供電能力,不是全世界來設廠都歡迎。
台灣到底缺不缺電?台電過去經常端出備轉容量燈號統計,證明供電穩定無虞。以今年1~7月總計213天為例,台電數據顯示,除了九天備轉容量率低於10%,落到「供電吃緊」黃燈,其餘全亮綠燈。
然而能源學者、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同樣取用台電資料換算,相同時段黃燈高達49天;甚至有四天備轉容量率低於6%,達橘燈「供電警戒」狀態。
「這跟政府講的電力供應無虞有很大差距,7月底前核三『一號機』還在運轉,就有50多天亮黃燈或橘燈,接下來供電會更吃緊。」梁啟源這樣說。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更糟。梁啟源將上述接收站時程延宕,供氣可能受影響的機組納入考量,並將尚未簽約、卻已被排入上線時程的民間電廠,保守推估延後一年,重新修正政府版本的夜間淨尖峰能力,若最壞情況發生,明年備用容量率將剩下4.5%,落入缺電區間。
曾文生也坦言,2024~2027年是供電壓力最大幾年,備用容量率約8%(安全水位15%),若遇到機組故障,還會再下降。
再看另一端,再生能源建置進度大幅落後,燃氣卡在接收站環評延宕、機組設置不順,原定補位時程一再拖拍。
經濟部認為明年再生能源目標達不到20%,是因這幾年用電量激增,分母拉大了,導致綠電占比下降。不過即使不看比率,純粹看建置量絕對數字,進度同樣年年跳票。
核電如期停機,再生能源卻銜接不上,這讓童子賢強調,任何不排碳的發電,每一度都珍貴,他並未反對綠能,只是使用綠能過程,體會到理想與現實有很大差距,台灣要達2050年脫碳目標,須靠核二、核三延役幫忙,減碳不該在排斥核電原地打轉,這是他主張核綠共存的原因。
如同賴清德所說,能源議題,不只是簡單的「反核」或「擁核」是非題,國家氣候治理每個決策,都是多元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台灣人要什麼樣的產業結構,決定會有多少電力需求,而為因應需求,選擇哪些電力來源,攸關要付出何種成本代價,你我都必須思考取捨。
半導體業 AI 猛吃電!台電董座坦言:四年內供電壓力最大,台灣到底缺不缺電?能源學者算給你看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一直強調 Robotaxi 各種好處,不過經驗老到的載客車隊經營者 Uber 認為,這門生意沒有馬斯克想的簡單。
馬斯克(Elon Musk)已多次解釋理想的 Robotaxi(自駕計程車)樣貌,不僅是商業載客車隊,還是所有符合要求的特斯拉車加入的新平台。特斯拉 Robotaxi 要讓特斯拉車主的車輛閒置時,可以自己出門載客賺點零用錢,這是馬斯克的目標。4 月特斯拉首度亮相載客服務 App,算是實踐 Robotaxi 的第一步。
不過理想總在實踐後才知道脆弱,就像馬斯克另一個夢想「全自動駕駛」,目前也還只是名字。全球共享載客服務的領導者 Uber,認為馬斯克有點太小看這個產業了。
「供需的巔峰與低谷是最主要的問題。」Uber 執行長科斯羅夏希(Dara Khosrowshahi)認為,車主想用車的時候也是最多人想叫車的時候,尖峰時段交通需求是最難解決的麻煩。
過去十幾年,Uber 最大價值其實就體現在按照供需狀況即時定價的機制,唯有如此才能盡可能叫車需求的巔峰時段,依然讓用戶叫得到車。這機制對特斯拉 Robotaxi 可能行不通,畢竟車主也需要開車上班或回家,大家可以問自己,如果是你,願意用多少價格讓出這個機會?
