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20241125_TechNEws

Un fascinante y romántico renderizado en 3D que presenta un tierno bebé white tigre, ingeniosamente elaborado por el talentoso artista FAMA. El tigre sostiene tiernamente un corazón adornado con el nombre "Mom's" en elegante letra cursiva de color dorado en 3D alto relieve, brillando con encanto. Rodeando la escena hay caprichosas orquídeas rojas , que añaden un toque de magia a la atmósfera. Los suaves tonos pastel de amarillo , los sutiles degradados y el brillo de neón crean una experiencia visual inmersiva en 4D 8K. Esta escena cautivadora e intrincadamente detallada es una obra maestra, perfecta para cualquier aficionado a Disney o romántico de corazón., cinematic, fashion, typography, illustration, 3d render

Un fascinante y romántico renderizado en 3D que presenta un tierno bebé white tigre, ingeniosamente elaborado por el talentoso artista FAMA. El tigre sostiene tiernamente un corazón adornado con el nombre "Mom's" en elegante letra cursiva de color dorado en 3D alto relieve, brillando con encanto. Rodeando la escena hay caprichosas orquídeas rojas , que añaden un toque de magia a la atmósfera. Los suaves tonos pastel de amarillo , los sutiles degradados y el brillo de neón crean una experiencia visual inmersiva en 4D 8K. Esta escena cautivadora e intrincadamente detallada es una obra maestra, perfecta para cualquier aficionado a Disney o romántico de corazón., cinematic, fashion, typography, illustration, 3d render


隨著全球人工智慧(AI)蓬勃發展,讓一間擁有 139 年歷史、默默無聞的日本公司成為股市明星。

彭博社報導,為資料中心生產電線佈線的藤倉有限公司(Fujikura Ltd.)是日經 225 股價平均指數中表現最好的公司,今年漲幅超過 400%。該公司將於今日(11/25)加入 MSCI 全球標準指數,成為唯一來自日本的新增指數,其他八間日本公司將被剔除。

彭博社分析,建置 AI 所需的資料中心、電力供應與通訊網路,至少需要 1 兆美元支出,該產業快速成長連藤倉自己都感到驚訝。該公司財務長 Kazuhito Iijima 表示,從 2022 年開始,資料中心需求開始暴漲,當時還不太了解緣由,今年就相當明白一切都與 AI 有關。

藤倉專門生產光纖電纜,產品直徑為業界最小,可在狹窄空間內使用,不需要額外的穿隧(Tunneling)技術,其最大客戶包括蘋果。

藤倉的歷史可追溯至 1885 年,當時創辦人藤倉善八(Zenpachi Fujikura)開始製造以絲和棉絕緣的電線。之後隨著日本工業化持續成長,為汽車工業、公用事業和日本子彈列車提供電纜。

藤倉近期將今年財年營業收入財測提高 17%,達到 1,040 億日圓。該公司超過 70% 營收來自海外,其中約 38% 來自美國,當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如何避免最大市場的關稅威脅,是該公司面臨的挑戰之一。

藤倉也表示,已經在美國建立符合 BABA 標準的超高密度光纜生產基地,即使出現不利於進口材料的問題,也將保護其業務。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預測,到 2030 年,全球資料中心容量將以平均每年 33% 速度成長。日本輝立證券研究部主管 Kazuhiro Sasaki 認為,這個領域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隨著系統規模變大,資料量增加,應該會持續成長。

今年漲超過 400%!AI 熱潮推 139 年老字號電纜公司,成日本熱門股

世界 12 強棒球賽台灣隊昨天以 4 比 0 擊敗日本奪冠,資安大廠趨勢科技(Trend Micro)賽後宣布,為慶祝這個歷史時刻,今天台灣員工全體放「世界冠軍慶祝假」一天。

趨勢科技員工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昨晚約11時左右收到人資部門寄來的信件,第一時間以為是網路釣魚詐騙或公司的資安測試,後來在公司群組查證後發現是真的,相當開心,從來沒有放過這種假。

趨勢科技在Facebook官方帳號發文表示,中華隊在世界棒球12強賽拿下世界冠軍,以4比0完封日本隊,「這場勝利不僅是一場體育比賽的完美詮釋,更是一份來自中華隊的驕傲,讓台灣人再次凝聚、心手相連。」

