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又是心血來潮挖的坑
早期的賽車活動沒有統一規格,也沒有所謂[系列賽]的概念
都是在開放道路上從A城市到B鎮的某個點這樣的比賽
有點像是你在FH裡某個角落的路上和朋友飆車前往某個點
扯遠了,回到大獎賽
法國人非常喜歡這樣子的比賽,於是在1894年巴黎報與汽車製造商的合作之下
舉辦了第一場大獎賽
1906年,法國汽車俱樂部(ACF)在勒芒(Le Mans)舉辦了
[法國汽車俱樂部大獎賽]。當時參賽汽車限定為
big car
就是當時最高等級的賽車,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統一規格的系列賽事(而且到今天還在辦)
在1922年,國際運動委員會授權之下國際汽車俱樂部協會獲得了管理大獎賽與其他形式的賽車比賽的權限
並且開始了根據發動機尺寸和參賽車輛為分級的規則
1947年 國際汽車俱樂部協會重組,變成了我們熟悉的FIA(國際汽車聯合會)並管理著各式的賽車運動
1950年,FIA舉辦了第一場的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以回應1949開辦的MotoGP
當時分站主要是六場主要的歐洲大獎賽,再加上Indy 500
雖然不在F1的規則之下但是在F1的賽歷裡(因為這個原因indy變得不太重要)
10年後,indy從F1規則裡分出去了
講了這麼多終於要開始講重點了
首先從賽程開始,總共會有三天
週五(第一天) 禮拜五會是各車隊及車手熟悉賽道的日子 又叫自由練習
會有三次的自由練習 FP1 FP2 和FP3 自由練習
(註:週四不會有第三節,那是周六牌位之前)
(自由練習這個youtube上面就看的到了,但不會有畫面)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下個部分
排位賽顧名思義就是排發車位的比賽
比的是圈數,和前面自由練習一樣 也會有三次排位
第一次排位有18分鐘,在這段時間裡各車手必須做出最快的圈速
稱為(Flying lap),圈速紀錄出來之後會進行比較
圈速越快的越前面並淘汰最慢的五名
並進入到第二場排位賽,十五分鐘內跑出最快,否則被淘汰
並進入最後一節排位賽,這12分鐘去比出最後的結果
這是F1官方在2021開始在部分分站內加入的新東西
總里程只有100公里,且持續30分鐘(要的就是速度,沒在跟你講策略的)
沒有進維修區(Pit)除非發生狀況非得進Pit
如果賽程上分站有標Sprint那就代表該分站不會有第二和第三節的自由練習
因為一場變成了衝刺排位 另一場則是衝刺賽
禮拜日的正賽就是沒有限定圈數上限,但會以不多於305公里和不超過2小時的前提下
去設定(摩納哥除外)
發車位就是前一天排位賽最後排出來的結果
最快的叫做Pole position(杆位)
(你可能只會看到Pole或是PP的縮寫)相應的,衝次排位也會有Sprint Pole
杆位轉化(或轉換)率(Pole to Win)講的是車手拿到杆位之後繼續在正賽拿第一的百分比
這是一張剛結束的比賽的結果,你可以看到 podium(頒獎台)上面有誰,誰拿到了P4以及最快單圈&差距,那這個PTS是什麼呢?
正好,我們來講能決定誰拿總冠軍的系統
如果在正賽上:P1會是25分,P2 18分,P3 15分
第四名開始一到第九名以差一個名次差兩積分 第十名則是一積分
(如果在這十名內有人做出了最快單圈則會拿到額外的一分)
如果在衝刺賽上:第一拿到8分,以差一名次差一分往下到第八名
-----------------------------------------------------------------下篇續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