從 Uber 經驗看,特斯拉 Robotaxi 只思考「司機」端,缺少「乘客」端考量。假設叫車 App 只在早上 10~12 時、下午 2~3 時和半夜才叫到車,使用體驗絕對不好。「我們花了 15 年,投入數十億美元,才建立現在乘客與駕駛平衡的系統。」科斯羅夏希表示,即使將來有自動駕駛幫忙,這件事難度依然很高。
說來諷刺,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策略,早在 Uber 問世時就有了,就是讓車主與乘客共乘,但這模式最終受法規及計程車司機強力抗議影響,最後被消滅。
不過 Uber 經驗也非絕對,科斯羅夏希提到同時要解決乘客與駕駛問題,是他們的大麻煩,但對 Robotaxi 卻很簡單,因正常來說不會有駕駛,也就沒有駕駛抱怨等乘客太久、車上吵鬧或身上有異味等情形。
相反的,這些抱怨部分會轉嫁給車主,沒人希望自家車出去賺錢,回來後出現垃圾或有臭味,可這風險就是車主加入 Robotaxi 後必須承擔的。一切都順利時,這模式很棒,不過發生車禍、毀損、嘔吐或其他意外或犯罪行為時,不是單純賠錢就能了事,共享模式的水還真不是普通深。
Uber 執行長:馬斯克小看 Robotaxi 與經營車隊的複雜度
人工智慧(AI)熱潮持續,大家都擔心 AI 泡沫是否會破滅,但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報告顯示,這似乎是美國科技經濟唯一主要成長領域之一,少數雲端和 AI 大型公司表現好過業界平均水準。
個人電腦(PC)和智慧型手機等成熟市場,或者是進行庫存修正的工業、汽車和網路設備公司,表現則不如平均水準。標普認為,美國科技業是遇到典型的週期中期狀況,並非衰退指標。除非人工智慧泡沫破滅,所有人都停止投資,才可能出現後續影響。
標普全球評等技術總監 Christian Frank 指出,儘管貨幣化時間表不確定,但雲端巨擘仍大力投資人工智慧,微軟、Alphabet 和 Meta 資本支出總額年增 60%。
標普認為,人工智慧貨幣化和成熟化的道路將比之前預期長,目前主要廠商正進行大量投資也將持續下去,但企業對 AI 的採用度仍不高。假設 AI 泡沫不破,標普預測全球 AI 支出到 2028 年將成長超過 20%,將占全球 IT 總支出額 14%,高於 2023 年的 6%。
由於部分產業在 2023 年被壓抑需求得以釋放,預期下半年表現較強勁,多數子產業出現逐漸復甦的跡象。智慧手機市場正逐步反彈,PC 市場持續溫和復甦,標普預期下半年將有更強勁表現,主要來自 Windows 10 到期前的企業升級,另外還有 AI PC 有助於提升銷售。
伺服器部分,由於更新週期到來、AI 伺服器需求遭壓抑,預期出貨量將改善。半導體部分,標普表示這季(截至 6 月)全球半導體產業營收年增 18%,如果排除記憶體因素,成長幅度僅 4%,如果排除 AI 晶片,該季業績可能出現負成長。
綜合其他分析師的看法,AI 晶片正引領資料中心市場成長,而通用晶片則「擠出小幅度的成長」。記憶體製造商季度業績表現不錯,DRAM 營收年增 97%、NAND營收成長87%,其中 HBM 和企業級 SSD 都受惠於 AI 應用需求強勁。
自財報公布後,英特爾負面消息不斷,股價暴跌、不派發股利、裁員、產品出包,迎接 50 年最慘時刻,市場對這間曾經的半導體巨頭再也沒耐心。即使 2021 年上任、技術出身的 Pat Gelsinger,也救不起這頭深陷泥淖的大象。
英特爾過去 50 年共經歷八任執行長,每任都有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但有些決策也導致英特爾逐漸變得笨重、難以翻身。而這間科技巨頭的歷史,更與半導體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時間回到 1956 年,有「電晶體之父」之譽的威廉‧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離開貝爾實驗室,建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吸引許多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加入。
然而,蕭克利專制管理方式、怪異行為引起員工不滿,八位員工聯合辭職,並於 1957 年共同創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還被蕭克利稱為「叛徒八人幫」(Traitorous Eight)。
