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嫦娥六號揭月球背面之謎:月壤研究顯示岩漿活動持續14億年

2024年11月15日,北京——中國科學家公佈嫦娥六號探測器月壤研究的首批重大成果,揭示了月球背面岩漿活動的悠久歷史。該研究成果同時刊登於《自然》和《科學》期刊,標誌著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又一次突破。這些發現不僅填補了月球背面岩漿活動的研究空白,還為人類解開月球形成與演化的謎團提供了全新線索。

月球背面的新發現:岩漿活動超過14億年

研究指出,嫦娥六號著陸點所在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大且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分析顯示,該地區的岩漿活動至少始於42億年前,並持續至28億年前,時間跨度長達14億年。這些發現填補了以往對月球背面玄武岩樣本研究的空白,為重建月球地質歷史提供了重要數據。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對108顆玄武岩巖屑進行了詳細分析,並結合同位素技術確定了樣本年齡,發現嫦娥六號採集的月壤中含有高鋁玄武岩和低鈦玄武岩,證明了月球早期存在持續且多樣化的火山活動。

嫦娥六號的任務亮點

嫦娥六號於2024年6月成功將1935.3克月壤樣本帶回地球,這是人類首次取回月球背面的土壤樣本。研究表明,這些岩漿來源於一種富含鉀、稀土和磷的克里普物質源區,其成分的發現為月幔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科學家還對樣本中的微小含鋯礦物和斜長石進行了同位素分析,確定低鈦玄武岩的形成時間為距今28.3億年前。這些成果表明,月球背面與正面在地質演化上有顯著差異。

科學意義與影響

嫦娥六號的研究成果對科學界有深遠意義。首先,它加深了人類對月球地質演化的理解,特別是月球正面與背面二分性的成因。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動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地質證據,幫助科學家探索月球與地球之間的深層聯繫。

此外,這些成果對解釋月球早期火山活動如何影響其內部結構及熱演化提供了關鍵資訊。研究還指出,月球背面的岩漿活動可能受隕石撞擊影響,這不僅改變了月球的地質特徵,也與地球早期的環境演化相互關聯。

未來展望:更多探測與合作

嫦娥六號的成功為未來月球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計劃於2026至2028年間進行多次月球探測任務,並計畫於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國際合作方面,中俄正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旨在探索月球資源的利用與月球基地的可行性。

同時,嫦娥六號的技術突破也為中國未來的火星樣本返回任務提供了參考,進一步加速其太空探索進程。

嫦娥六號月壤研究的發表,不僅證明了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技術實力,更為人類理解月球背後的故事翻開了新篇章。這項壯舉是探索宇宙奧秘的重要一步,為揭示地球與月球的演化歷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追蹤我,帶你快速了解世界新鮮事。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