趨勢科技指出,這是國家棒球史上的又一大里程碑,更是舉國歡騰、萬眾感動的歷史性時刻;為慶祝這台灣歷史上的一刻,趨勢科技執行長決定台灣趨勢人11月25日全體放假。

趨勢科技放世界冠軍慶祝假一天,員工:以為是詐騙

美國準總統川普明年重返白宮,外界開始擔憂主張孤立主義的川普,會不會像他第一任期時,退出國際或區域性組織,反而讓中國趁機坐大。不過學者專家認為,川普主張的「美國優先」並不等於孤立主義,至於是否退出哪個國際組織,完全取決於「美國利益」。

從巴黎協定到WHO,川普首次總統任期退出多個國際組織

時間回到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一口氣,一年內推動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個國際組織,不僅如此,隔年2018又繼續退出獲聯合國批准的伊朗和美、英、法、中等六國簽定核問題全面協議,以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並宣佈啟動退出萬國郵政聯盟,甚至2020年COVID-19期間退出世界衛生組織。

美國優先不等於孤立主義?

因此明年回鍋,重返白宮執政的川普,早就被貼上「孤立主義」標籤,讓外界擔憂,他是否會和第一任期一樣,持續退出國際或區域性組織,讓中國有機會坐大?學者專家有不同意見。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就認為,孤立主義是美國全面退回國土範圍,但重返白宮的川普,核心主張是「美國優先」,不等於孤立主義,也就是美國是否退出或加入哪個國際組織,主要還是取決於「美國利益」。

「孤立主義不等於美國優先,美國優先是今天加入國際組織符合美國優先與美國利益,Why not一定加入,但若在這國際組織,美國利益受損,就可能退出,所以美國優先跟孤立主義政策是兩件事。」

川普退出聯合國?有可能是不得已選擇

儘管如此,仍有多國際組織被點名,可能川普回鍋後遭大開殺戒,美國不但可能再度退出拜登執政時期重返的國際組織,就連聯合國、世貿組織與APEC都可能面臨檢討。

但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李文忠接受央廣專訪時就分析,川普是標準的商人,付多少錢,就有要多少影響力,雖然他不認為川普真的想退出聯合國,但如果美國最後在聯合國勢力發展不如盤算,退出聯合國也會成為不得已選擇。

李文忠說:「聯合國我出最多錢,我出力也最多,可很多國家聽中共的,聽俄羅斯的,主要是中共,老子就不幹了。美國態度是我付出多少,就應該有多大影響力,而不是兩者不成比例。沒落的幫派為了維持老大地位,利益都小弟分走,我只有虛名,川普就不幹了。川普態度就是我不幹了。」

美國優先主張逐漸發酵,達成目標只是時間問題

楊一逵和李文忠看法一樣,以北約和台灣為例,也不認為川普會退出北約,因川普只希望北約成員多付軍費,這些成員也都有增加軍費,至於台灣也一樣,但受限制度問題,許多事很難一步到位,現在只是時間問題。

楊一逵說:「我覺得美國不會退出北約,因不符合美國利益,歐洲國家已在擴張軍備,國防支出也有增加,現階段是需要時間,對台灣也一樣,想要增加軍費,想要強化國防,有意圖,但因是民主國家,不可能一步到位,還需要時間。」

和中國競爭已成核心利益,美恐難放任趁機坐大

楊一逵說,川普主張美國優先,任何決定都取決於美國利益,如果美國能在國際組織獲利,自然會加入,反之就退出。美國就極有可能再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因川普主張增加石化燃料,重振美國工業,但巴黎氣候協定卻嚴格限制碳排,有可能大傷美國競爭力,甚至損失270萬工作,故巴黎氣候協定還是川普的眼中釘。

從軍事到經濟,川普從頭到尾就是主打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楊一逵認為,川普政府重心應還是會放在印太,因這區域和中國競爭,絕對是美國首要挑戰和核心利益,由此觀之,美國自然不會給中國任何見縫插針、趁機坐大的機會。

美國優先不等於孤立主義,川普是否退出國際組織取決於美國利益

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淺水域的雞心蛤(Corculum cardissa)讓人一眼就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心形狀的奇特外型。如今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它們還擁有十分特殊的內在結構,其導光方式就和電信公司透過光纖提供高速連網的原理非常相似。