快捷半導體發展快速,同樣面臨組織管理問題,1968 年 7 月兩位創辦人 Robert Noyce 和 Gordon Moore 請辭,同年 7 月 18 日再以「整合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之名創辦公司,即後來的英特爾(Intel)。Andy Grove 後以第三名員工加入公司。
後來世人將三人都視為英特爾創辦人,是經營鐵三角,Noyce 負責研發,Moore 負責實踐,Grove 負責商業化和管理,引領英特爾 1968~1998 年的 30 年輝煌時代。
Noyce 成立英特爾後,1971 年提出微處理器,開啟個人電腦(PC)時代,也啟動美國科技重鎮矽谷的輝煌時代,後人稱為「矽谷市長」或「矽谷之父」(the Mayor of Silicon Valley)。
值得一提的是,Noyce 和德州儀器工程師 Jack Kilby 都是積體電路(IC)發明者之一。Kilby 於 1958 年在德州儀器實驗室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積體電路(IC),稱為「IC 之父」,隔年 Noyce 筆記本描述第一個平面IC,金屬互連線採平版印刷模式,也成為所有現代 IC 技術的基礎。
第二任執行長:Gordon Moore(1975~1987)
Moore 於 1965 年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但這時仍處於 IC 發展早期階段,幾乎算是盲目預測,主要是想傳達未來電子產品會越來越便宜,沒想到預測竟然成真,考慮到 IC複雜度同樣呈倍數成長,摩爾 1975 年修正預測,指出十年內,IC 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增加一倍,奠定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礎。
為了追隨主管 Moore,Grove 出走快捷半導體成為英特爾第三號員工,但他發現事情不妙。一號員工 Noyce 和二號員工 Moore 都不太擅長管理,因此管理責任自然落到他的頭上。
1970 年代,英特爾主要產品為 DRAM 和 SRAM,日本廠開始傾銷全世界後,DRAM 利潤快速下滑,Grove 決定中斷發展 DRAM 相關產品,改發展積體電路應用,抓住了 PC 時代的龐大商機。
此外,他任內還有一個重大決定,就是獨自生產 386處理器,成功達成英特爾自產處理器的能力,也奠定 1990 年代早期不受質疑的領導位置。
英特爾創立那年年收益僅 2,672 美元,但 30 年後(1997 年)營收成長至 208 億美元,Grove 可說功不可沒,並於 1997 年獲《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他也將管理心路歷程寫成書,並說了那句經典名言:「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第四位執行長:Craig Barrett(1998~2005)
進入英特爾前,Craig Barrett 是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系副教授,上任後首要面對英特爾能否成為承受「低利潤」的公司,當時市場認為,半導體產業的高獲利時代已過,未來個人電腦主流是低價電腦,因此他領導英特爾兩次轉型。
一是細分英特爾處理器產品,因轉型之快,競爭對手在低價市場難以撼動其地位;二是從電腦/計算機科學進軍網路伺服器。他也認為製造和研發是英特爾的關鍵核心競爭力,因此投資 280 億美元興建先進廠房和開發新技術,使英特爾製造技術領先。
第五任執行長:Paul Otellini(2005~2013)
到了 Otellini 時代,英特爾又一次重大轉捩,他是史上第一位沒有工程師背景的執行長,只有 MBA 學位。他任內英特爾財務表現非常出色,但也將英特爾從技術導向轉為業績導向,比起技術更看重銷售和行銷,為英特爾後期萎靡埋下禍根。
2005 年 Otellini 拿到蘋果訂單,使 Mac 採用英特爾晶片,但後來蘋果詢問英特爾是否願意供應 iPhone 處理器,Otellini 因誤判需求前景,認為不符成本放棄此筆交易,錯過 2007 年 iPhone 上市後的行動裝置起飛階段。
比起單獨銷售晶片,Otellini 認為英特爾的平台產品更有價值,幫助英特爾站穩 x86 市場,但技術卻開始走下坡。同時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英特爾關閉五間工廠,包括矽谷最後一座工廠。****
