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發音:能溝通就好-2—超越英語母語者的「好發音」

英語發音:能溝通就好-2—超越英語母語者的「好發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一篇貼文中,我們討論了:「口音」不是重點,而「發音」必須達到「能溝通」的效果。有關「口音」和「發音」的差異,請參考:


今天我們來聊聊,在國際交流情境中,所謂的「好的發音」是什麼?

先說結論:掌握溝通成效的關鍵發音要素,你的發音就能比英語母語人士更容易被全球聽眾理解。


首先,讓我們了解幾個相關的概念:

  • 英語作為國際語言(EIL):英語在全球範圍內作為共通溝通工具的角色,通用於不同母語背景的人之間的溝通,如國際會議、學術交流和全球商務。
  • 國際語言共通核心(LFC):學者提出影響溝通成效的關鍵發音要素,忽略對理解影響較小的部分,以降低學習者的負擔並尊重其語言背景。
  • 國際可理解程度:讓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人能聽得懂。

在「英語作為國際語言(EIL)」的英語發音教學中,重點已從追求母語者的「口音」轉向追求「國際可理解程度」,強調使說話者能夠有效地將訊息傳達給來自不同母語背景的聽者,而不僅僅是模仿特定的母語口音。

以這個標準來看,母語使用者因為連音、弱讀等口音特徵,國際可理解程度反而可能較低。在國際交流(EIL)的情境中,母語者應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使非母語使用者更容易理解,而不應期待非母語者適應母語口音。(注:這與在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習環境(ESL)有所不同。)

溝通的責任應由雙方共同承擔,說話者需盡量讓發音清晰易懂,聽者也應努力理解不同的口音,尤其是語言能力較強的一方,更應承擔讓溝通順利的責任。

歐洲的主要語言學習框架 CEFR 在 2018 年版本中也強調,成功的發音應該是易於被理解的,並承認過去過份重視母語人士口音的觀點是錯誤的。即使帶有非母語人士的口音,學習者仍可以達到英語的最高水準。

總之,國際可理解程度的標準並不追求接近母語者口音,而是強調在國際溝通情境中,說話者能否讓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聽者理解其表達。對於教學者來說,可以以國際語言共通核心(LFC)作為發音教學的起點,幫助學生達到基本的溝通需求。

然而,若學生有進一步融入英語母語社會(ESL)的需求或學習特定口音的期望,應該提供相應的協助,幫助他們學習當地的語音特徵和語言文化,而不應限制他們追求更高的語言能力目標。

下一篇,我們再來詳細介紹國際語言共通核心(LFC)涵蓋了哪些關鍵發音要素。

參考資料:Pronunciation Position Pap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vatar-img
媽媽好忙。媽媽好嗎?
37會員
85內容數
媽媽,妳好嗎? 我是林寶媽咪,家裡還有林寶爸和林寶、林二寶兩個男寶。 我愛看書、旅行、探索新知,並將這些愛好融入生活中。作為一名英文老師,也對家庭英語啟蒙頗有心得。面對許多疑問,我經常閱讀尋找答案並記錄心得。 在這裡,我將分享關於教育、英文學習、讀書筆記、生活實用好物的心得,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分享育兒的喜悅與挑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能溝通」的發音到底是什麼標準? 先釐清這兩個概念: 「發音」(pronunciation)和「口音」(accent)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小學生該學會多少英文單字? 真正該問的是:小學生該學會什麼技能?
這裡整理一些小孩很喜歡、二刷(以上)的英語科普影片。 林寶一直更喜歡真實影片,小時候連 Peppa Pig 都不肯看。 從以前開始一路看過很多科普影片,現在林二寶也跟著看,兩個都說以後要當科學家~
Pickle 本以為他可以成功攔截載著蛋糕的機器人:"I got it!" 結果沒有成功:"I don't got it." 等等! don't 是助動詞,後面為什麼可以接 got 這個過去式動詞?
好喜歡 Corey R. Tabor 的這兩本繪本!​ 小鳥 Mel 有著相信自己可以的勇氣,小狗 Simon 則展現了分享的智慧。
從小開始,孩子能聽懂的,比能自己讀懂的要多,美國的研究顯示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中學時期。在小學階段,孩子可以聽懂高於閱讀能力的內容,所以更要持續進階的多聽,一來讓拓展知識面、接觸豐富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二來維持一定的挑戰性,引起學習興趣。
「能溝通」的發音到底是什麼標準? 先釐清這兩個概念: 「發音」(pronunciation)和「口音」(accent)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小學生該學會多少英文單字? 真正該問的是:小學生該學會什麼技能?
這裡整理一些小孩很喜歡、二刷(以上)的英語科普影片。 林寶一直更喜歡真實影片,小時候連 Peppa Pig 都不肯看。 從以前開始一路看過很多科普影片,現在林二寶也跟著看,兩個都說以後要當科學家~
Pickle 本以為他可以成功攔截載著蛋糕的機器人:"I got it!" 結果沒有成功:"I don't got it." 等等! don't 是助動詞,後面為什麼可以接 got 這個過去式動詞?
好喜歡 Corey R. Tabor 的這兩本繪本!​ 小鳥 Mel 有著相信自己可以的勇氣,小狗 Simon 則展現了分享的智慧。
從小開始,孩子能聽懂的,比能自己讀懂的要多,美國的研究顯示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中學時期。在小學階段,孩子可以聽懂高於閱讀能力的內容,所以更要持續進階的多聽,一來讓拓展知識面、接觸豐富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二來維持一定的挑戰性,引起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