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案要有個性、有溫度,就會有人追蹤?」
總有人說:「只要你寫作有溫度、有特色、有人味’,就一定會有人追蹤。」聽起來很感人,但我今天想來戳破這個迷思——
這句話,根本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
我也這麼相信過,直到我發現「真的做自己」的貼文總是被演算法打進冷宮,根本沒人按讚。
INTJ+不打造人脈圈如我,「講求實用性、關注不同切點、喜歡邏輯分析」的類型。這種特質在工作中可能有點用,但在社群平台上? 真的完全沒人想看!
隨手一發的內容,永遠只有冷清的讚數(我知道有時候是真的冷笑話沒錯)。但當我刻意切入受眾需求,換個角度操作,發文之前我就會知道——互動率翻倍,演算法也乖乖把我的內容推給更多人。
核心問題還是:這個風格本身討不討喜。
簡單講就是——如果風格給人的感覺不夠吸引人,觀眾的「漏斗開口」自然會小,追蹤人數也很難突破。
所以,文案有個性很好,但要討喜,才能破局!
這篇文章就是要教你如何找到「人味」跟「個性」的平衡,讓文案不只是特立獨行,而是特別得讓人喜歡。
個性強烈的文案有時候像獨白,除了少數知音之外,大部分觀眾看了一眼:「喔,好酷哦……然後?」
我們不是要炫耀「你看我多特別」,而是要讓受眾感覺你懂他們。
舉例:
過去我看過一篇文案,語氣非常「自我感覺良好」:「專為識貨的人打造,懂得投資的人才配得上。」
結果?
按讚數不到10,留言區甚至安靜到能聽見蚊子聲。
我試著以當代趨勢語氣改寫後:
「一直猶豫要不要試?我也是!但它真的讓我賺回了一杯咖啡錢,爽!」
換個真實共鳴的語氣,受眾族群的大小馬上改變了,至少流量先行!
結論:再有個性的文案,也要關注初始漏斗大小,以「受眾的痛點或渴望」出發,讓他們看見自己。
社群文案跟學術報告不同,讀者不會花時間去「理解你想表達什麼」。
就算你的寫作技巧高到能一眼就展現魅力——
但這時候營造的是品牌的風格,而不是快速的讓人聽懂!
對話感,才是社群文案最重要的武器!
舉個例子:
原本:「市面上的產品功能繁瑣且複雜,我們的設計革命性將流程進行簡化。」
改後:「你有沒有發現,別人的產品根本是來折磨你的?我們的設計,三秒就能用。」
差別在哪?第二版更像是在聊天,語氣更輕鬆、有點調皮,瞬間拉近距離。這種「講人話」的文案,才是社群平台願意放大的內容。
常用的流行公式:「勾起好奇心,製造互動感。」
不管是問句、開頭帶點反轉,還是故意留下懸念,都能有效提升停留時間和互動率。
我的經驗:
普通的產品介紹,結果大家刷過就忘了。而市面上吸引人點進去的文案都長這樣:「你真的需要這東西嗎?我一開始也覺得沒必要,但它救了我3次。」
開頭先拉出反差,大家好奇這東西「救」了什麼,互動跟分享直接衝上來。
不要自己說自己好,把舞台讓給用戶。
數據、真實使用者分享、案例,都是讓人信服的關鍵。
例如:「我們的產品已經賣出5000份」
這句話遠不如:「5000個人選擇它,96%的人說用了真的爽。」
受眾不會因為你的自誇買單,但別人的口碑會讓他們開始動搖。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但只要善用「人味」,再有個性的文案也能變得可愛。
「有個性」的文案不是壞事,但請記得——個性過強,很容易變成「自嗨」。
把你的個性轉化為懂受眾、貼近他們的語氣,加上一點引人互動的小巧思,社群演算法就會發現你值得被推廣。寫文案,就是跟讀者談一場舒服的戀愛。你可以有個性,但記得讓對方喜歡上你,才是重點。
《新手文案入行包 2024 AI加強版》,為你解答文案接案的常見迷思很多新手以為接案的關鍵在於寫得好,但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了解市場需求和客戶心理。
透過入行包和AI教練,你可以快速掌握這些實用技能,讓你比其他新手更快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