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原子習慣》的姐妹作—《原子思考》:努力該如何放在對的位置

【書評】《原子習慣》的姐妹作—《原子思考》:努力該如何放在對的位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森說:「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決定要做什麼事,然後去做。」意味著努力之前,人類都必須面臨選擇。至於該如何選擇對的方向,觀察當今社會之中,人類需要在工作上獲得成就感,必須依靠「腦力和效率」而非「工作量和努力」。

同樣地,蘇格拉底 (Socrates)曾言「最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得好。」表示生活中的我們,經由大腦判斷思考的抉擇會決定我們的一生道路和興趣,還有目標。其中,以終為始的目標被分解成小任務或是項目慢慢執行到實現,屬於一種不容小覷的力量,逐步形成人活著的意義與價值。也許,你正處於十字路口,抉擇每一步對自己人生階段的重大影響,不妨參考以下的內容,再看這本書吧!


一、學歷是門檻,學習「高解析度」的能力是必備條件。

雖然「萬有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仍存於上個世代的心中,但是隨著Chatgpt的騰空出世,「分解」「邏輯思考」是培養人才解決企業經營問題的重要關鍵。簡單來說,誰能深入挖掘資訊細節,得到比別人更多資訊落差,不論在處理工作、情感問題或是規劃人生,都能釐清自己當下的決定是否能提升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二、分解成可以行動的程度之後,擬定具體目標、期限、服務與商業模式

俗話說:「行動勝於空談」(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有了解析事物、受眾客戶消費產品的動機、建立合作關係的原因之後,接著是如何將目標具體實現,其實更多的是活在當下,計算距離目標實現的期限,以及目標實現之後所帶來的擴散效應,逐步形成服務與商業模式。

具體的例子應該就是Facebook,執行長祖克柏起初看見許多人很少有交集,才從課堂作業中與哈佛大學的同學研發Facebook的初步原型,後來在2004年完成Facebook網站之後,因為多了社群訊息交談功能,打破國與國的限制,從朋友到同事,再逐步擴展至全球,變成人人都有Facebook,即便不認識的人,也能透過旗下的廣告行銷告知全球,為想創業的人、愛好交友的人能不出門也可以了解全球趨勢,因此,Facebook獲得許多利潤。執行長祖克柏在2024年成為富豪排行榜第二名,身家超過6.5兆。


三、努力不是結果,而是一種思考用最低的成本,換取能力成長與目標效益的過程。

特斯拉(Tesla)成功銷售電動車為例子,執行長馬斯克看中的是電能取代化石燃料,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並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因此,除了在燃料上的更換,也需要具體的物件為他的理念進行實踐,所以不增加企業與自己的負擔情況之下,與供應車子的品牌、廠商進行研發與合作,才順利完成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誕生了特斯拉電動車,帶動全球的經濟效益與永續發展的觀念。

另外,特斯拉除了運用消費者平時使用到的車子之外,也會與線上商店進行銷售與合作,促成形塑品牌的廣告與形象,讓消費者逐漸對品牌具有意識,並且促進購物的慾望,一方面是讓消費者知道特斯拉主要販售什麼,產品理念是什麼,另一方面,讓大家對特斯拉有所認識,促使馬斯克的能力與目標產生巨大的資本效益。


總體來說,《原子思考》在人類進行對的習慣之前,必須要清點自己所具備的工作資源、家庭資源、人脈資源,以及設立對社會具有貢獻的目標,並且仔細覺察自己的優勢能為其他合作廠商帶來什麼效益,再運用《原子習慣》中提到的「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培養新的技能與對的習慣,使自己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讓自己也對世界有所貢獻。

P.S.歡迎大家幫我分享文章給更多人知道😄😇



avatar-img
Runningbear的學習心法專區
30會員
55內容數
學習來自於生活,生活需要語言溝通,才能取得認知上的同理心與溫暖。 生活的意義在於選擇、體驗、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Live well,love lots, and laugh often"的原創者-Runningbea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個人自主、勝任感和生活意義感如何影響幸福感。文章以自身經驗闡述如何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在學業、興趣(騎馬、瑜珈)和職涯規劃中做出自主選擇,並反思科技發展(電子書、ChatGPT)對閱讀習慣的影響。文章結論呼應宮崎駿電影《蒼鷺與少年》,強調個人選擇與其後果的關係,以及生命經驗的獨特性。
5/5蒼鷺與少年
去年因論文忙碌而錯過國際書展,今年終於有時間前往。雖需購票,但學生證可享優惠。現場人潮眾多,走訪了多家出版社攤位,並巧遇鍾文音、夏曼.藍波安老師。文中提及閱讀的轉變,以及對電子書的偏好。最後推薦四本書:《十種寂寞》(簡媜)、《江河旋律》(王鼎鈞)、《鋼筆醫生》(蓮見恭子),以及自己購買的三本繪本。
5/52025台北國際書展
探討「好奇心缺乏症候群」的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並以牛津大學2024年關鍵詞「Brain rot」呼應現代人因科技進步而導致的大腦退化現象。文章從西方諺語「Curiosity killed the cat」演變談起,說明好奇心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並提出改善方法,鼓勵讀者重新找回生活樂趣。
5/5運氣心理學
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個人自主、勝任感和生活意義感如何影響幸福感。文章以自身經驗闡述如何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在學業、興趣(騎馬、瑜珈)和職涯規劃中做出自主選擇,並反思科技發展(電子書、ChatGPT)對閱讀習慣的影響。文章結論呼應宮崎駿電影《蒼鷺與少年》,強調個人選擇與其後果的關係,以及生命經驗的獨特性。
5/5蒼鷺與少年
去年因論文忙碌而錯過國際書展,今年終於有時間前往。雖需購票,但學生證可享優惠。現場人潮眾多,走訪了多家出版社攤位,並巧遇鍾文音、夏曼.藍波安老師。文中提及閱讀的轉變,以及對電子書的偏好。最後推薦四本書:《十種寂寞》(簡媜)、《江河旋律》(王鼎鈞)、《鋼筆醫生》(蓮見恭子),以及自己購買的三本繪本。
5/52025台北國際書展
探討「好奇心缺乏症候群」的成因、症狀與改善方法,並以牛津大學2024年關鍵詞「Brain rot」呼應現代人因科技進步而導致的大腦退化現象。文章從西方諺語「Curiosity killed the cat」演變談起,說明好奇心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並提出改善方法,鼓勵讀者重新找回生活樂趣。
5/5運氣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