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筆記】好奇心並非殺死貓?淺談現代人的「好奇心缺乏症候群」徵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也許你經常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看到「好奇心殺死貓」(Curiosity killed the cat)的西方諺語。

最初的版本為「憂慮殺死一隻貓」(Care killed the cat),近似於《論語·衛靈公篇》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後來英國人認為好奇心並非一件好事,並依循貓對事物的好奇與試探,才改成我們熟悉的「好奇心殺死貓」(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以前的封建社會只提供皇室貴族接受教育,閱讀大量的書籍與實際體察平民的生活,為以後統治國家的目的而鋪路;相反地,現今社會普遍接受西方國家的思想,認為人生而平等,都有接受教育、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也有對某件事物的探究能力。隨著時代變遷,人類透過科技、工業機器改變工作與生活的習慣與效率,卻忽略我們本來就有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與好奇心,繼而表現躺平或是懶得動腦的行為,形成行為與大腦退化,變成好奇心缺乏症候群的前兆。


「好奇心缺乏症候群」又稱為「彼得·潘症候群」,最初記載於丹·凱利(Dan Kiley)在1983年出版的書—《彼得潘症候群:不曾長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隨後隔年出版了《溫蒂窮境》The Wendy Dilemma),紛紛談到好奇心缺乏症後群的明顯特徵:

1.笑容越來越少。(為了養活自己、家人而失去該有的快樂與減少收入)

2.抱怨時間變多。(漸漸失去自己的生活重心與目標)

3.身體常倦懶無力,提不起勁(近似烤土司症候群=職業倦怠)。

4.常認為「事不關己」(自己先把身心靈顧好,才有辦法照顧別人)。

5.常覺得「自己都懂了」。(卻有人比自己還要厲害><)

6.不再思考如何「優化」工作效能。(大腦難道達到7±2的極限了?)

7.很少研究如何把作品、成品、產品或是服務做得更好。(時間都給了家人、最要好的朋友)。

8.處理事情缺乏彈性,堅持公事公辦(→從創新派變成保守派的大部分人群)。

9.容忍力下降(→難怪會有「霸凌」的現象)。


大家童年時所看的迪士尼卡通—「小飛俠」,名叫彼得·潘,原型是希臘神話中的牧神潘、彼得·盧埃林·戴維斯(他照顧的兄弟名字),而後成為蘇格蘭小說家與劇作家詹姆士·馬修·巴里創作「小飛俠彼得·潘」的來源並且彼得·潘成為Lost Boy的首領,也暗示了彼得潘屬於不想長大的男孩代表,後來心理學家將彼得潘的表現視為症候群,描述在社會上,不想長大的成年男性(美國心理學會不將它列為疾病的一種,但是社會上普遍都能觀察到這個現象)。

最能吻合「好奇心缺乏症後群」的說法已被牛津大學的2024年關鍵詞—「Brain rot」(大腦衰退)取而代之意味著chatgpt在各行各業改變人類的工作、學習方式與習慣,就連閱讀、生產文字的速度與習慣變得比以前更難專注,更希望在短暫的人生之中選擇旅遊國家,看看世界有多大,不同種族的人群所挾帶的文化故事又會給我們什麼思想上的刺激?故而面對工作內容偶有「躺平」、「無目標感」的意念

如果想要改善「好奇心缺乏症候群」,筆者推薦天下雜誌出版的一本書—「運氣心理學:掌握1%致富契機的人,都在默默實踐的6種心理技巧」。裡面有幾點可以提供改善缺乏好奇心的具體行為:

1.參加新的聚會與團體(讀書會、社團等等)

2.面臨逆境與困難,無法自行解決時,可以適度向別人求助。

3.保持開放心態,作息、飲食規律,使自己容光煥發。

4.適度整理身邊的人際關係。

5.多參與戶外活動並戒掉手機,珍惜與親朋好友面對面的放鬆時光。

6.經歷工作、結婚、搬家等等變動時,需要審慎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但須保持幫助他人、平等尊重的良好價值觀。

7.做事時需給自己一個零干擾的心靈空間,開始自問自答。

8.做任何事情都保有彈性的空間與退路。


總體來說,每個人本來都懷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卻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三不五時經常看著手機、平板、智慧型手錶,對時間存有一份隱藏的焦慮感,試問生活一直被時間追著跑的時候,你是否曾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的生活樂趣在哪裡?如果這個問題讓你促進尋找生活的樂趣,我會開始為你興奮又快樂😊

(請尊重著作權,同時也能將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身邊的親朋好友😊)