研究人員於 11 月 19 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了相關研究報告。這是目前生物體存在光纖束的首次發現,報告中闡述了雞心蛤如何利用陽光滋養生活在牠們體內的共生藻類,同時保護藻類免受有害紫外線的侵害。做為回報,這些藻類為蛤蜊提供糖分及其他必需營養素。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特別強調道,這一發現突顯了與人類技術獨創性相媲美的進化適應,同時為未來發展仿生光學系統(bioinspired optical system)提供了潛在可能性的洞見。

天然排列出類光纖結構,外殼強度與透光能力的完美平衡

最令研究人員感到奇特的是,雞心蛤的貝殼表面布滿了許多「窗口」,它們是可讓光線穿透的微小透明結構。一種碳酸鈣的結晶形式,亦即霰石(aragonite)的特殊性質造就了這種獨特的結構。霰石晶體排列成微米級管狀結構,功能如同光纖電纜,能夠極為精準地引導光線,同時過濾掉可能傷害共生藻類或蛤蜊自身脆弱組織的有害紫外線。

芝加哥大學的進化生物物理學家 Dakota McCoy 與其同事進行顯微鏡實驗發現,貝殼向陽的一面能讓超過兩倍於有害 DNA 破壞性紫外線的有益光線穿透,這些光對光合作用特別有幫助。

McCoy 指出,這種濾光能力可能有助於降低白化的風險。白化是一種會對珊瑚和蛤蜊造成影響的致命現象,目前正因氣候變遷而加劇。

電腦模擬進一步證明,這些類光纖結構的排列是一種進化上的權衡,精細調整了貝殼外殼機械強度與其有效透光能力之間的平衡。

利用雞心蛤霰石屬性及光纖束結構,開發出增強光收集能力的光通訊系統

McCoy 和其他研究人員如今設想利用霰石屬性或其精密的晶格結構,開發出具備卓越光學效能的新材料,這有望徹底改變無線通訊技術和先進測量工具。他們希望複製的一項特性是,霰石無需反射塗層就能導光的能力。目前,電信光纖需要反射塗層來限制光信號的傳輸,而霰石則天然具有光學束縛的特性。

該研究將揭開最令人期待的可能性,亦即透過模仿雞心蛤中發現的光纖束結構,未來有望開發出增強光收集能力的通訊系統,帶來無與倫比的光傳輸能力。

科學新發現:雞心蛤身負天然光纖結構,有助未來仿生光學與無線通訊新發展

在全球運動品牌領域,Nike 是毋庸置疑的領導者,即便疫情期間,Nike 掌握 DTC(Direct to Consumer,直營模式),成功度過對零售品牌來說極為難熬的大居家期間。但疫情後,Nike 卻沒有因直營模式呈指數級躍進,即便營收不斷增長,淨利潤卻止步不前。

許多人都將問題歸咎疫情前走馬上任的執行長約翰‧杜納霍(John Donahoe),認為他執行 DTC 政策導致零售商不再支持 Nike,10 月 14 日 Nike 宣布高層人士更換,約翰·杜納霍黯然下台,在 Nike 工作 30 年的埃利奧特·希爾(Elliot Hill)接任。這異動揭示 Nike 重新檢視數位轉型與直營模式策略。但追根究柢,真正問題不僅 DTC 策略失誤,更是 Nike 忽視產品創新基因與市場策略盲目轉向。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1/22145258/nikeandsandp.jpg

▲ Nike 跟不上標普 500 的成長。(Source:finimize

Nike DTC 模式的由來與發展

杜納霍上任前,Nike 就曾 2017 年宣布推動 DTC 銷售,主要是 Nike 認為要持續增長的動力,就是要減少經銷商抽成、直接提高利潤率,同時自有電商、應用程式、會員資料等各類產品將會強化品牌與用戶的連結,除了如前所述能提高利潤率,也能快速掌握消費者需求、促進產品創新。

2020 年全球疫情使線上購物和數位互動成為主要消費方式,Nike 的 DTC 策略此時展現強大優勢。杜納霍上任後推動 Nike 數位轉型,除了收購 Invertex(用於 Nike Git)、Celect(人工智慧大數據),2021 年也收購虛擬時尚新創 RTFKT Studio、快速切入區塊鏈與 NFT 市場,並打算持續布局元宇宙。當然數位化、電商化是 DCT 戰略的重要一環,但就像曇花一現的 NFT 市場,趨勢快速變化最終導致弊端浮現。

