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外棒球專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台灣棒球隊勇奪世界十二強冠軍,並中止了日本國際賽27連勝的紀錄。
由於這次成員以中華職棒的成員為主,過去台灣職棒球員在國際賽上的表現往往不被看好。你能相信就在十年前的2013年,中職最有人氣的兄弟象隊還在舉水桶做重訓嗎?
不過,近年來職棒球隊都獲得大財團支持投入更多資源於訓練和設備升級,高薪資吸引旅外球星擔任教練,帶來美日的專業訓練方式。這次台灣牛棚選手幾乎完美的表現,旅美球星王建民擔任牛棚教練功不可沒。台灣球員逐漸擺脫過去單靠天賦的打法,展現更專業的實力。
此外,這次比賽的情蒐工作也做得非常細緻,得以透過戰術安排讓比賽幾乎按照「劇本」進行。
賽程安排對台灣也相當有利,讓台灣能在決賽以最強陣容迎戰日本。不過,對日本來說也是如此,雙方在最後一場都是用最強的陣容對決。因此這場勝利並非僥倖。
對於複賽最後一場無關勝負,台灣派出左投陳柏清消耗場次的調度,也遭部分人批評為「不講武德」。
這些批評都忽略了比賽規則內的調度策略本就合理,而且張奕接手後的三局也未失分,林昱珉實際上也只投了4局,後面5局日本隊也未得分,足以證明台灣整體實力的提升。那些批評的人的氣度還是學學大谷翔平,很快就轉發社交媒體IG祝賀中華隊奪冠,展現了高度的運動家精神
最後,不得不提的就是主場優勢。台灣能參加複賽,最後打入決賽,首先要先在預賽取得前二名的資格。台灣隊預賽都安排在晚上在巨蛋球場比賽,讓缺乏大型室內場地的對手較難適應,現場特殊加油方式和啦啦隊帶動氣氛下,也讓這些遠道而來的預賽對伍更加水土不服。有外國參賽成員受訪就提到,現場加油聲跟地震一樣。就結果而言,剛好就是那些沒有大型室內棒球場的球隊都輸了。
棒球的話題相關的討論坊間已經很多,我們今天主要是借台灣棒球奪得世界冠這個議題,來講一個較少人談到的內容,也就是棒球場上的另一個焦點:啦啦隊。為什麼台灣的「應援經濟」(以下都稱為「啦啦隊經濟」)能夠這麼成功?
台灣早期棒球是沒有啦啦隊的,所以更別說帶起啦啦隊經濟跟風潮這回事。球迷之間戾氣很重,常發生衝突,球場甚至發生球迷互毆,拆座椅,球員跟球迷打架等等。
最早的啦啦隊要追溯到La New熊,受到韓國職棒三星獅友誼賽啟發,成立的「La New Girls」,隨後隨著球隊更名為Lamigo桃猿,改名為「Lamigo Girls」,啦啦隊後來也成為吸引球迷的重要元素。「全猿主場」的經營模式成功帶動主場氛圍,也成為現在各隊主場的營運方式。這些「髮香區」的設置也改善了球迷間的衝突,讓輸球的怨氣得到轉移。隨著職棒逐漸擺脫簽賭陰影,球迷人數復甦,啦啦隊成員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隨著台灣的啦啦隊也紅到國外去,例如林襄登上日本雜誌封面。吸引那些經營更久的日韓啦啦隊成員來台發展。
今年2024年棒球和籃球吸引了更多日本跟韓國的啦啦隊員,李多慧的成功是關鍵。從她今年獲得就業金卡這件事來判斷,按照金卡取得標準,也就是前三年的某一年度年薪要192萬台幣以上,而且很可能去年就已達標,才能在今年取得。
可想而知,今年應該更多。很多人推測李多慧的年收入達到千萬級別。這沒有證據無法證實,但就業金卡的門檻192萬台幣是擺在那裡的事實。
不過很多人以為主要是「啦啦隊薪資」,還有看到啦啦隊薪資台灣比韓國高的傳聞。不過啦啦隊的薪資通常是日薪算(應援的場次),場次也不可能跳滿。
當然,台灣職場文化其實比較沒有所謂的上下輩關係,所謂的球場主角只能是球員,也不是必然,啦啦隊也可以是主角,甚至被視為運動員。確實相較韓國來說,台灣更自由一點。
但這就代表收入比較高嗎?
