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暹廟看歷史系列1】:Wat Chetawan,Petaling Jaya(九)敦陳修信

1968年5月18日,八打靈再也智打苑佛寺舉行大殿(戒堂)一連兩天的安置界碑典禮,邀請了時任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敦陳修信(Tun Tan Siew Sin,1916-1988)代表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前往出席典禮和發表演説。

何爲“界碑“(bai-sema)?界碑或普遍稱之爲“結界”、“結界石”或“鎮邪石”、“法輪石“,源自巴利語“baddha-sima”,sima即界限或範圍,是上座部佛教傳統中,規定僧侶必須嚴格遵守戒律,界碑所劃定的是一個限定僧衆聚集活動和處理法事的範圍。Bai在泰語是指葉子,因爲界碑的形狀類仿造菩提樹葉,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因此被指是佛教的“聖樹”。此外,大殿的周圍必須經過安置9個界碑,才能被視爲是合乎泰國佛教的常規,以供僧侶進行宗教儀式。

智達苑周圍角落的界碑-Jack Jill Foodveller


大殿周圍的9個界碑地底,此前必須先埋下一顆圓型石頭“盧泥密”(luk nimit)。Luk在泰語是指球,而nimit在巴利語(nimitta)有跡象或徵兆之義。其中8顆將安置在大殿周圍的四個角和邊等8個方位,而第9顆將埋在大殿的佛像底下。圓球石在埋下以前,會供善信先將金箔薄片貼滿,以示尊敬和視爲善事功德之舉。在埋下圓球石之前,僧侶必須聚集在大殿進行誦經意識,以示土地的界限專門為僧侶的限定範圍,在誦經的同時,每顆圓球石將在規定的方向和地點一一安置。


“八打靈再也泰佛寺安置界限碑典禮”-1968年5月16日,《南洋商報》,第6版。


因此,在大殿建築以前,周圍必須先挖掘9個坑洞,以便能在建築完工後,便於將圓球石埋入地底。

智達苑寺自1962年由泰皇蒲美蓬陛下主持安置龍頭(身)儀式,大抵宣告大殿建築的完成後,整體的佛寺工程卻因建材和設計等問題而一再延後,根據1963年2月當時的報導是指整體工程將於該年7月竣工。但迄至1968年止,已過去了數年,可想而之建築工程之艱巨和慎重。而隨著安置界碑禮的完成,也同時宣告大殿自此將作爲僧侶聚集和進行誦戒的場合,因此被認爲是最爲隆重的儀式。

界碑安置禮當天,曼谷佛教僧侶和善信亦遠道而來,與本國的善信一同聚集在寺院内,協助和見證這起善事。届時,來自曼谷佛寺的大師也會將9顆先前已經過誦經的圓球石,携來馬來西亞。


陳修信主持儀式照片-“TUN TAN SIEW SIN MELETAKKAN BATU SEMPADAN SUCHI UPOSATHA, PETALING JAYA”-1968-5-19,馬來西亞新聞局,馬來西亞國家檔案館檔號:2001-0036877W 。


陳修信本人於5月19日出席並主持了界碑安置禮,圖中可見他正為大殿下方的一顆圓球石,舉行埋藏儀式。因此可見,報紙所謂的“界碑安置“儀式,指的是“盧泥密”圓球石的埋葬,應當是安置“界標“(boundary marker)才對。隨之才會在埋葬處的基礎上,立起一座座界碑(bai-sema)。

陳修信也在隨後演講中不忘强調,馬來西亞政府捐贈了馬幣10萬令吉作爲建寺撥款,此象徵了馬泰兩國親密和持久的友誼關係。兩國彼此間有許多的共同點,而這次則輪到馬泰兩方共同分享喜悅。隨之陳氏也説道,亞洲國家雖然當下無法像西方的高度工業化國家那樣强大或富有,“但縱觀我們悠久歷史,我們始終認爲精神和道德價值,與物質和財富也同等般重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