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臨終末命八人同受面諭傳位見證人疑雲?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1.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朝廷公布隆科多所犯四十一款重罪,當事人隆科多在獲罪供詞中說: 「聖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並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禦之人1。當日康熙臨終時,隆科多並未在康熙身旁,所以康熙臨終時很有可能只有雍正一人。隆科多又說:「妄擬諸葛亮,奏稱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2康熙帝臨終前傳位於胤禛之事,很可能是由胤禛與隆科多共同捏造的天大謊言,所謂康熙末命,是由隆科多宣讀於眾,自然這樣做是冒著被殺頭、滅族之險。還有西方文獻作為佐證:雍正元年九月十六日(1723年10月14日)西方捷克在華傳教士嚴嘉樂在信中批披露說:「皇十四子提出要看先帝的遺囑,對九門提督嚴詞訓斥,甚至要殺了九門提督,因為此人是(先帝遺詔—譯者注)唯一的、可疑的見證人。3信中只有提到九門提督是唯一的、可疑的見證人,也就間接否定了雍正帝所說的七皇子共同聆遺詔之說法。後來乾隆帝在談起雍正繼位過程中,也只是說「聖祖大漸授位,皇考其時係内大臣隆科多宣傳顧命4,並沒有起到七皇子共同面聆遺詔的說法。然而《皇清通誌綱要》、《永憲錄》這兩本私人著作也有都康熙帝過世的記載,但都沒有記載7位皇子一同面聆遺詔,而在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召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諭曰: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5。雍正元年當時並沒有7位皇子一同面聆遺詔的說法。後來雍正四年九月,阿其納、賽斯黑相繼死去後,在隔年雍正五年十月在制隆科多罪案時雍正召議政王大臣內閣九卿等,諭曰: 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付朕6。到了雍正四年繼位描述出現了跟之前不同的說法,出現了諸兄弟皇子跟隆科多一統面聆遺詔說法,和最早先的說法並不一至致,這也是對於雍正帝所說的七皇子共同聆遺詔的真實性產生莫大的疑問。

然而依雍正《大義覺迷錄》的說法,年幼皇子應在寢宮外祗候,但隆科多說:祖皇帝賓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親王在內值班,聞大事出與臣過於西直門大街,告以聖上紹登大位之言,果親王神色乖張,有類瘋狂聞其奔回邸第,並未在官迎駕伺候等語,朕聞之甚為疑訝是以差往7。果親王允禮並未在皇宮內守候。

依《大義覺迷錄》的記載,皇四子胤禛是最後知道自己是皇位的繼承人的,但各皇子在雍正面前表現出驚訝大不敬的行為,不像是之前已經由康熙帝面諭過了皇位的繼承人的態度。皇考龍馭上賓,方有大事之夜,朕命允祉管理内事,阿其那管理外務。乃允祉私自出外與阿其那宻語多時,不知所商何事。8

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允禟)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9

然而雍正一方面又說:夫以朕兄弟之中,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久蓄邪謀,希冀儲位,當兹授受之際,伊等若非親承皇考付朕鴻基之遺詔,安肯帖無一語,俯首臣伏於朕之前乎?10雍正前後毛矛盾的敘述,不禁讓人懷疑八人同受面諭說法的可信度。

 

 ̄ ̄ ̄ ̄ ̄ ̄ ̄

1、2、6.《雍正朝實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25‚第105行。

3.嚴嘉樂:《中國來信 1716~1735》﹐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40頁。

4.《欽定四庫全書御製文三集》巻三論﹐慎建儲貳論。

5.《清實錄雍正朝實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5‚第9行。

7.《上諭八旗》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八‚第42行。

8.《世宗憲皇帝上諭旗務議覆》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八‚第9頁。

9.《大義覺迷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一‚第25行。

10.《大義覺迷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一‚第23行。

 

2.康熙帝臨終時只召一位大臣而且還是武官,沒有大學士這不符合康熙帝先前廢立太子時的作法,根據《皇清通治綱要》記載:當時有6位領侍衛內大臣 公鄂倫岱差、貝勒滿都護署、候巴渾德病、公馬爾賽、公阿爾松阿、宗室吳爾占、公振恒,有5位大學士 馬齊、嵩祝、蕭永藻、王琰、王頊齡11

 

3.雍正繼位初期時就出現許多雍正不當得位傳言,朝鮮使節都有聽聞,康熙六十一年朝鮮冬至行正使全城君李混、副使左參贊李萬選返國後報告: 或稱不發喪 或稱矯詔襲位,內間事秘,莫測端倪,而至於矯詔,則似實狀。12雍正元年進賀行正使密昌君樴具奏: 雍正繼立,或云出於矯詔。也同樣指證當時北京城確有傳言雍正繼位是出於矯詔。13事隔多年後雍正非法繼位還是流傳著,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馬戛爾尼率領英國使團訪華,使節團成員也有聽聞一個謠傳:雍正皇帝在其父臨終時候闖進宮去更改了大行皇帝的遺囑,把自己的名字寫上去,這樣繼承大位14