恐怕未必。
就拿統一獅韓及啦啦隊員mimi趙娟週自己親口的說法,她某個月才安排跳兩場,純啦啦隊的薪水比她在韓國少。
趙娟週其實是少數在韓國就能跨越啦啦隊領域的成員,有電玩遊戲的代言,也參加過Netflix節目 《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
另一個「釜山女神」李晧禎在今年台灣棒球應援結束後,籃球季也是選擇回到韓國,最近前經紀公司也證實已經提前解約,未來發展重心將以韓國為主。
就結論來說,「純啦啦隊收入」,這些韓國啦啦隊成員來台灣可能不一定比韓國高。
在台灣擔任啦啦隊,可以成為在球場另一個焦點,也就是「藝人化」才是關鍵。換言之在台灣可以有更多業外收入的。讓她們能拓展至商業代言、節目出演等領域,實現收入多元化。
台灣雖然如今不如日本韓國的傳媒影響力,但也有數十年影歌視發展的背景。
電影、戲劇和音樂都曾經輸出海外。前陣子鬧得不可開支的周杰倫演唱會的門票黃牛事件,周董就是台灣在全世界都具有知名度的歌手。雖然現在如筆者之前提到的媒體破碎化影片所提到的內容,有興趣的可以點擊連結前往觀看:為什麼21世紀很難出現Super Star
雖然現在已經很難出現周杰倫這種現象級的藝人,但台灣過去有不錯的文化底蘊,並非所謂的傳媒沙漠。可是在這種環境居然還能讓幾乎每個來的啦啦隊員就能迅速站穩腳步,成為偶像?
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但卻又說不出真正原因。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台灣IDOL類的藝人出現缺口,讓那些想近距離貼近偶像的粉絲找不到支持的對象。因為台灣沒有這種類型的藝人,所以特別補充說明一下何為IDOL。
演員跟歌手之類的,通常是歸類在「明星」 (star)藝人。不過明星跟粉絲之間的關係往往會刻意保持距離,如此才能強化粉絲購票支持的意願。這是從背後商業邏輯去考量,也就是「神秘感」。
而且IDOL通常可能會參加許多在街頭舞台,面對面公開表演的方式,這情況讓影帝影后,歌王歌后去唱跳,似乎也很違和。
不過,總是會有一群人,希望能跟喜歡的藝人距離更貼近。因此對應這塊市場,就出現了一種靠著魅力吸引追隨者,「願意與粉絲共享成長過程」類型的藝人。
這就是所謂的IDOL,偶像藝人,或簡稱為偶像。日本當然是IDOL市場最成熟的國家。IDOL可以是獨立發展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依然有機會賺得不斐收入。日本最知名的IDOL團體「AKB48」,相信很多即使不熟悉日本流行文化的也多少聽過。而剛剛也提到「分享成長過程」,所以也可以視為IDOL是想要發展成為未來明星的藝人,因此練習生,選秀節目出道的素人等等,廣義上也可以視為IDOL。
不過台灣因為缺乏這塊市場,因此以前雖然有過幾檔很成功的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跟「超級偶像」等等,不過因為台灣並沒有這類藝人發展的市場,因此後來出道的人,除了極少數能夠獲得發行唱片的機會,成為「歌手」之外。不是到對岸大陸去發展,不然就是得轉入戲劇圈。
台灣缺乏IDOL生存環境的原因,第一當然是人口,IDOL一般來說需要靠本土市場支撐,我們以發展成熟的日本IDOL的商模舉例,像是週邊商品銷售,舉辦見面簽名會增加黏著度,辦收費制的粉絲俱樂部拉近距離等等,這些活動幾乎可以說是本國限定。
台灣人口連韓國的1/2都不到,對比日本有超過一億以上的人口更不用說。
而且IDOL一般來說都會唱歌跳舞,台灣其實有不小比例是純方言人口(閩南語跟客語),這些人口扣除後,再扣除老幼人口。如果還要把支持男女IDOL的再分割成男跟女,那實際上的潛在市場絕對不足一千萬人。
第二、IDOL大部分也都會拍一些雜誌、寫真書等等,在台灣有一部分比較保守的人,還是主觀上比較輕視這種行為。當然這種想法現在已經逐漸改善。不過,這在過去確實限制了台灣出現偶像「IDOL」發展的可能。
因此台灣也沒出過什麼知名IDOL,甚至就連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台灣對於偶像的認知可能還是歌手或演員。只靠拍寫真,跟舉行各類活動走紅的個人或團體幾乎沒有,少數拍寫真後來演戲走紅的案例,並非是以「IDOL」的身分崛起。
同樣的,很多人會把IDOL跟所謂的小模搞混,確實兩者有些類似,都以活動跟代言為主,但其主要發展規劃卻大不同。
