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繁榮:泡沫和停滯的結束》第一部分:停滯

《繁榮:泡沫和停滯的結束》

Boom: Bubbles and the End of Stagnation

Byrne Hobart 和 Tobias Huber | 2024年11月19日


從登月到原子時代的黎明,20 世紀 70 年代之前的幾十年的特點是變革性技術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發明。相較之下,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停滯的時代。薪資中位數成長放緩,不平等和收入集中度上升,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昂貴和增量。為什麼我們無法複製過去幾十年的進步速度?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重振創新活力?

在《繁榮》一書中,伯恩·霍巴特和托比亞斯·胡貝爾採用歸納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一系列案例研究中,追蹤了過去100 年中一些最重大的突破——從曼哈頓計畫和阿波羅計畫到水力壓裂和比特幣——他們對具有統一願景和大量資金的小團體如何產生變革性進展進行了逆向工程。

他們的結論是,金融泡沫雖然經常被視為破壞性和不穩定的力量,但實際上是過去突破的引擎,並將推動未來的進步。

換句話說:泡沫並非全是壞事。《繁榮》整合了經濟學、哲學和歷史的見解,找出了大停滯的根本原因,並提供了加速創新的藍圖。透過減少集體風險規避、過度資助實驗過程以及圍繞超越性使命組織高能量機構個人,泡沫是實現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未來的關鍵。繁榮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了明確而樂觀的願景,以及開啟全球繁榮新時代的道路。


簡介:末日與繁榮

第一部分:停滯

第一章:停滯的意識形態

第二章:從蕭條到繁榮:泡沫作為創新

加速器

第二部:加速

第三章:曼哈頓計畫

第四章:阿波羅計劃

第五章:摩爾定律

第六章:企業研發的黃金時代

第 7 章:水力壓裂

第 8 章:比特幣

第三部分:逃脫

第9章:進步的形上學

第10章:釋放普羅米修斯:科技作為救贖


==簡介:末日與繁榮===

在1941年的某個清晨,美國還在愉快地打著盹,就被珍珠港的一場攻擊嚇醒。四年後,美國居然拿出一種前所未見的破壞性武器,把科幻小說搬到了戰場上。接著,1961年,甘迺迪在豪言壯語中保證:十年內,我們一定要踏上月球!而果不其然,1969年的某個夏天,阿姆斯壯果真小步一跨,人類大步一躍。


這些故事,聽起來像是人類的巔峰時代。再想想今天的我們,嘿,還真有點失落。中產階級工資不漲,政治越來越撕裂,坐飛機的速度甚至比1970年代還慢(拜託,協和號怎麼就沒了?)。看著手上的智慧手機,彷彿我們擁有一切,但實際上,屬於「原子」的進步遠遠追不上「比特」的虛擬世界。


也許你會說:「科技還在進步啊!」是的,但請看清楚,現在的進步大多是在模擬未來,而不是建造它。電影重啟、翻拍,重複了再重複;科學家則忙於寫一些讓人昏昏欲睡的研究論文。至於大膽的創新?嗯,太冒險了,還是等等再說吧。


這種現狀就像我們進入了一個「永恆的現在」,文化和科技都陷入了一種不思進取的迷霧中。而這一切,背後其實藏著一個關鍵問題:我們是不是太害怕冒險了?從科學到金融,從個人到社會,似乎我們越來越想要控制風險,卻忘了有些偉大的突破是無法被精確計算的。


更有趣的是,本書提出了一個挑釁性的觀點:泡沫(沒錯,就是你想到的金融泡沫),其實是我們擺脫停滯的重要助力!當過度樂觀的資本蜂擁而入時,那些看起來像是浪費的投資,往往能意外催生下一個科技大爆發。換句話說,泡沫可能是拯救我們的英雄,雖然他穿著愚蠢的服裝。


總之,這本書不是為了讓你放棄,而是希望我們重新點燃那種想像力與冒險精神。讓我們不僅用智慧來解決問題,更要敢於超越現狀。畢竟,真正的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個精緻的計劃,而是那些瘋狂的、看似不可能的夢想。