杜納霍 2020 年上任後迅速推動 DTC,大幅減少與傳統經銷商合作。普遍 DCT 戰略構想,大規模數位化的有平台:跑步規劃、健身、電商平台、特殊鞋款銷售自有平台等,理論上運動、資訊、購買等整體生態鏈戰略,能讓 NIke 建立護城河,直接提升用戶資料價值。這點 Nike 沒有做錯,但問題是執行 DTC 同時,卻刻意疏遠經銷商,讓經銷商與 Nike 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

2020 年開始,Nike 與多家北美零售商合作越來越少,首先杜納霍取消傳統訂貨會,經銷商必須改由 Nike 線上平台選貨,表面上降低 Nike 舉辦實體活動的成本,但經銷商也沒辦法理解 Nike 產品設計理念,向消費者推廣產品。同時 Nike 也實施嚴格供貨限制,僅提供有限熱門產品,同時降低價格彈性,導致經銷商靈活性下降,無法用促銷處理庫存,對經銷商極為致命。Foot Locker、Belk、DSW、Big 5 等都頗為不滿,Foot Locker 甚至與 Nike 合作超過 50 年,Nike 占產品銷售額 75%,但比例逐步降至 2022 年 60%,許多經銷商撤下 Nike 專門展示區,改露出其他競爭品牌。

即便短期提升 Nike 利潤率,但產品鋪貨廣度不足、消費者選購靈活性不夠,對零售產品極為致命。即便全球最強產品製造商,蘋果也握有極強大的自有電商、自有店面,甚至蘋果對銷商的要求也極為嚴苛、折數很低,卻從未降低供應商影響力,仍授權經銷商、零售商販售產品,蘋果只是用嚴格規矩與教育訓練,確保經銷商體驗與直營店一樣。蘋果很清楚一件事,不管多大的公司,都不可能把直營店鋪天蓋地到全球各角落,所以確保消費者有多樣化選擇,對蘋果最有利。

產品創新停滯與品牌形象受損

許多人分析時把 DTC 失誤歸咎於杜納霍,但 DTC 一直是 Nike 理想模式──因 2017 年就提出,Nike 只是找上有貝恩顧問、PayPal、ServiceNow 等網路公司管理經驗的杜納霍完成數位轉型,但董事會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消費品公司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賣」,而是「賣什麼」。

網路公司出身的杜納霍根本不懂產品,領導 Nike 時問題不僅通路策略,也是 Nike 史上最不「創新」的時期。杜納霍領導下,Nike 銷售主要依賴經典鞋款復刻:如 AJ 1、Air Force 1 等,研發歷史甚至可追溯到 40 年前。儘管銷售經典款式幫助 Nike 度過困境,但過度復刻和大量生產使這些產品失去潮流感與稀有度,成為大眾化的普通商品。

很多分析認為,杜納霍的錯誤不在發展 DTC,而是過分剝奪經銷商利益、又忽略產品創新重要性。即便是做鞋起家的消費品牌,Nike 核心競爭力就是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如加入氣墊的 Air Max 系列、精密編織鞋面提高透氣性且讓運動鞋輕量化的 Flyknit 等,Nike 的運動鞋技術創新是它得以領先市場的重要基石。杜納霍對產品創新力顯然有極大理解錯誤,甚至公開場合念錯 Nike 跑鞋的核心技術名稱,這一定程度反映 Nike 越來越不重視產品研發。

Nike 一向以「創新」為品牌核心價值,消費品牌的巔峰是建立在如何催動消費者的情感價值,讓消費者認同產品用起來很「酷」、很「潮」,這內心因素就是消費品提高獲利、產品價格提高的重要因素,不管精品、蘋果等產品銷售策略皆採用類似策略。

Nike 以往如此:1988 年「Just Do it」廣告,還有 1997 年讓麥可喬登說出失敗經歷的「Michael Jordan: Failure」、為 2010 年南非奧運打造的「Write the Future」廣告、2020 年螢幕分割形式「You can’t Stop us」,這些廣告都以當時情境塑造打動人心的場景,為人津津樂道。相比這幾年 Nike 廣告策略也被批乏善可陳,難引起消費者共鳴。部分原因可能是 Nike 嘗試將大量廣告預算轉向數位廣告,試圖用自動化點擊網路廣告賺取流量、吸引消費者。但身為運動品牌翹楚,偏網路廣告點擊的行銷策略,看來就像還在爭取市占率、力爭上游的新品牌。

