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思辯能力是創新的泉源,猶太民族創新致富的三個重要觀點。《猶太人每天鍛鍊的WHY思考法》閱讀心得|【大衛說故事】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猶太人每天鍛鍊的WHY思考法》作者:石角完爾。


l 前言

 

作者是一位日本國際律師,最特別的是,他在2007年通過艱難的考試,成為猶太教徒。由他來描述猶太民族和亞洲民族思維上的差異,是最適合不過了。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


因為他覺得日本社會非常重視團隊和服從性,雖然這樣有很多好處,但也因此忽略了個人差異化的觀點,導致人們經常會出現停止思考、盲從權威、無法創新、不敢承擔風險的現象,長期來看,是阻礙國家、社會、企業、個人成長的絆腳石。


舉個例子,個人電腦用滑鼠點選的圖形介面,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你知道最早的發明人是誰嗎?

是日本Xerox全錄公司,早在西元1972年推出全球第一個具有圖形操作介面的個人電腦,產品最終卻沒有成功。直到10年後,蘋果公司推出同樣具有圖形操作介面的麥金塔個人電腦,反而全球熱賣廣受好評。

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當時能夠排除世俗的批評,擁有獨特堅持的價值觀,不受限於現況的技術和固有的使用習慣,最後打破傳統框架,創造出全美市值第一名的蘋果王朝。 

賈伯斯、比爾蓋茲、愛因斯坦、愛迪生、馬克祖克柏…等,這些世界知名人士,都是「猶太裔」。諾貝爾獎歷屆得主中,有近2百位是猶太人。而且猶太人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入學率高達30%。聽到這裡,你以為猶太人的智商天生比較高嗎?其實不然!

根據統計,以色列人平均智商只有94,世界排名45。而猶太民族能夠創新成功、獲得財富的秘訣,來自一個獨特的思維鍛鍊方法,也就是本書的書名-『為什麼』思考法。

 

接下來我整理出三個重要的觀點,有助於讓我們更瞭解,猶太民族如何培養和提升思辯能力:

 

l 不抑制好奇心,鼓勵提問表達想法



猶太民族認為,提問題比答對答案更重要。

 

鼓勵小孩從小培養好奇心,用心觀察生活周遭所有事物,隨時抱持懷疑的態度提問,不要礙於禮貌而不敢發問。 

作者有一次和一群猶太裔朋友一起吃飯,用餐期間飛來一隻蒼蠅。於是朋友提出討論蒼蠅的話題。猶太民族從來不會覺得在吃飯時,討論蒼蠅這樣的擾人的昆蟲有什麼不妥,反而爭相議論起來。

 

有人說:蒼蠅從停止到起飛,如果換算成飛機的速度,會是多少呢?

有人說:蒼蠅的飛行時速達40公里,只需0.03秒就能從靜止快速起飛,這是怎麼做到的?

有人說;蒼蠅只有一對翅膀,卻能飛得比一般兩對翅膀的昆蟲還靈活…..。

後來話題延伸到:該如何發展在最短時間內,就能達到高速飛行速度的機具?

 

這些想法,都是我們一般人經常忽略的小事情,可能也從來不曾思考過,而這樣的議題討論,猶太人每天無時無刻都在進行。 

後來我查了一下,美國科學家的確有特別研究蒼蠅的飛行方式,還因此研發出各種精密的微型飛行器。

 

猶太民族對於自己的聖經,依然保持懷疑的態度。

 

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中,提到出埃及記時代,當時猶太人是埃及人的奴隸。有一天神忽然現身,找到摩西,要求摩西說:你去把所有的猶太人都救出來吧。 

摩西聽完神的要求之後,卻沒有馬上同意,而是開始和神辯論。摩西甚至說出:『即使你是神,也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話。和神爭論了七天七夜之後,摩西才願意照神的意思去做。你覺得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亞洲,摩西應該會馬上俯首稱臣,馬上去辦吧。

 