 

4.最令人可疑是雍正繼位後馬上下密令給延信收繳大將軍胤禎(禵)所有跟康熙帝奏摺書信,如果延信有手軟疏怠,並沒有全部交來,朕就不饒恕你!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不要將此密令稍有洩漏,如果雍正是康熙所欽命繼承大統之人的話,那為什麼要這麼害怕胤禎(禵)跟康熙帝奏摺書信呢? 雍正怕那些書信和硃批奏摺中,有著康熙帝的明示或者暗示皇位傳承的信息,而後又收繳了康熙寫給嬪妃所有的手諭,收繳後全部銷毀。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輔國公臣延信密奏:為欽遵諭旨事。

延信宿住舉羅之日,奉上諭:爾到達後,爾將大將軍王之所有奏書,所奉朱批諭旨,均收繳,封閉具奏送來。倘將軍親自攜來,爾速陳其由,于伊家私書到達前密奏。倘爾稍有怠懈庸懦、使其觀家書而未全解送,朕則怨爾。途中若遇大將軍,此情萬勿被發覺,惟爾抵達甘州前,稱諭旨趕到,盡告彼處大臣等。爾抵達後即收領印信,掌權之後再行。此間事甚機密,爾之所有密奏文書,以大將軍有奏書之匣、鑰匙,爾傳旨取用。若平常具奏,則普通封奏,劄克丹等、太監等若強推薦謊稱將軍親自攜來,即行執拿,一面具奏。欽此。15

5. 雍正生母仁壽皇太后烏雅氏的反常表現,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皇太后烏雅氏就表示:“欽命予子纘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16雍正登極大典時,雍正帶著文武百官給皇太后行跪拜大禮時,德妃卻說:“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17不接受百官朝賀,更令人更驚呀的是皇太后烏雅氏表示“決意從殉,不飲不食。”

 

 ̄ ̄ ̄ ̄ ̄ ̄ ̄

11. 弘旺:《皇清通治綱要》‚卷4。

12.《同文彙考‚補篇》《使臣別單》卷四‚第 2頁。

13.《李朝實錄》景宗三年九月癸未日條。

14.(英)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葉篤義譯﹐商務印書館(北京)1963年版﹐第363頁。

15.《康熙朝滿文珠批奏摺全譯》3658。

16.《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2‚第41行。

17.《雍正朝實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1‚第45行。

 

而在康熙朝初年,康熙帝就已經下旨,廢黜了“殉葬”的制度,然而這個時候皇太后烏雅氏卻提出要為康熙皇帝殉葬,甚至到了絕食絕水的地步,這讓雍正感到很難堪,卻又有無可奈何。雍正和各王公大臣經過一陣好言相勸之下,皇太后烏雅氏這才放棄了殉葬的念頭,然而她帶給雍正的困擾並沒有結束。前據王大臣等、合詞虔請,敬上仁壽皇太后尊號。盛德謙光。屢辭不允。諸王大臣援引舊典。懇求再三。始蒙慈允18也拒絕接受太后的尊號,直到雍正元年5月崩世,仁壽皇太后尊號也未及舉行冊尊典禮,最終雍正只得追封其為“孝恭仁皇后”。

 

 

