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次第(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P207L9 ~ P209L4


raw-image

如果能夠生起對家庭、
對社會、對全人類的責任感,
甚至擴展到對所有生命界的慈悲心,

或者希望造福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這樣走到每一個地方,
就會非常容易發現人們的美好,
然後把這份美好傳遞出去。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心中有什麼,看出去的世界就是什麼。
心有多美,世界就多美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P207L9若勤修此生真實心 ~ P209L4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0a&st1=424&af2=90b&af3=91a&et3=88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庚二、對此精進則具大義分四
辛一、智者菩薩讚歎發菩提心者甚為稀有
辛二、由傳記瞭解菩提心乃道之關鍵
辛三、未發菩提心則雖修布施等亦不入菩薩行
辛四、最初即令菩提心達到扼要之利益分二
壬一、以比喻說明
壬二、引教證說明菩提心的三種功能

辛三、未發菩提心則雖修布施等亦不入菩薩行

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

如果我們真正的發起自然任運的這種菩提心的話,縱使只是給烏鴉少許的飲食,依由這顆心的緣故,所以其功德是不可思議的,而且這個行為就稱為菩薩行,就能數入為菩薩行。但是反過來,如果沒有這種的發心,縱使將三千界充滿了珍寶,供養三寶或作為布施,但是也不成為菩薩行為,也不能算是菩薩。

師父的叮嚀:
生了這個心以後,哪怕你布施烏鴉 ─烏鴉就是鳥類啦,通常我們施鳥類什麼?哎,自己吃剩或者不要的隨便給牠們吃;那麼一點點糖給螞蟻。再小的任何一點,你由於這個心,真實心生起了,那個時候啊,你就屬菩薩了。他並沒有說這個功德,功德在後面會講的,那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


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不只是布施,其餘持戒等五度,以及密乘中修持本尊、氣脈、明點等所有修行都一樣,若無菩提心攝持,都不算菩薩行。

尊貴法王的開示: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菩提心的緣故。如同之前說到的,有了菩提心去作供養的話,這才是真正的無上供養,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更好的供養了。也沒有比菩提心,更殊勝的一個集資淨障的法門了,一切的資糧由此心,快速的圓滿,一切的罪障由此心快速的淨治。生起菩提心的話,過去許多的罪障,依由這顆心,能夠瞬間的消除,所以使得一切的非人,還有罪障,都不能損害我們。

確實是沒有錯,如果真正有非人來損害我們的話,沒有比觀修菩提心更好驅除非人障礙的方式了。因為非人正在傷害我們,可是我們卻珍惜他,愛他勝過於愛己,這樣去為他回向,為他觀修慈悲,把善業回向給他,還有什麼法門,比此更好除障的方式。沒有!不只自己可以獲得利益以外,他人也可以獲得利益,所以他又怎麼會來傷害我們呢?因為他深深的看到說,這個修行者,愛我甚過於愛他個人,愛他本身,所以這個非人也沒有辦法造成傷害了。所以沒有比觀修菩提心更好的,去除非人障礙的一個方式了。

有了菩提心我們能夠成辦一切的順緣去除一切的逆緣,那這樣的話,道諦功德就能夠快速的成長,這是一切利樂的根本。所以昆倫喇嘛有說到,若要利益一切有情,觀修菩提心;若要讓自己成為一切有情眾生的親友,要更多的好朋友的話,觀修菩提心;要更多的善知識的話,觀修菩提心;要成辦自利的話,觀修菩提心;要圓滿他利的,觀修菩提心;要使教法久住的話,觀修菩提心;要證得涅槃功德的話,觀修菩提心。生氣也觀修菩提心,我們就不會生氣了;貪心我們觀修菩提心,我們就能夠懂得滿足;沮喪我們觀修菩提心,我們就能夠拉起慈心;成就觀修菩提心,我們就不再生起傲慢。所以這是一切此生、後世一切利樂的根本。懶惰的時候,散亂的時候,觀修菩提心,我們就能夠精進;痛苦的時候,觀修菩提心,乃至虛空未盡之前,我願意住在苦的世間,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發起如此的心力,又有什麼困難,能夠難倒我們呢?所以真的菩提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能夠讓我們快速的累積資糧,淨除一切的障礙,的確真的是如此。

