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太歲乙巳年,高下禾苗翠。
春夏多漂流,秋冬五穀豐。
豆麥美燕齊,桑柘益吳楚。
天蟲筐內走,蠶娘哭葉空。
絲綿不上秤,疋帛價更高。
卜曰︰
蛇頭值歲初,穀食盈有餘。
早禾莫令晚,蠶亦莫令遲。
夏季麥苗秀,三冬成實肥。
約略從預測師、預言師、預卜師、卦卜師或先知先覺者的文本和言談所歸納出來的速記資料之角度來談:(P.S. 此處「詩」字可能融合了「師」字的音韻,「曰」字則可能表示「約略的言談」或「概括的記述」而不是「精確的論証」。)
太歲循環紀年正值乙巳年份,整體來看,各類禾苗不論價位高低,其青翠生長的情況大多還不錯。(P.S. 此處「高下」兩字,對照後面提到的「疋帛價更高」,應是指「價位的高低」。)
春夏二季可供灌溉的水流量多,所以到了秋冬二季,作爲主要糧食作物的五穀自然豐收可期。[P.S. 古代「五穀」一般包括「稻、黍 (黍米)、粟 (小米)、麥、菽 (大豆)」或「麻、黍、稷、麥、菽」,但在大分類之下,其細分的種類繁多。]
尤其大豆和麥子在古燕國 (今北京、遼寧一帶) 和古齊國 (大約含概今山東的大部份、河北之東南部及河南之東北部一帶) 兩個地區生長得特別美麗豐盛、產量龐大 (P.S. 此因「數大就是美」),桑柘在古吳國 (今常州、無錫、南京、蘇州一帶,與目前的上海無關,東鄰吳、越) 和古楚國 (大約含概今淮水流域和長江流域主線一帶的廣大內陸地區) 兩個地區也產量大增。[P.S. 以上所述的「燕、齊、吳、楚」之四個古國地區都和台灣無關,除非是台灣自古以來就和這些地方有商貿往來纔可能有所會受到影響。「柘 / thorny」類似「桑 / mulberry」 或「椹 / thorny」(但「椹果」或「椹子」或「椹實」可能又名「葚」、「椹」、「桑甚」或「桑椹」,其中的符號「甚」或意通「果實」之「實」),「柘葉」也可以像「桑葉」一樣用來餵蠶;但可能因爲華語「柘」、「蔗」發音相同,另有「柘」意通「甘蔗 / sugarcane」的說法。]
但是,天蟲 (蛾、蠶) 在養殖筐中的繁殖速度也特別快,這使得蠶娘 (意指「養蠶的蠶農」) 可能會哭著抱怨採收的桑葉一下子就被蠶寶寶們給啃盡吃空了。
所以,作爲製作布帛原料的絲綿就得事先預訂纔買得到,沒能在市場上論斤秤兩地量銷,自然此時帛布的單價就會飆高。
概略從卜師的角度來談:(P.S. 此處「卜師」類似古代的 professor 或古代的 programmer 或「卜規目師」、「規畫師」、「計畫師」、「專業導師」之類。)
乙巳蛇年若以蛇擅潛行的特質來看,農事在年初不會有太大的驚喜,但是以全年來看,五穀糧食作物卻能逐漸達到豐收而有餘的程度 (P.S. 可能包括大量的廚餘可資利用)。
重要的是,時令 (timeline 或 timeliness) 的掌握要根據精通農業者的建議。早上就應該採收的農作物,不要拖到晚上纔去採收;應該餵蠶寶寶啃桑葉的時候,也不要遲遲不給吃。
如此一來,夏季長得青翠秀麗的麥苗,經過秋收麥子以迄深冬,甚至在經過乾燥並適當儲存的三年之後,仍然可以做成結實又有嚼勁的麵食 (包括帶有肥胖感的麵包,或是其它的麵餅、麵條、……等等)。[P.S. 其中「三冬」一詞,若以台閩語來看,就意通「三年」這樣簡單的意思;但是,也有可能是指「深冬」(冬季裡最寒冷的時候,例如 East Asia 地區、東亞地區或東昂洲地區在「二十四節氣」的「大寒」期間),或是也有另一種詮釋「整個冬季的三個月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