第六任執行長:Brian Krzanich(2013~2018)
PC 市場衰退,負責技術、行政等工作的新執行長 Brian Krzanich 再度面臨轉型重責大任,重心轉往物聯網(IoT)及雲端。Krzanich 不相信曝光機能發揮經濟規模,放棄 ASML 第一代 EUV 設備,故 10 奈米製程多次跳票,使先進製程一路落後台積電、三星,甚至導致市占率遭競爭對手 AMD 蠶食。
第七任執行長:Robert (Bob) Swan(2019~2021)
英特爾留下很多問題包袱,如 10 奈米製程卡關,即使 Bob Swan 上任也很難克服。在他擔任執行長時,英特爾市場霸主地位逐漸下滑至與 AMD 齊平,部分市場甚至被追趕上;與此同時,蘋果推出自研處理器 M1、捨棄英特爾,成為很可能翻轉英特爾統治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外,英特爾 2017~2018 年曾與 OpenAI 高層討論投資,但 Bob Swan 認為生成式 AI 模型短期難以商業化,沒有賺頭,導致交易告吹。
第八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2021~)
前三任執行長都是營運或財務出身,故 Pat Gelsinger 上任後,期望技術出身的他能為英特爾帶來不同氣象。由於要挽救英特爾這頭大象實屬不易,他計畫大幅擴大英特爾工廠,並喊出「四年五節點」計畫,即在 4 年內推進 5 個製程節點目標,將未來成功賭在 Intel 18A 製程。
然而,在 18A 技術推出前,英特爾仍面臨裁員、不分派股利,股價甚至接近有形資產淨值(Tangible Book Value)等,不斷面臨生死存亡時刻,而 Gelsinger 能否挽救英特爾,可能仍需要時間證明一切。
曾經的半導體霸主,如今搖搖欲墜:那些改變英特爾命運的執行長們
對於 GPU 大廠輝達 (NVIDIA) 的股東及投資者來說,近期這一個半月的時間過得非常艱苦。因為在輝達創紀錄的市值一落千丈,隨後又經歷了近一週令人心煩意亂的波動。然而,有相關外資機構指出,現在有跡象表明,輝達最糟糕的時期可能將要過去。
輝達的股價在近一週的交易日中飆升 17%,增加近 4,240 億美元的市值。反彈也帶動大盤走高,輝達在此期間占標準普爾 500 指數漲幅約 22%,是其他任何一支股票貢獻的兩倍以上。自那以後,該指數也創下自 7 月初以來的最佳表現,這對 8 月 5 日遭遇近兩年來最嚴重單日暴跌的輝達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可喜的喘息機會。
外資 Spear Invest 創始人兼投資長 Ivana Delevska 表示,先前財報中,超大規模企業客戶為輝達帶來了很多利多消息。然而,套利交易的影響如此巨大,以至於這樣的利多對股價表現無關緊要。不過,現在技術壓力已經減弱,基本面已經回歸,這就是近一週飆升出現的原因。
而輝達的反彈,讓押注進一步虧損的期指交易措手不及。因為資料顯示,相對於從 10% 上漲中獲利的合約,未來 60 天內防範股價下跌 10% 的成本,現在已經逼近 2023 年 5 月以來的最高水準。但是,一支在 15 個月內上漲超過 1000% 後迅速回吐四分之一漲幅的股票,現在上漲 17% 並不能消除導致最近拋售的所有擔憂。投資者仍然對美國經濟的健康狀況,以及科技公司在未來幾年針對人工智慧(AI)投入數千億美元,卻沒有多少利潤的情況感到不安。
然而,在目前拋售已經吸引大批逢低買入者的情況下,包括對沖基金和散戶投資者都看好人工智慧的長期發展方向,並可能在月底輝達預計發布至一季財報之前進行佈局。迄今為止,大型科技公司的業績顯示,輝達的一些最大客戶──微軟、亞馬遜、Alphabet 和 Meta 公司等大型科技企業都表示,未來將計劃繼續針對 AI 基礎設施進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事實上,多家外資也認為,過去一段時間的拋售潮,也使輝達的本益比降至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的階段。目前股價本益比約 36 倍,低於 6 月份的 44 倍。總體而言,那斯達克 100 指數的本益比約為 25 倍。輝達前一個交易日,盤中收盤價來到每股 124.58 美元,上漲 1.4%。累計,最近 5 個交易日股價總計上漲 17.1%,市值重新站回 3 兆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