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採訪後記】用 AI 逐字稿寫採訪的我,何不在人機合一的路上?|《Q18量子預言》幕後專訪

高中那年,物理老師在黑板上寫了「霧裡」,似乎對於文組的大家沒什麼信心,果然那年我的段考物理考了36分⋯⋯雖然不擅長理工,但我仍然喜歡科學世界,也喜歡看科幻片,特別是烏托邦,去反思未來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我始終是屬於傻傻看戲、被娛樂的觀眾,或許這種小白狀態,也莫名適合寫非專業但偏科普的文章吧?

圖/《Q18量子預言》

圖/《Q18量子預言》

我其實是從科技報導開始出道的,當時寫了很多募資類型的科技產品,例如可以把開水變成果汁的水壺,或是放在肚子就可以阻斷腦子感受到經痛這類,那時還不流行討論AI,但覺得科技就是魔法,可以實現許多不可思議的想像。記得這份工作持續了兩、三年,後來才轉型做比較社會人文的內容。

很開心這次藉由Q18導演的幕後訪問,又喚醒自己喜愛新知科技的靈魂。2022年AI的影響力突然變得很大,對文字工作者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逐字稿AI」,不知道以後跟後輩說當年都是聽打稿是不是很落後,以前聽打真的超痛苦,寫論文的時候還花錢找人打,還好被我熬到這個技術被發明的時代了,寫稿效率也大幅提升。

這次採訪過程中一直有種寒毛直豎的感覺,不確定是害怕自己無法跟上未來科技的進步,還是很動物性地恐懼未知的事物。AI剛出現的時候我其實很害怕,文字工作者幾乎可以說是第一波會被取代的人。但我得到的結論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而人性也能被科技解釋。

雖然曾活在沒有逐字稿AI的時代,實習的時候都在當聽打仔,但我也因此邊聽邊學到前輩如何做採訪,我很慶幸過去經歷非常扎實的訓練,我可以做到AI做得到的事,也做得到它(現階段)做不到的。

科技的進步對人類來說應該是提升打怪的裝備,而導演在劇中主張的未來趨勢「人機合一」,現在非常依賴逐字稿AI的我,又何嘗不是在這條路上邁進?

圖/《Q18量子預言》

報導文摘

「我覺得真正令人震撼的是,我們都以為量子科技會改變世界,但其實它正在改變的,是我們人類自己。」周美玲舉起手上的智慧型手錶說,「這只是一個過渡期而已,我們從手機接受它變成手錶,最後變成腦袋裡的晶片,最後,人將會跟 AI 結合。」那麼,屆時是身體代表你、物質世界代表你?還是意識精神代表你?
隨著對量子科技了解得越深入,周美玲越有感 AI 與人類的界線注定日益模糊,她大膽判斷十年之內 AI 的智商就會高於人類,「這件事在我心裡是一個非常大的黑洞,因此我必須透過一個戲劇作品揭示人類正在走向什麼樣的道路。」

專訪全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