自動化廣告本身就如吸引消費者的點擊機器毫無情感,對 Nike 市場領跑者而言,情感訴求、建立與消費者的深層聯繫更為重要。缺乏情感連結的數位行銷,對 Nike 是有效但無法有長遠效應的策略。

DTC 調整與未來展望

Nike 這幾年發現利潤率越來越低,也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故讓杜納霍離職,由 Nike 工作 30 多年、原本執行長接班人選埃利奧特·希爾(Elliot Hill)回鍋 CEO,並重新請回多名退休高層。一系列人事變動外界解讀為 Nike 重整旗鼓、重回以產品創新和通路擴張為核心的經營策略。杜納霍離開前,請回任內退休的老臣湯姆·佩迪(Tom Peddie),佩迪在 Nike 多年也專注經銷商、供應鏈層面,並恢復取消的經銷商訂貨會。

Nike DTC 策略並非完全失敗,而是執行時忽視與經銷商合作,導致品牌靈活性下降。DTC 的核心是透過自有管道直接與消費者互動,提高利潤率並掌握用戶數據,但經銷商品牌擴展和產品推廣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特別是中國市場,滔博、勝道、銳力等中國經銷商,都對 Nike 中國市場策略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這種競爭激烈市場,完全靠自有平台與通路,就很有可能面臨市場占比下降風險。

基於 Nike 基礎極為扎實,即便純利增長差勁,但全球營業額仍狠甩競爭對手 Adidas 與 Puma 好幾條街,讓 Nike 還有空間審視這幾年的問題再調整、策略重新聚焦產品創新與情感連結。DTC 說到底畢竟只是銷售手法,但全球市場如此廣大、競爭如此激烈。以遊戲市場舉例,即便 SONY 或微軟握有許多第一方開發遊戲大廠,也沒人真正一統或獨占市場。

DTC 模式並未死亡,但需要更靈活和包容策略適應不同市場需求。Nike 需在產品創新、品牌故事及經銷商合作間找到新平衡,才能在將來保持領導地位。之後挑戰在如何保持數位化優勢,又不喪失傳統經銷管道的價值,將決定 Nike 幾年內表現和成敗。

Nike 如何因追求直營模式而迷失了自己?

全球企業 2024 年投資 AI 達巔峰,Slack 最新《Workforce Index》報告,高達 99% 企業領導人計畫今年投入 AI,97% 高階主管認為這是企業當務之急,但員工層面採用與熱度卻明顯下降。

從數據看,今年 3 月起美國員工的 AI 興奮度下降 9%,法國甚至下降 12%。不僅如此,全球 AI 採用率僅微幅成長,如美國從 32% 只增至 33%。Slack 報告指出,這現象反映員工對 AI 工具的態度從最初熱切期待轉為更理性觀察,部分工作者甚至猶豫不確定。

「怕被當成懶惰的人」職場文化壓力抑制使用 AI

為何員工不願用 AI?48% 受訪員工坦言,不願讓主管知道自己用 AI,理由含害怕視為「作弊」(47%)、能力不足(46%)或懶惰(46%) 。Slack 工作力實驗室主管克里斯蒂娜·詹澤爾(Christina Janzer)指出,AI 應用不僅技術問題,更是職場文化問題:用 AI 視為「偷懶」或「不專業」,導致員工不敢公開用。

不同世代對 AI 的態度也有差異明顯。Z 世代和千禧世代普遍更願意嘗試 AI 工具,並傾向用 AI 取代同事或朋友建議。81% 的 AI 使用者表示,完成重要工作時會優先尋求 AI 協助,而非同事或朋友。這也引起可能減弱職場社交連結的問題,尤其 Z 世代用 AI 比例較其他世代高。

AI 是福還是禍?多數員工擔心增加工作量

利用 AI 工具初衷是減少繁瑣行政工作,但其實許多員工認為 AI 節省時間是拿去做更多「忙碌的工作」。如被問如何分配 AI 節省的時間時,多數員工表示,希望學習或非工作活動,但主管卻傾向叫員工投入核心專案,甚至做額外工作。