 ̄ ̄ ̄ ̄ ̄ ̄ ̄

18.《雍正朝實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2‚第64行。

raw-image

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封面


喜好探索歷史 真相藏於細微之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個世紀一直以來,史學家對於清雍正帝胤禛繼承大統的合法性一直由所爭論,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因偶感風寒七日之間突然薨逝,而雍正帝胤禛在倉猝之間一言定大計繼承皇位所產種種疑雲,以雍正九年所頒布的康熙實錄為基礎著手,描述康熙駕崩那一夜裡雍正帝的違背常理繼位過程。   甲午(十三日)丑刻,上疾大漸
二十四日乙亥 ‧‧‧‧本日延信至甘州,平郡王納爾素將大將軍印交付後於本月二十五日回京。 (摘錄:清史編年第三卷(康熙朝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年第583、584頁) 從清史編年第三卷(康熙朝下) 可以知道延信抵達甘州接管大將軍印時間為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從《雍正朝滿交朱批奏摺全譯》中,節錄如下: 1974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年羹堯奏報審擬宗紮布等人事摺,“……且为皇父之大事,咨令允禵速回。允禵從行三四宿之後,獲悉皇父升天,卻又欲回甘州,經查克旦等規勸之後,方可作罷。” (摘錄《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第1089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逝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內,然而從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十九日撫遠大將軍允禵發出的《賀康熙帝萬壽回京入覲請旨奏摺》。由此奏摺可以知道在康熙帝崩逝之前,康熙六十一年九月胤禵以祝賀康熙萬壽大典向康熙帝請旨回京相關事宜。
依據 康熙朝滿文珠批奏摺全譯3041、4028 、4043 等奏摺,可進一步瞭瞭解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隆科多的職掌工作範圍,康熙所居住的暢春園的警蹕宿衛,也是由隆科多負責。
上個世紀一直以來,史學家對於清雍正帝胤禛繼承大統的合法性一直由所爭論,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因偶感風寒七日之間突然薨逝,而雍正帝胤禛在倉猝之間一言定大計繼承皇位所產種種疑雲,以雍正九年所頒布的康熙實錄為基礎著手,描述康熙駕崩那一夜裡雍正帝的違背常理繼位過程。   甲午(十三日)丑刻,上疾大漸
二十四日乙亥 ‧‧‧‧本日延信至甘州,平郡王納爾素將大將軍印交付後於本月二十五日回京。 (摘錄:清史編年第三卷(康熙朝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年第583、584頁) 從清史編年第三卷(康熙朝下) 可以知道延信抵達甘州接管大將軍印時間為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從《雍正朝滿交朱批奏摺全譯》中,節錄如下: 1974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年羹堯奏報審擬宗紮布等人事摺,“……且为皇父之大事,咨令允禵速回。允禵從行三四宿之後,獲悉皇父升天,卻又欲回甘州,經查克旦等規勸之後,方可作罷。” (摘錄《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第1089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逝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內,然而從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十九日撫遠大將軍允禵發出的《賀康熙帝萬壽回京入覲請旨奏摺》。由此奏摺可以知道在康熙帝崩逝之前,康熙六十一年九月胤禵以祝賀康熙萬壽大典向康熙帝請旨回京相關事宜。
依據 康熙朝滿文珠批奏摺全譯3041、4028 、4043 等奏摺,可進一步瞭瞭解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隆科多的職掌工作範圍,康熙所居住的暢春園的警蹕宿衛,也是由隆科多負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當時李大王坐著神轎,進入諸羅縣城,因與當時的胡縣令狹路相逢,兩者互不退讓,縣令因此大怒,欲將神轎趕出城外.....
Thumbnail
近日,鄭文燦涉貪遭調查,即有人用前朝蔡英文的“大阿哥”中箭落馬諷喻,或四王爺胤禛奪得寶座,成為雍正帝後,整肅掉最大威脅八王爺。可否換一種另類歷史的思維,即顛覆已發生的歷史,慈禧太后當年退休頤和園若如今日的卸任元首,無“回朝”之可能,那麼光緒帝的“戊戌變法”是否能一掃前朝的稗政?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Thumbnail
從前看呂四娘刺雍正的傳說,不論是小說或是概述,都會想一個問題⋯⋯
Thumbnail
康熙道:「方才我給兩位和碩親王密旨,月內會再明發——吳丹升任薩哈連烏喇將軍,他的齊齊哈爾梅勒章京由你接任。」成德大吃一驚,忙道:「主子,阿哈並無軍功,怎當得邊防重鎮梅勒章京?」康熙一笑問道:「你老在乾清宮杵著,何年何月能有軍功?」
Thumbnail
昔,容才瀚、陳美章、李奮晉、黃動熟、康許章為訓導⋯⋯
Thumbnail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二十二回,說到雍親王到訪山東「聖手崑崙鎮東俠」侯大俠和「一輪明月照九州」侯二俠的家,二位俠客聽說雍親王來了,都歡歡喜喜、恭恭敬敬地迎接,彷彿蓬蓽生輝、臉上有光⋯⋯
Thumbnail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Thumbnail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
Thumbnail
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當時李大王坐著神轎,進入諸羅縣城,因與當時的胡縣令狹路相逢,兩者互不退讓,縣令因此大怒,欲將神轎趕出城外.....
Thumbnail
近日,鄭文燦涉貪遭調查,即有人用前朝蔡英文的“大阿哥”中箭落馬諷喻,或四王爺胤禛奪得寶座,成為雍正帝後,整肅掉最大威脅八王爺。可否換一種另類歷史的思維,即顛覆已發生的歷史,慈禧太后當年退休頤和園若如今日的卸任元首,無“回朝”之可能,那麼光緒帝的“戊戌變法”是否能一掃前朝的稗政?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Thumbnail
從前看呂四娘刺雍正的傳說,不論是小說或是概述,都會想一個問題⋯⋯
Thumbnail
康熙道:「方才我給兩位和碩親王密旨,月內會再明發——吳丹升任薩哈連烏喇將軍,他的齊齊哈爾梅勒章京由你接任。」成德大吃一驚,忙道:「主子,阿哈並無軍功,怎當得邊防重鎮梅勒章京?」康熙一笑問道:「你老在乾清宮杵著,何年何月能有軍功?」
Thumbnail
昔,容才瀚、陳美章、李奮晉、黃動熟、康許章為訓導⋯⋯
Thumbnail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二十二回,說到雍親王到訪山東「聖手崑崙鎮東俠」侯大俠和「一輪明月照九州」侯二俠的家,二位俠客聽說雍親王來了,都歡歡喜喜、恭恭敬敬地迎接,彷彿蓬蓽生輝、臉上有光⋯⋯
Thumbnail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Thumbnail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