內容總結
運氣心理學
5
/5
學習來自於生活,生活需要語言溝通,才能取得認知上的同理心與溫暖。 生活的意義在於選擇、體驗、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Live well,love lots, and laugh often"的原創者-Runningbear)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文章探討美國總統尼克森及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於生活選擇的重要性。隨著科技進步,如何提升知識運用能力與效率成為了現代社會的關鍵。以臉書及特斯拉為例,深入探討成功企業如何將理論具體化,促進商業模式與社會發展。透過《原子思考》與《原子習慣》的理念,激勵讀者尋找個人的資源與潛能,達成理想與目標。
Vocabulary 1.Exposure n. def: the state of being put into a situation in which something harmful or dangerous might affect you.
Love gives us an array of adventures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不論你多少歲了,愛始終給予我們各式各樣的冒險。
本篇文章探討美國總統尼克森及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於生活選擇的重要性。隨著科技進步,如何提升知識運用能力與效率成為了現代社會的關鍵。以臉書及特斯拉為例,深入探討成功企業如何將理論具體化,促進商業模式與社會發展。透過《原子思考》與《原子習慣》的理念,激勵讀者尋找個人的資源與潛能,達成理想與目標。
Vocabulary 1.Exposure n. def: the state of being put into a situation in which something harmful or dangerous might affect you.
Love gives us an array of adventures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不論你多少歲了,愛始終給予我們各式各樣的冒險。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外遇是一場感情的試煉,撕裂了信任,也暴露了關係中的隱形裂縫。它讓人深陷傷痛與困惑,但同時也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自我與關係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度解析外遇的成因、對愛情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裂痕中找到修復或重生的可能性,幫助你面對這場情感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稍早跟朋友聊天,她向我詢問一個關於現階段她所遇到的一個選擇,目前找不到答案,一切混沌不明,問我她是不是一個「靈性沒有升級的」鬼打牆之人?電話打來的時候,恰好從行天宮參拜結束,我就一路從行天宮走到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外遇是一場感情的試煉,撕裂了信任,也暴露了關係中的隱形裂縫。它讓人深陷傷痛與困惑,但同時也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自我與關係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度解析外遇的成因、對愛情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裂痕中找到修復或重生的可能性,幫助你面對這場情感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稍早跟朋友聊天,她向我詢問一個關於現階段她所遇到的一個選擇,目前找不到答案,一切混沌不明,問我她是不是一個「靈性沒有升級的」鬼打牆之人?電話打來的時候,恰好從行天宮參拜結束,我就一路從行天宮走到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未來預演》書籍的後半部,帶給我一些啟發 我是個很容易感受到無聊的人,而我相當害怕無聊這件事情 所以一直想去追求外在的刺激,追求更多新奇的體驗 但我昨天看完書後,突然有個想法 外在的事物其實都是顯示器的內容,一切唯心造 如果我不斷追求外在事物的變化,只是捨本逐末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好奇心,是學習的起點 還記得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嗎?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層層堆疊出我們對生活的渴望,經理人雜誌對更多的需求模型做過描述。但你有沒有想過,好奇心在這座金字塔中佔據什麼位置? 好奇心是學習的火種,目標是學習的指南針。 事實上,好奇心並未被明確歸類在任何一個層次,因為它貫穿了整座金字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書名:Seek: How Curiosity Can Transform Your Life And Change The World | 讓我們運用對人的好奇心,來修補連結,逐漸分化的社會。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如果知道每一個進入你腦中的訊息,都對你的大腦帶來了影響,我們會不會慎選接收的資訊呢?如果大腦是棵植物,我們拿什麼餵養這生命?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未來預演》書籍的後半部,帶給我一些啟發 我是個很容易感受到無聊的人,而我相當害怕無聊這件事情 所以一直想去追求外在的刺激,追求更多新奇的體驗 但我昨天看完書後,突然有個想法 外在的事物其實都是顯示器的內容,一切唯心造 如果我不斷追求外在事物的變化,只是捨本逐末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好奇心,是學習的起點 還記得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嗎?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層層堆疊出我們對生活的渴望,經理人雜誌對更多的需求模型做過描述。但你有沒有想過,好奇心在這座金字塔中佔據什麼位置? 好奇心是學習的火種,目標是學習的指南針。 事實上,好奇心並未被明確歸類在任何一個層次,因為它貫穿了整座金字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書名:Seek: How Curiosity Can Transform Your Life And Change The World | 讓我們運用對人的好奇心,來修補連結,逐漸分化的社會。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如果知道每一個進入你腦中的訊息,都對你的大腦帶來了影響,我們會不會慎選接收的資訊呢?如果大腦是棵植物,我們拿什麼餵養這生命?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