這種時間再分配的不對等,都引發員工擔憂工作量增加。《Resume Now》調查顯示,一年來 81% 高層增加工作要求,多數員工認為 AI 可能導致更大壓力。這種擔憂在 Z 世代尤為明顯,高達 87% 的 Z 世代受訪者擔心 AI 可能引發「倦怠」。

重塑 AI 的職場角色,專家建議三方面著手

面對 AI 熱潮職場降溫,企業該如何應對?Slack 報告建議三方面:允許(Permission)、教育(Education)和培訓(Training)。首先,明確告知員工 AI 使用範圍和規則,減少心理負擔。其次,增加 AI 技能培訓,如 Slack 提倡「AI 微學習」,每天僅需 10 分鐘即可顯著提升員工對 AI 工具的熟悉度。

此外,企業需重新定義生產力觀念。與其要求員工「做更多」,不如專注提升工作品質,如用 AI 支援創意或創新專案,而不僅限行政。領導者也可舉辦 AI 團隊活動,促進員工交流與創意,如建立 AI 專用討論管道或每週分享 AI 案例。

AI 技術無疑使企業增加前所未有的潛力,但如果缺乏關照員工需求與感受,AI 應用發展可能受阻。專家指出,將來企業不僅要提供工具,還需創造讓員工舒適且受支持的環境。包含讓 AI 成為促進人際互動與創造力的橋梁,而非職場壓力來源。

Z 世代與千禧世代可能成為 AI 應用的主要推動力,但過程需平衡技術與人際關係。對企業而言,推動 AI 同時,也需加強員工培訓與心理輔導。

Slack 報告:主管對 AI 工具野心勃勃,員工熱度卻下降!為什麼?

近期,美國科技業最被關注的企業之一,就是與輝達(Nvidia)合作關係深厚、曾被華爾街視為 AI 寵兒的美超微(Supermicro),短短一個月裡,該公司的股價竟曾在一個交易日內大跌超過三成,在 11 月 18 日盤後,又大漲近 40%。

它在最後期限找到會計師股價一天內大漲40%

這暴起暴落的股價走勢,一切得從「財報」談起。

時間回到10月30日,美超微在宣布延遲提交2024財年年報(10-K)約兩個月後,公告原本負責審計簽證、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Ernst & Young)辭任的消息。當日,其股價便應聲下跌逾32%。

當時,市場一片譁然。深怕美超微將「再度」因交不出財報而陷入下市困境。

為什麼說再度呢?因為2015年8月,它就曾推遲提交年報,爾後順利在15日的寬限期內補交;然而,2017年同樣的惡夢重演,最終卻導致該公司在隔年8月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勒令從那斯達克下市。

這次,在該公司提交「恢復合規計畫」大限:11月16日前夕,《華爾街日報》更以「有人瘋狂到敢審計美超微嗎?」為題報導,直指實務上困難重重。

不過,時序來到11月18日,這個因原截止期限適逢週末而順延的首個交易日。美超微竟出乎眾人意料的找到願意為它簽證的會計師,讓被退市的風險大幅降低。

當天,公司宣布委任世界第五大會計師事務所BDO集團旗下的BDO USA做為獨立簽證會計師,並表示已向那斯達克提交合規計畫,申請延長財報遞交時間。消息一出,激勵其股價在盤後大漲了近40%。

「這是讓我們的財報保持最新狀態重要的下一步,我們正在緊迫的努力實現這個目標」,出身嘉義的美超微創辦人兼執行長梁見後表示。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1/22101633/1932期_找到新會計師,下市危機解除?剝開美超微財報遲交層層內幕.docx.jpg

▲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多次替梁見後站台,美超微爆出財報問題後,許多人關心這是否會影響兩間公司的合作。

下市風險尚未解除關鍵在那斯達克是否接受

不過,危機並未解除。接著,就看那斯達克是否接受美超微提出的計畫,並准許申報期限推延至明年2月,若肯,這場財報危機才可能畫上休止符。

若不肯,它將面臨罰款、停牌或下市的處罰。一旦被那斯達克摘牌,美超微股票雖仍可進行場外交易,但流動性將大幅降低;它也須重新與銀行等債權人協商貸款條款,還可能面臨可轉債投資人要求公司提前回購的資金壓力。

