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人吳均之的《續齊諧記》中記載:
相傳東漢時代,汝南人桓景追隨費長房學道術,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海南當有大災難,
務必縫制絳色(深紅色)布袋內盛茱萸繫於臂上,並登山飲用菊花酒,此禍可消。」
恆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豬羊皆死。
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
故自東漢起,民間每逢此日必登高飲用菊花酒,以消除災難。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後世的人卻代代相傳。
到了晉代以後,重陽登高避災,大為流行,已成為歲時節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陽節的習俗:
佩帶茱萸:
茱萸屬芸香科落葉亞喬木,古人佩帶的有三種,分別是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
其中前兩種為中藥藥材,具有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疾殺蟲等功能。
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
後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現今佩茱萸的習俗已沒有了。
吃重陽糕:
唐朝及宋朝時,重陽節講究吃糕,
就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都是應節的食品。
因「糕」與「高」同音,
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重陽節登高的時候吃糕,象徵步步登高。
到了宋代,根據吳自牧《夢梁錄》云:在重陽節吃糕已十分講究,
「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釘,
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禁中閤分及貴家相為饋送」。
《乾淳歲時記》還記載一種特殊的重陽節日食品,
「以蘇子微漬梅滷,雜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蘭秋菊』。」
可見當時食品之精細。
到了明清時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麥麵作餅,點綴棗栗,稱之為花糕。
明清人們吃花糕也頗有講究,依據明人謝肇淛《五雜俎》:
在重陽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上,
祝福道:「願兒百事俱高」。
這充分表現出古人望子成龍的美好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