難怪,為什麼成就佛果位的唯一因緣,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緣,這種不共因緣是菩提心,確實是如此。如同經中所說的,確實是如此。

辛四、最初即令菩提心達到扼要之利益 分二

(1) 、以比喻說明

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諸草木。若令此心至於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就像世人割草,須先把鐮刀磨利,才能事半功倍。修道進程也是如此,菩提心,如果沒有修到如理如量正確的內涵,那麼即使多劫中努力修持善行,進展也有限;就好比拿鈍的鐮刀割草一樣,怎麼割也割不下。如果一開始便能把握住勤修菩提心,待達到一定心量,那時修道的進程將極為快速。就像割草這件事,先不必忙著去割草,應先努力磨刀,把刀磨至鋒利了再去割,很快就能割下很多了。同樣地,發起菩提心之後,再修餘行,則每一剎那都能快速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而且即便是小善也能增長廣大,連即將窮盡的善根也因此能增長無盡。

師父的叮嚀:

現在我們修行,修行本身要做的幾件事情啊:第一個淨除罪障,第二個集聚資糧,第三個呢增廣無盡。現在我們如果把握住重點,說不忙著做這些,先把那個菩提心的教授認識了。你如果這個能夠做到了,那麼你很短的時候之內,依這個菩提心的動力,推動你去淨除罪障,或者集聚資糧很快一剎那,乃至於很快的時間之內啊,把所有的罪障統統淨除,你要集的資糧很快地就集聚起來,而且任何一個微少的善,便能夠增廣到無窮無盡。喏!它這個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你要淨除罪障,做一點點小事情,因為跟菩提心相應,所以這個力量大得不得了地大,大得不得了地大!

學習筆記:
如果真正發了菩提心的話,造小小的善會一下子變得很大,他的善的果報永遠用不完。以惡業來說,過去無始劫以來有造過多重大的惡業我們也不用怕,這些惡業會被很迅速地淨除掉。


(2) 、引教證說明菩提心的三種功能

《入行論》云.「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又云.「此如劫火一剎那.定能燒毀諸罪惡。」又云.「若思為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又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入行論》說:「只有圓滿的大菩提心,才能淨除往昔所造的重大惡業,除此之外其他善業都無法遮蔽重罪。」又說:「菩提心如同劫末大火,一下子可以燒毀所有罪惡。」又說:「僅是在心裡作念,願以自己的頭痛代替眾生的頭痛,這顆利他的心就已經種下無量福報;何況是發了菩提心,誓願要淨除所有眾生的一切痛苦,如此的發心,必將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又說:「其餘普通的善行,就像芭蕉一樣,一次生果之後便立即枯萎、窮盡;而以菩提心攝持的善,好比如意樹,永遠不枯萎,而且還能恆時增長、沒有窮盡。」

仁波切開示: Q: 為何眾生很難生起"利他心"?
我們認為的"離苦得樂"是從我愛執來說的,就是說我的離苦得樂是從我愛執來的。我們關心自己,非常在意自己的話,就會希望增長自己的快樂,遠離自己的痛苦,就有這樣的觀念,但是這個觀念是不對的。
那麼正確的觀念是什麼呢?應該是愛他的心,不是愛自己的心,要表達愛他的心會帶來離苦得樂。講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就是愛他的意思,有愛他的心就會真正離苦得樂。
表達這個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我們心裏會有疑惑,我真的修愛他的心或者菩提心,修了之後,我的離苦得樂怎麼辦呢,誰會照顧我呢?