此外,若因為下市而被踢出標普500指數,指數型基金將被迫拋售其股票,進一步加劇股價下行壓力。而許多小股東也正在集結準備發起集體訴訟,以追討因美超微延遲財報而蒙受的投資損失。這些問題將對公司商譽構成更大威脅。

也就是說,儘管找不到會計師的炸彈已拆,但美超微贏回投資人信心之路才剛剛開始。

早在7月,安永就對美超微的內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透明度表達擔憂,並在辭職信中表示:「近期獲悉的資訊導致我們無法再信任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的陳述,並拒絕繼續與管理層編製的財報產生關聯,且認定我們無法在符合相關法律或專業義務的前提下提供審計服務。」

8月底,知名做空機構興登堡研究(Hindenburg Research)發布針對美超微的賣空報告,內文指出它涉及明顯的會計紅旗、未披露的關係人交易證據、制裁與出口禁令上的違規行為,與客戶流失等一系列問題。

安卓樂(Andra Global)資本董事長、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林家振表示,增加獨立董事、聘請具公信力的專業人士進入審計委員會,或承諾對管理層進行必要調整,都是美超微慢慢重建投資人信心的方式之一。

樂高式生產成最大優勢!伺服器產業短期內不易轉單

不過,相比於資本市場喧囂,產業客戶與供應鏈的反應相對淡定。

專門研究算力產業的IDC研究副總裁斯托拉斯基(Kuba Stolarski)直言,客戶可能不會像投資人那麼關心財報問題,「我認為,要讓客戶遠離美超微,需要的不僅是對會計實踐的指控和調查。」

他指出,該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以工程為核心的產品組合方法,這使其幾乎總能率先推出新產品與解決方案。美超微稱這種方法為「Building Block Solutions(模組化系統)」,簡單來說,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透過模組組合來縮短開發時間,靈活滿足客戶的客製化需求。

「財報有問題,但機器沒問題啊!」一位品牌伺服器廠的業內人士直言,伺服器供應商的更換牽一髮動全身。「頭已經洗下去了,你怎麼換?服務做越大的企業越難更換供應商。你看LINE一傳不出去,有多少用戶會哇哇叫?」

對此,一位電子五哥的產線主管以手機換機做比喻:「這就像從iPhone換到三星,但你的照片和文件都在iCloud上。你得先下載到電腦或雲端,然後再傳到新手機,中間可能還遇到記憶體不足的問題。伺服器更麻煩──遷移過程中服務不能中斷,還得擔心資料遺失,所以通常需要多重備份。」

不同於其他伺服器代工廠,如廣達鴻海緯創英業達等,僅直接接洽雲端供應商等級的大客戶,並替戴爾或HPE等品牌廠代工。美超微在品牌與ODM模式間兩棲,因為直接面對企業級客戶,向其提供維運更新和升級服務,也讓客戶更難快速與它切割。

簡言之,伺服器轉單不易,若不得已要轉,也會從尚在規畫階段或剛起步的新資料中心開始,例如,市場盛傳從美超微轉單緯穎的馬來西亞客戶楊忠禮集團(YTL),今年3月才宣布與輝達合作部署超級電腦,就屬於較能無痛喊卡的例子。

「目前只能說,短期要轉單不容易也不明顯」,一位市場研究機構資深分析師說,「後續看財報情況如何,若持續不太樂觀,的確明年會有逐漸轉單風險。」

產業界不怕因財報問題下市擔憂的是踩到出口禁令紅線

美超微在台灣的供應鏈夥伴則低調回憶,2018年起的下市期間,美超微下的貨照出,錢也都有準時收回來,因此不特別擔心。「但若會計師不敢簽名的原因,是涉及中國與俄羅斯問題,那就另當別論。」一位在液冷零組件供應商中擔任顧問的產業人士說。

今年4月路透就曾報導,中國科研機構通過包括戴爾、美超微在內的三家供應商,獲得了輝達受管制的晶片,但尚無法確認這些晶片是在美國出口禁令之前還是之後取得。

林家振表示,違反出口禁令可能帶來刑事責任,還可能導致公司被吊銷出口執照,甚至引發美國盟邦聯手抵制該企業的產品。而影響裁罰結果的核心問題是:公司是否知情並盡到「善良管理人責任」。