第一章:停滯的意識形態《The Ideology of Stasis》


停滯的哲學——飛車的夢想變成140字的現實

過去,我們幻想未來是銀河飛車般的狂奔,而現在,現實卻如蜗牛慢爬——我們想要飛天車,結果只得到140字的推文。這就是當代技術、經濟和文化的停滯狀態,隱藏在你每日滑過的手機屏幕之後。

來做個實驗:現在出生的小孩,會看到和百年前的小孩同等規模的改變嗎?百年前,人們還在驚嘆於汽車、電燈和電話,而現在,我們則在擔心人工智慧是否會毀滅人類文明,從追逐太空夢到計算崩壞倒數。

在數據上,總生產率增長從上世紀的年均2%降到如今的不到1%,似乎我們的技術進步速度像被限速的車子一樣,動力不足。科技雖然進步了,但大多集中在手機、社交媒體等虛擬世界,而不是改變我們物質生活的實際創新。

文化上更是疲憊不堪。從無休止的《星際大戰》續集,到循環播放的流行音樂,甚至建築都顯得毫無靈感。大家想看到的是突破和創新,卻只能忍受無窮的重啟和翻拍。科幻小說也從樂觀的太空探險變成充滿末日情緒的陰鬱故事。

我們為什麼變得如此保守,怕風險、愛安全?簡單來說,社會整體都陷入了“怕出事”的死胡同。當我們的每一分錢都要考慮能否抗通脹,當老年人越來越多,當教育的回報越來越少,甚至連科學也被困在“發更多論文”的框框裡,我們自然沒心思去冒險追逐那些瘋狂卻有希望的夢想。

停滯的根源也許不止於技術問題,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危機。我們不缺創新的口號,但卻少了真正的突破性創意。過去,人類用跨越極限的膽識創造歷史;而現在,我們只會想如何用科技模擬出一個更像未來的假未來。

停滯的本質不是物理法則,而是我們選擇了舒適的穩定而非刺激的突破。這或許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惡性預言:當我們害怕風險,夢想自然不會成真。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140字,而是一顆重拾冒險的心。


在第二章《從蕭條到繁榮:泡沫作為創新》


重新審視了我們對「泡沫」的常規看法,並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泡沫不僅是金融災難的代名詞,還是科技創新和經濟突破的催化劑。

我們來用一個輕鬆的方式理解這一章的核心思想。如果說經濟泡沫是一場盛大的派對,那麼傳統觀點認為,派對的後果就是隔天的宿醉和房間裡滿地的狼藉。這就是大家對泡沫的標準印象——它瘋狂、失控,最後摧毀一切。然而,作者霍巴特則反其道而行,他說:「等等,也許這場派對不只是無謂的狂歡,它還可能是通向未來的創新火花!」

作者指出,泡沫的瘋狂投資和「非理性繁榮」實際上能讓大規模的試錯成為可能,並加速技術突破。例如,從早期的鐵路狂熱到互聯網泡沫,雖然期間充滿了泡沫的破裂和資金的蒸發,但它們卻留下了實實在在的基礎設施和技術進步。就像是鐵路狂熱留下的軌道,最終讓人們可以快速運輸;而互聯網泡沫,儘管許多初創公司一夜倒閉,但它孕育了今日網絡技術的繁榮。

然而,這種論點也引發了有趣的聯想——既然泡沫是如此有益的創新引擎,那我們是否應該更頻繁地吹出一些「好泡沫」?作者說,好的泡沫需要三個要素:對未來的明確願景、極端的投資熱情,以及大量的資本支持。當人們因為「錯過的恐懼」(FOMO)蜂擁而至時,他們不僅帶來了資金,還帶來了推動創新的集體能量。

以比特幣為例,這種加密貨幣最初只是一群極客的愛好,但經歷了多次泡沫和崩潰後,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現象。這些泡沫帶來的短期瘋狂,卻在長期內推動了技術的成熟和普及。

所以,這一章提醒我們,也許我們應該對泡沫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指責。畢竟,如果沒有這些「瘋狂的派對」,我們的未來可能會少了許多令人興奮的可能性。正如作者所說:「泡沫不只是泡沫,它是我們通向未來的通行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