猶太人認為,讀聖經的時候,都要用『神為什麼要這麼說』來思考辯論,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神、接近神,而非不經思考、盲目地相信

 

美國企業有句話說:管理五個猶太人,比管理一百個美國人還要困難。

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新創企業之國: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一書的作者,曾經描述英特爾公司在以色列分公司的辦公室氛圍。

每個人在會議中大家爭論得面紅耳赤是家常便飯,好處是,彼此能清楚知道自己和對方立場的差異,省去許多溝通不良造成的問題。

對美國的管理者來說,每分每秒都有人在挑戰你的權威。經常有人劈頭就問你:『為什麼是你來管我?為什麼不是我來管你?』

以色列人覺得有問題的命令或要求,就算是老闆或高層主管,也是馬上提出質疑、據理力爭。

對於所謂的『慣例』,他們經常提出:

為什麼要訂定這樣的慣例?是誰制訂的?什麼時候制訂的?為什麼要沿用?沒有例外或需要調整修正的地方嗎?

 

勇於表達不同立場和觀點,是猶太民族能夠突破窠臼、創新發明的重要習慣。但這樣直接表達的行為,放在台灣職場上,可能不太容易執行,畢竟國情不同。


我個人覺得有一個可行的方法,如果是針對某件事情進行會議討論,最後會產出會議紀錄。你如果有想要表達的觀點,可以自告奮勇來寫這份紀錄,然後加上你的作法和建議,補充在會議紀錄上

這樣一來,同事們都能看見你的想法,呈給高層主管時,也有機會完整地表達出你的看法。

 

l 從多元角度來思考問題



猶太民族如何訓練個人具備獨立的觀點呢?首先要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

 

《底層邏輯》一書中,有一個經典的問題:

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沒有鎖門的工地,結果B不小心摔死了。請問這件事是誰的錯?

 

猶太人至少會從四種觀點來思考這個問題:

 

1.從法官角度思考,法律上,是A的錯,只要有確切證據,A就是犯了蓄意謀殺罪。

 

2.從經濟學家角度思考,認為是C的錯。

整個社會為了避免B被A誘騙進入C工地的成本,比C這位負責人直接將門鎖好要高出許多。如果每個工地都將門鎖好,就可以大幅減少類似的案件發生。

 

3.從商人的角度思考,是B的錯。

不管你怪A還是怪C,最大損失的都是B自己。B不應該愚蠢到被A騙了,還失去最寶貴的生命。

 

4.從神的角度思考,摒除個人道德感情,拉高維度來看事情。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壞人和好人的定義是什麼?如果C的工地總是不關門,導致許多不知情的人跌死了,那麼C的行為是善還是惡呢?A真的是壞人嗎?

 

猶太民族對任何事情都抱持懷疑,秉持開放式的心態進行討論。議論本身沒有對錯之分,答案只有贊同比例較多或較少,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另一個猶太導師(拉比)經常會提出的問題:

兩個小偷小明和小華,從煙囪溜進屋子裡頭,結果小明臉上沾滿煤灰;小華的臉卻很乾淨,你認為,哪個小偷會去洗臉呢?


如果你認為是臉很髒的小明,那麼就答錯了。

從小明的角度來看,小華的臉很乾淨,因此不會覺得自己的臉很髒,因此不會想要去洗臉。

 

從小華的角度來看,小明的臉很髒,推斷我應該也一樣,因此會判定我們兩人的臉都很髒。小華會想,我們兩人是不是都要去洗把臉。

這時候,你要學習跳脫這兩個角色的角度,用第三人的眼光看待問題。

 

你會發現,問『哪個小偷會洗臉』這個問題很奇怪耶,因為兩個人從同一個煙囪鑽進來,不太可能發生這種現象啊。

因此這個題目,本身就是一個陷阱題。出題的導師,目的就是要點醒我們,要嘗試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多元觀點運用在日常生活,如何能夠化險為夷?