「不過,現在最怕的是,(先前)會計師不敢簽字的原因,是物流和金流對不上。」一位產業人士表示。

為什麼物流跟金流會對不起來呢?這跟現在AI伺服器市場,堪稱「混亂」的市況有關。

在這個「算力即國力」的時代,AI伺服器變得炙手可熱,買家「瘋搶」情況,宛如三年前的半導體市場。現在的AI伺服器,不僅買家為搶貨、重複下單;經銷商們之間為了搶訂單,不只比誰出貨速度更快,更不惜削價搶單。

而至少擁有六百家授權合作夥伴的美超微,也難以躲過這場混亂。

其中,最嚴重、進而影響財報的混亂,就是由許多的「棄單」產生。

買家放棄訂單的理由,又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一家買家同時向多家經銷商下單後,最後卻沒有向所有經銷商都拿貨,而是寧可直接對部分業者放棄訂金,理由可能是,下單後發現別家報價更便宜,或交貨速度更快。

第二種情況,是這些背後的買主,被懷疑來自受美國出口管制禁令的國家,他們原本想透過他國的境外實體向經銷商下單並交貨,而且也實際付了錢,卻因被多層監管圍堵,最後拿不到貨,而選擇不付尾款。

上述兩種情境,第一種會讓許多經銷商收到訂金,也向美超微要到貨了,但因為買方棄單,使得沒有尾款可以付給美超微,第二種更升級讓許多交易中開始出現難以解釋,例如付款公司所在國、與產品實際所在國,無法對應的情況。

「遞延出貨、應收帳款收不回來,這些四大事務所的會計師都可以理解,因為客人本來就可能要求晚點出貨;最怕的是……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出口流向的買家是合法的。」前述產業人士說。

對此,美超微則告訴《商周》,公司完全遵守美國出口管制要求,若發現有第三方在未取得必要許可下進行出口或再出口,必會展開調查。

但這些問題,只能等待擁有調查權的機構出手,才能知曉答案。

「美國一定想保美國供應鏈」這一點成美超微存亡保護傘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則在社群媒體上,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他認為萬一美超微未來真的遇到存亡危機時,美國政府也不願意看到這些人才跳槽到中國企業,或被中國公司購併,「若我的分析正確,我們可能會見證美超微執行團隊或董事會的重大改組。或是如AMD收購(伺服器製造商)T Systems一樣的例子。」

「美國一定會想要維持美國供應鏈的存在」,林家振也提出同樣看法。

選擇在最昂貴的矽谷創業,除了能更貼近客戶與掌握市場脈動,美國製造可能在關鍵時刻拉公司一把。假設如業界推論,美超微這波癥結點在於踩到政治紅線,那麼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家公司的命運,最終還是掌握在美國政府手裡。

美超微暴起暴落的股價走勢,得從「財報」談起?

馬斯克成立的腦機新創公司 Neuralink 21 日宣布,獲加拿大政府許可,將在當地招募自願者進行 N1 腦機晶片的人體臨床實驗。

根據統計,美國約有 18 萬人為先天腦性麻痺患者,此外每年約有 1 萬 8 千人因為脊椎損傷而癱瘓,因此為了改善這些病患的生活品質,Neuralink 專注開發腦機晶片 N1,讓使用者可直接透過腦波控制身邊的電腦和機械裝置。

Neuralink 在 2023 年取得美國 FDA 批准進行人體實驗,並在 2024 年 1 月進行了首起 N1 移植手術,參與實驗者為 29 歲的諾蘭艾爾柏(Noland Arbaugh),因為潛水意外造成脊椎受傷而癱瘓,手術結果相當順利,雖然 5 月期間傳出腦內晶片電路有部分脫落問題,但整體而言晶片運作正常。

第二例 Alex 同樣也是因潛水意外造成癱瘓,在今年 8 月完成手術後狀況也相當良好,可以透過 N1 晶片玩 CS,目前也尚未傳出不良狀況。

在美國成功的兩例移植後,Neuralink 昨日宣布踏出美國,並已獲得加拿大政府許可,將在該國招募自願者進行 N1 晶片移植的人體臨床實驗。

雖然今年 8 月馬斯克曾宣布該公司另一項重要研究 Blindsight 也取得重要突破,讓失明的猴子成功取得視覺能力,但 Neuralink 表示在加拿大的首次人體實驗,還是會以 N1 晶片為主。

Neuralink 踏出美國,獲得加拿大許可進行人體臨床實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