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EMI系列講座 #雙語教育
#From Zero to One -Taking the First Step in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的系列講座第二場,邀請到國立中山大學積體電路設計研究所的謝東佑所長,分享他在跨出英語授課上的點滴心路歷程,無論是備課還是與學生互動的過程,都充滿了挑戰與成長的經驗。
這次的講座聚焦在推行 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的過程中跨出第一步的掙扎與收穫,以及對於工程專業背景的教師在入門時的實用教學策略。

挑戰與初步嘗試
謝所長坦言,初次進行全英語授課時,他曾經面臨極大的壓力,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流暢地使用英語來講解專業知識,同時擔心學生的理解程度。自己也困惑於是否要放慢講課速度、簡化課程內容,且如何確保學生在大班制中小組討論的參與程度。這些壓力彷彿讓他回到了初登教師講台的緊張感。但最終,他決定以持續學習和逐步突破心中恐懼的方式來迎接挑戰。
理論支撐:認知負荷理論
謝所長在執行 EMI 教學時,是以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 CLT)爲其基礎。根據 Sweller(2010)所提出的理論,學習者的工作記憶是有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資訊量過多,容易超出其負荷,進而影響理解。CLT 強調教材應該減少學習者的認知負荷,使他們專注在關鍵內容上。為此,講者強調以下幾個具體策略:
- 簡化教材:在課程設計中避免不必要的資訊堆疊,確保教材組織結構清晰。這樣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學習重點。
- 結合先備知識:透過補充或複習學生的基礎知識,使他們更容易將新資訊與過往知識聯結,減少記憶負荷,提升學習效果。
- 以具體範例輔助說明:在介紹專業名詞或新概念時,提出生活情境或具體例子的融入,讓學生更容易將理論內化。
多模態教學法的應用
在 EMI 環境中,多模態教學法(Multimodal Teaching)是幫助學生理解的有效方法。多模態教學法指的是教師採用多元方式(如非語言訊號、影像、影片等)來傳達內容,使得課堂更具互動性、視覺吸引力及易於理解。講者提出幾個常用的具體應用方式:
- 以視覺輔助工具呈現:藉由圖表、心智圖等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概念。
- 新增課後影音教材:提供錄影及英文字母標註的影片,使學生在課後重複觀看、理解並練習所學內容。
- 有意識地運用非語言訊息:通過手勢或身體動作來強調關鍵概念,提升學生注意力並幫助理解。
語言簡化與重述技巧
在英語非母語的學生中,聽課時理解速度往往受到影響。謝所長借鑑了 Dafouz(2011) 與 Hung(2012)的建議,強調在講課時使用簡單的詞彙,並搭配重述(Paraphrasing)與換句話說的方式來強化理解。這些技巧包括:
- 簡化語言:選擇簡單且清晰的詞語,讓學生即使英語基礎不高,也能理解授課內容。
- 舉例和比喻:透過與生活相關的比喻來解釋抽象概念,使學生能快速理解。
- 重述與適時重複:在講解複雜內容後,謝教授會換句話說重述一次,以確保學生掌握要點。
建立課堂互動以強化理解確認
互動式教學是謝所長在 EMI 課堂中的重要策略。他透過各類提問法來激發學生參與度,並確認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以下幾點是很好入手的幾項互動:
- HOOK:在每堂課開始時,會提出一、兩個貫穿整體課程的引導性問題,作為課程中的 Hook,目的是幫助學生時刻對焦學科知識要傳達的大概念。
- 分組討論與反思:將學生分成小組,以討論方式進行問題解決,並於分組後分享討論結果,培養學生的思考與表達能力。
- 確認理解的提問:謝教授常用顯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s)與澄清檢查問題(Clarification Checks)等不同提問方式,進一步觀察學生是否理解課程內容。他也建議教師隨時暫停課程,針對重要概念點名學生回答,以檢驗理解效果。

總結與反思
透過親身實踐,他發現了幾項有效的EMI教學策略。首先是認知負荷理論,他設計教材時特別注意內容的簡潔與組織,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記憶負擔。他也強調了學生的先備知識,透過提供背景資料來協助學生銜接新知,並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彙與具體範例來提升學生的理解力。此外,多模態教學法成為他的另一項重要工具,藉由不同媒材的多元媒體,使課程內容更具吸引力且易於吸收。在課堂互動方面,提問法來確認學生的理解,確保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進一步鞏固他們對課程的掌握度,幫助學生逐步適應全英語授課的學習環境。
謝所長更鼓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進行反思與成效追蹤,在每次課堂後檢討哪些策略有效,哪些需要調整。例如,他在課堂結束後會收集學生的回饋意見,並針對學生的需求適時調整教學方式,例如增加預錄的教學影片、加強教材的詞彙表註解等,以便更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他認為 EMI 教學不僅是對學生的一種語言挑戰,也是對教師專業能力和自我突破的挑戰。
從謝所長的專業領域以及授課課程來看,這些教學策略對於工程專業背景的教師不但可行,且從「從 0 到 1」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如何透過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自己和學生共同跨出英語授課的第一步,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理想境界。

第三場 11/6 的 EMI 系列講座【 Asessment Challenges and Strtegies in Taiwan's EMI Classromms 】,讓我們在實踐雙語教育的道路上共同學習與成長。
陳玠妤 博士後研究員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 (Offi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itiatives)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