 

我曾經聽說一個小故事,以前台鐵還沒有實施電子驗票時,都是用打孔機驗票的。

一位學生沒有買火車票,打算拿過期的車票蒙混過去,上車後沒多久,列車長走進車廂說:現在開始查票,請各位旅客將車票準備好。 

當列車長走到學生面前時,這位學生滿臉通紅,急得滿頭大汗,把背包、口袋翻了個遍,就是找不到車票。 

直到列車長微笑地舉起手,將他嘴裡刁著的車票拿過來,按了一下打孔機,完成驗票,然後將票遞給他說:不要緊張,票不就是在這裡嗎?

然後就瀟灑地離開了。

 

你覺得這位學生做對了什麼事情呢?

他將本來旅客拿票給列車長的行為,轉換另一種觀點,變成由列車長幫他找到車票,讓列車長自然而然地完成驗票,而不會去懷疑這張車票已經過期了

是不是非常機智呢?

 

l 不沉溺於過去的成功經驗

 

猶太民族認為,前例、慣例、成功範例、傳統經驗等等,都會限制人們的思考。依靠經驗法則,經常是持續創新成功的阻礙。

 

如果你是一位小學國文老師,有一位五年級學生問你,為什麼一定要照這樣的順序來教呢?你會怎麼回答?

第一種反應:這幾年來都是這樣教授的啊,小孩子太任性的問題,我沒有辦法認同和配合。

第二種反應:他說的也有道理,難道一定要按照順序教嗎?改變順序說不定更有趣。

這樣富有彈性的思路,後來延伸出『翻轉教育』的教學模式。

翻轉教育源自2007年美國高中推出的翻轉教室。最主要的教育觀念,扭轉過去課堂上純粹「老師說、學生聽」的單向填鴨模式,轉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把學習的發球權交還到孩子手上。

上課前,由學生預先在家觀看課程要討論的內容,到學校正式上課時,學生站上講台,講述學習到的心得,老師則是坐在講台下聽,然後大家一起提出問題、互相交流討論。

 

企業過去的成功經驗,往往成為創新策略的包袱。

 

你有拿著錘子釘釘子的經驗嗎?當你手上拿著錘子,你會發現每個東西似乎都變成釘子。這種現象稱之為『錘子法則』

這樣的思考慣性,會導致我們總是用最擅長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落入「專業的陷阱」,固著於自己已經知道的方法,而缺乏開放性的思考,很容易產生思考盲點

 

如果你是全聯社的高階主管,明年度的目標是業績成長15%。你覺得全聯社的競爭對手是誰呢?是超商、家樂福還是傳統市場?

答案:以上皆非。

全聯社在成長期時,的確必需從競爭對手那兒吸引顧客,但是當店家數達到一定規模後,成長動能不會來自於競爭對手。依據全聯社自己的調查,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越來越多,這些外食族沒有購買生鮮食材蔬果的需求,自然不會走進全聯社,這樣的風氣盛行,才是超市業績成長最大的阻力

因此企業的發展策略,是如何鼓勵外食族減少外食,走入廚房,自己做早餐和晚餐。

 

l 結語

 

從小培養好奇心,用鼓勵代替遏止。小孩願意提問,就是思考馬達啟動的開始。對於任何的權威、專業人士、老闆主管的意見,也是抱持同樣懷疑的心態,用『為什麼』來進行思辯,找出確切的論證,來支持或否定這些觀點。

 

思考問題時,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還要學習從對方的角度、第三人的角度、神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多元觀點往往能協助自己釐清思緒,歸納出全新的看法和解法。

 

小心『我們都是這樣做的』這句話的陷阱,當你手上拿著錘子,你會發現每個東西似乎都變成釘子。依照慣例往往是停止思考的開始,會讓我們懶得思考,限制創新思維的發展。

 

隨時保持好奇、多元角度思考、不採用慣性思維,不斷追問事物的本質,這是猶太民族不斷創新和壯大的優點。當我們面對工作、生活的難題時,不妨轉換成猶太思維,說不定就能跳脫框架,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大衛說故事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