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i和Ryan兩位學者自1980年代起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實驗,進而提出自我決定理論。裡面包含了認知評估理論、內在動機論述的有機整合理論、目標選擇的目標內容理論,雖然有基礎心理需求理論、關係動機理論,以及個體差異的因果導向理論,但是自我決定理論主要是談個體具有自主、能力,並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具備生命意義的感受,進而培養幸福感。試問:人生道路且漫長,你的工作與生活是否讓你感到活得像一個自由的個體嗎?
《自我決定理論》-幸福感

2018.5 馬和我在清大大草坪(註:我不是這匹馬的主人。)
隨著年紀漸長,我的體力確實不如以前來得那麼有熱情,更有動力地挪出時間練習馬術,明白自己需要轉換空間與時間之後,想起大二選修瑜珈與皮拉提斯的結合,於是自然而然地為了維持身材與健康,選擇了瑜珈作為我放鬆時的運動。如今雖然考到瑜珈教練的初階資格,但是我更想多多接觸皮拉提斯,與瑜珈相輔相成,使自己的身體不會輕易倒下來,因此,我的外貌現在經常被許多人誤會還是大學生。
再者,隨著Chatgpt的橫空出世,讓每個人開始使用人工智慧加強工作效率、學習知識廣度與深度,漸漸取代以前耗費時間的紙本作業流程。人類的閱讀習慣因為電子書的興起,逐漸取代紙本書,但是電子書看久之後,18歲以下近視比例更高達87%,所以仍有人主張閱讀傳統的紙本書,可是自我決定理論沒有告訴你一件現在非常重要的事情:「你要選擇被電子、紙本閱讀主宰?還是你選擇主宰電子、紙本閱讀的趨勢與走向?」

紙本書 v.s.電子書
總體來說,呼應了宮崎駿的《蒼鷺與少年》中,牧真人所說的「這疤痕是我自己造成的,這是我惡意的象徵。」既說明人類的一生會遭遇有善有惡的事情,自己的選擇始終是自己承擔結果,不論它是否好與壞,所留下的痕跡是我們存在的意義,也是書上無法教會我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