IDOL從零經營粉絲,未來想以「表演」作為發展目標,唱跳跟肢體表演是未來成功的關鍵。小模則未必要深度經營個別粉絲互動,而是以流量為主,如何蹭話題熱度更重要。未來以「大型活動跟廣告代言」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兩者會對於粉絲經營有差別的原因在於
雖然進入20世紀後,因為網路出現,多了自媒體網紅的這一種公眾人物的身分出現,多少填補這一塊市場的缺口,但跟真正的偶像養成的粉絲經濟依然有差距。因為通常這類網紅,也會辦粉絲活動沒錯,但沒有經紀公司跟上下游產業的支持,以及成熟的大環境背景,很難形成可持續的活動收益。
人口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例如直播打賞的經濟模式,主要也是針對這一塊市場需求而衍生的。
但台灣想要去支持偶像藝人的群體,如上面分析的並不算多,因此台灣雖然所得收入不低,可是星秀型的直播環境一直不溫不火。
啦啦隊的角色恰好可以填補偶像藝人的缺口。雖然台灣支持IDOL市場的人口不足,但是這一點剛好有龐大的球迷(棒球跟籃球)填補,愛屋及烏情況下,讓這些啦啦隊有更多的人支持。IDOL應援跟球賽應援又很類似,加上台灣比較包容的文化,也能得到球迷的認可跟支持,讓支持的群體能夠擴張。原本不看球的粉絲進場支持,帶動門票跟周邊收益,讓球團更願意花錢改善待遇跟福利,吸引更多優秀的人加入,從而形成一個正循環。例如三振舞爆紅,在韓國也擁有超高人氣,被稱為AI美人(指無死角的意思)的李珠垠幾乎也確定明年會來台灣發展。
韓國啦啦隊成員在直播打賞的收入都能達到6位數台幣以上,也是因為基於同樣的原因,面向的都是想近距離接觸偶像的粉絲。
因此,與其說台灣現在啦啦隊風潮是特定人而帶起,其實從整個市場宏觀跟商業邏輯來看,就可以發現,這情況比較像是時勢造英雄。
即使日韓沒有限制啦啦隊成員成為球場焦點的問題,但日韓藝人分級明確,並沒有出現如台灣一樣的偶像市場缺口,也很讓啦啦隊成員都能夠順利藝人化。
當然,很多球團也嗅到這商機,除了原本只有球員才有的周邊商品,也出啦啦隊成員專屬的周邊小物,甚至也有讓啦啦隊出EP之類的,都是參考IDOL經營市場的模式。
不過,以球團的立場,要認真推,似乎也不現實,畢竟啦啦隊成員可能來自不同經紀公司,簽的合約長短,也可能變成花錢花資源捧紅後為他人作嫁衣裳。
因此,多半是淺嘗則止。
在沒有專業經紀公司跟資金支持下,即使知道有這塊市場的存在,但短期內恐怕也很難出現,系統化地放大啦啦隊效益的模式。
所以你說台灣的啦啦隊經濟的模式已經發展完成了?恐怕也沒有這麼樂觀。如果只是能上通告,能拍廣告,只是對個人的收入有提升,但並不能稱為「產業鏈」發展完成。不把餅做大,或是系統化培養,早晚會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要形成模式,除了產品(藝人)跟市場,還要有上下游產業,就像韓國的造星工廠,日本還有動漫衍生的COSPLAY圈的綜合文化形成的多元收入模式。
台灣目前屬於萌芽階段,由於市場跟環境不同日韓,也只能自己摸索探尋出路。
台灣首次在棒球國際三大賽(奧運、經典賽、十二強)奪得世界冠軍,可能也會連帶啦啦隊的後續關注度更高。未來幾年,啦啦隊的風潮還是會持續,也會有更多日韓啦啦隊員加入。
不過,台灣人常常會出現一窩蜂的情況,未來會有更多人跟群體,只有看到利益,但缺乏深根的想法跟經驗,導致產生很多亂象,可能連帶市場被破壞,或產生負面印象進而影響發展,而無法形成一個長久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有市場,有產品(IDOL),如何將這股熱潮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仍需要球團與各方的規劃發展才能延續,甚至成為向海外輸出,賺取外匯的產業之一。
==================
聯絡信箱:fireloam@hotmail.com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fireloam
臉書粉絲團分享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firelo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