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哲璇淺談|來聊聊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好久不見打招呼 + 前情提要一下:

自從開學以來總是有種要維持生活就十分不容易的感覺,體感也許不怎麼明顯可是似乎隱隱約約的耗費了很多氣力,不過自己的選擇自然是甘之如飴,哪怕不是也都概括承受。

昨天朋友傳了一張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Arthur Schopenhauer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書中第一章節引用盧梭的話的照片給我,問我叔本華的一些問題。只能如實以告自己身為一個完全沒有任何哲學背景卻來唸哲學研究所的小白,我自然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思想。

透過網路上的資料大概了解一下,淺讀了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章節至第二章節後的理解,大致給朋友說明了一下我的看法。記得前幾篇【一期一莫】提到自己希望這裡可以分享一些學到的東西,於是擇日不如撞日,今天終於鼓起勇氣寫字那就來寫吧!(消毒啟示:我並沒有很深入研究叔本華的思想,只是將昨天看到的資料和給朋友的回覆統整,因此本文偏向心得分享。)

概念澄清即未解答之問題:

首先,有幾個概念想澄清:
一、我個人認為哲學是討論相當本質的東西。所以在閱讀上需要去學習看見文字背後的更深的含義以及哲學家的整個思想脈絡而非只是某個論點。此外在閱讀上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思考和推導背後的意義。

二、哲學裡有許多概念和用字遣詞除了平時一般的理解之外還有其他更深層或多元的解釋。也因此在文中某些用字後附上括號內容,希望可以幫助讀者更容易感受其意涵。

二、叔本華的思想與康德 (Immanuel Kant) 提出的概念有某種程度的涉及。他認為,康德的貢獻就在於提出了物自體(Thing in itself)的概念,將其與現象分開來。在探討物自體(Thing in itself)方面叔本華和康德是走不一樣的路線,前者只是單純認同概念。這裡想告訴讀者的是:叔本華在此書中是以預設讀者了解康德理論的前提下進行論述的,所以如果有一些背景知識可能會比較好理解。

未解之謎:
如果我沒有記錯或者理解錯誤的話,記憶中康德的物自體是一個不可知的主體,我認為這是一個有具體概念卻無形的存在。同時在粗淺了解叔本華所提及的意志時,產生「兩者是一樣的嗎?」以及「如果是一樣的那為什麼一個具體無形,一個在概念和形式上都讓我覺得十分具體?」的問題。當然這個未解之謎是我個人的拙見,也歡迎知道或者有興趣的讀者與我分享你們的觀點。

第二個問題是:淺讀叔本華的過程中難免會與自己目前接觸到和學習到的哲學家做連結。例如: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 是透過懷疑來認識主體的存在;叔本華是透過主客體二元的對立來說明意志的存在,雖然兩位哲學家的出發點、切入點不同,但是否也表示兩者都認為有一個比起我這個客觀本體來說更高的存在存在?

打起十二萬分精神!準備開始囉!


大概瞭解了一下叔本華,我認為要先釐清他所說的意志(Will/DE:Wille)和表象(Representation/DE:Vorstellung)是什麼意思。

根據第一章至少目前讀到第二節,我對叔本華在說明對世界的認識時所提到的意志和表象的概念是:被我意識(認識、認知、知覺)到的這個世界(可以套用在任何事物或者『我』(自身)身上)表象;而意識(認識、認知、知覺)到我在意識這個世界的『我』是意志

不確定我的理解是否正確,但我認為他想說的是:世界是我們認識到的表象,而表象是由我們的意志構成,所以這個世界的構成是意志與表象的共同成果。

這邊另一個需要澄清的概念是:在文中我意思的「世界」,其概念並不是只是單純客觀事實的世界,而是包含了萬物且形而上學的世界。

所有的哲學問題都免不了要回歸自身。因此再讓我們把叔本華的概念套用到「自己」身上,我們可以認為:被我認識的我自己是一個表象,但認識到我在認識我的這個我(或者說這個認識)就是我的意志。所以我同時是一個客體,也是一個主體;我既是一個表象,也是一個意志。而意志和表象共同構造了我的存在。

理解到這裡,突然就明白為什麼叔本華的認識論會被認為是建構在主客二元對立的框架中,因為當我(主體)看見事物(客體)便形成了一個客觀的表象,同時我(主體)也因為被我認識的客觀表象而知覺到了我的主觀的意志。天吶~~~ 剎那間整個人好像被醍醐灌頂一樣!除了上述的理解和每每都要感嘆的哲學之深奧外,到這邊也看見了哲學家們在思考和說明自己的邏輯脈絡時是多麼的謹慎精密且環環相扣的!趕緊反過來反省自己的無知和粗淺還有思維上的破綻百出。一個理論要提出來真的是好不容易,甚至這些哲學家們至今仍舊無時無刻的備受挑戰中。

關於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討論就先到這邊。

那麼,為什麼談到叔本華也會談到痛苦呢?我的看法是因為人有意志,像前面提到的當我們把意志用在自己身上時,就變成一種探索自我存在的欲求。當這種欲求越高,探索的程度就會越深,向自己內在挖掘的越深就會越發現人的有限,然而意志是一個無限的存在,所以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因為我們是有限的)無法去滿足自身主體的無限意志時,就很容易會產生痛苦。不過對於痛苦我認為並不是一個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生存的必然。

結束了結束了!

最近因為很多關係在學習上遇到許多挫折,自己內心不想放棄可是卻第一次有那種很強烈想放棄的念頭。但在嘗試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檢視自己的脆弱和接受自己的有限後,其實心境就開闊了不少。這次因為朋友的關係在了解叔本華的過程中也重新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地堅持下去!如果喜歡這個主題也歡迎告訴我~~~~


(本文以上皆為個人淺見,如有錯誤敬請見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