有了正確的觀念)這些懷疑就不會出來。我的離苦得樂完全從愛他而來,這個觀念一清楚之後,我們就能夠投入修菩提心,或者很歡喜地修菩提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分三
辛一、從四緣發心
壬一、從緣發心之理
壬二、略攝四緣之義
壬三、僅於欲求菩提非就所為而安立發心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1、從四緣發心
(1)、從緣發心之理

初中有三.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

菩提心要如何策發它生起?
下面將從四緣發心、四因發心和四力發心來分別說明。
一、四緣發心。先說發心的緣由有四: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一) 看到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或是從可信賴者那兒聽到這種神變力的事蹟,心想:無上菩提具有大威德力,能令修習者成就如此神通威力,而產生隨喜而發起菩提心。(見佛殊勝)

(二) 雖然沒有親見或聽人述說,但從多聽聞大乘法藏,對於佛陀智慧產生信解,進而發起菩提心。(聽聞大乘法藏)(見佛功德)

師父的叮嚀:
我們現在看見這個人哪,哎呀,稍微有頭有臉,我們就羨慕他,我們真沒有出息!這個佛是這麼了不起的啊,這個我們才要真正去仰望的啊!

所以常常提起,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是,我要羨慕,當然要羨慕,當然要學!要學,要學什麼?你要跟人家學了半天,學個乞丐你願意嗎?當然不願意。那乞丐有他的好處的喔,你到處去討,很省事就討到了。對不起,這個不是我們要學的。啊,現在做個大老闆都不願意,要做,做個帝王,這樣,真正有志趣的人要這樣。所以我們現在說,我們要撐諸佛清淨幢相,人天導師,當然我們應該有這樣!所以看見 ─啊!這個才是。

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妬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

(三) 雖然沒有如前所說聽聞無上正法,但看到現在正法即將隱沒,如果佛法衰敗的話,將會損失許多有情的利益。心中思惟到:正法若能長久住世,便能滅除無量有情的生死大苦。我應該為使大乘正法的長久住世,一定要發菩提心。(見法將滅)

(四) 雖未觀見正法即將隱沒,然而見到五濁惡世的眾生被極度的愚痴、無慚、無愧、嫉妒、慳吝等煩惱纏縛,心中便思惟:在這個末法時代,若能發起聲聞、緣覺的出離心已屬難得,何況是要發無上菩提之心。接著思惟,我應當策發自己生起難得的菩提心,其他應學的學處再隨分隨力的去學,越是困難越要發心。以上就是四種發心的緣起。(見菩提心利益) (見法殊勝)(見難發心)

發心之理.論說於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

發甚麼樣的心呢?經論當中都是說「於大菩提發心」,由此可見,所謂「發菩提心」是指發心希求證得菩提。


(2)、略攝四緣之義

由何緣者.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於此德發欲證心。

由何因緣發心?再簡短收攝如下:

由第一緣發心:從見聞諸佛菩薩希有的威神力,以此為緣,生起欲得之想而發心:我將來也要獲得同等的成就。

由第二緣發心:從說法師那裡聽聞到佛陀功德,先是生起了清淨信解,然後對於佛的功德發起欲證之心。

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

由第三緣發心:由於不忍大乘聖教衰微,發起要證得佛陀妙智的誓願。因為唯有聖教不滅,正法久住,才能滅除無量有情的大苦。所以這當中也有緣於為有情除苦而發心,不過,此處發心的主要因緣,應是「不忍聖教將滅」。否則,會與下面所說的依大悲而發心,有重複的過失。

由第四緣發心:由於見到菩提心具大利益、大功德,極為稀有珍貴,由此因緣而發起希求證得佛果的心。

(3)、僅於欲求菩提非就所為而安立發心

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以上所說的四緣發心,都是基於對菩提生起欲得之心而安立的,並不是已經利益一切眾生、証得佛果而安立。

學習筆記:
此處是為進入"四因發心""四力發心"做區隔,以讓學習者了解到這幾個發心的內涵(被策發的點)之不同。


師父心靈對話:

  1. 菩提心? "沒空! 我要去誦經.......", 求福報求證道,怎麼走會更快?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0a&st1=595&et1=950
  2. 利他心的威力,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師父說"了凡四訓"的故事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0a&st1=1105&et1=1240
  3. 既然"利他心"如此重要,可是好像難度、門檻也有點高,對於一個習慣"愛自己"的初學習者(我)來說,該怎麼跨初初的那一步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0a&st1=1240&et1=1441
  4. 現在我們做事情,所以不成功的原因的原因是-"沒...效"? "沒...正知見"?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0a&st1=1469&et1=1598
  5. 仰當仰高山之巔,慕當慕佛菩薩行儀!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0a&st1=1611&et1=1733
  6. 怎麼理解"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見難發心而發其心"這段? 是 "見法殊勝"?還是"見難發心"?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0b&st1=232&et1=337
  7. "學" 是"學我會的"?還是"學我不會的?"怎麼看待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0b&st1=337&et1=573 《入行論》:「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廣論摸象-消文整理
40會員
79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2025/03/12
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教授教誡,從思惟自他平等、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心的功德,到外修取捨,透過七因果及自他相換的觀修,以增強菩提心證量,最終圓滿自利利他。
Thumbnail
2025/03/12
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教授教誡,從思惟自他平等、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心的功德,到外修取捨,透過七因果及自他相換的觀修,以增強菩提心證量,最終圓滿自利利他。
Thumbnail
2025/03/11
(自他換教授)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懷著一顆坦蕩的心走向每一個人, 那是完全利益他的心, 一點也不期待從他身上索取什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很多法味。 那種莊嚴是放掉了自我, 把生命投注在廣大的利他事業中 所體會到的遼闊感。
Thumbnail
2025/03/11
(自他換教授)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懷著一顆坦蕩的心走向每一個人, 那是完全利益他的心, 一點也不期待從他身上索取什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很多法味。 那種莊嚴是放掉了自我, 把生命投注在廣大的利他事業中 所體會到的遼闊感。
Thumbnail
2025/03/03
(自他換教授)P225L1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佛教的「自他相換」教授,並從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及宗大師的詮釋出發,說明修習自他相換的利益、障礙及次第。文章並佐以豐富的實例及法王、師父開示,闡述如何轉換「我執」為「利他心」,進而成就圓滿菩提。
Thumbnail
2025/03/03
(自他換教授)P225L1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佛教的「自他相換」教授,並從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及宗大師的詮釋出發,說明修習自他相換的利益、障礙及次第。文章並佐以豐富的實例及法王、師父開示,闡述如何轉換「我執」為「利他心」,進而成就圓滿菩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日行一善存好心,每一發心,必為人間的利益著想; 日發一願做好事,每一發願,必為人間的莊嚴用心。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願》
Thumbnail
日行一善存好心,每一發心,必為人間的利益著想; 日發一願做好事,每一發願,必為人間的莊嚴用心。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願》
Thumbnail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Thumbnail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Thumbnail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心經》經典中的”觀自在菩薩”,這位象徵深刻智慧和無盡慈悲的菩薩,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工作和生命探索呢。 菩薩,這個詞彙代表著一種覺有情的心靈境界,是那些以慈悲心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被自私所困,不只為自己著想,而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他們不期待回報,僅為了幫助他人
Thumbnail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心經》經典中的”觀自在菩薩”,這位象徵深刻智慧和無盡慈悲的菩薩,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工作和生命探索呢。 菩薩,這個詞彙代表著一種覺有情的心靈境界,是那些以慈悲心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被自私所困,不只為自己著想,而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他們不期待回報,僅為了幫助他人
Thumbnail
您知道嗎?人人都可以是菩薩。 有些人認為,菩薩要救苦救難,太疲累了,因此放棄。 有些人認為,菩薩要修得大神通力,太困難了,因此放棄。 其實,人間佛教的創始者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也就是行三好,就是行佛、行菩薩道了。 在人
Thumbnail
您知道嗎?人人都可以是菩薩。 有些人認為,菩薩要救苦救難,太疲累了,因此放棄。 有些人認為,菩薩要修得大神通力,太困難了,因此放棄。 其實,人間佛教的創始者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也就是行三好,就是行佛、行菩薩道了。 在人
Thumbnail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的經文。
Thumbnail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的經文。
Thumbnail
汝事務繁忙,不能盡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當於一切行住坐臥威儀中,隨喜十方三世五類眾生之善,持此善業,供養諸佛菩薩,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之因,則一念頃,亦定獲得所求人天王位,最終得成無上佛果。
Thumbnail
汝事務繁忙,不能盡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當於一切行住坐臥威儀中,隨喜十方三世五類眾生之善,持此善業,供養諸佛菩薩,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之因,則一念頃,亦定獲得所求人天王位,最終得成無上佛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