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寫論文的實驗流程,要像奶蓋綠茶一樣】

【碩博士生:寫論文的實驗流程,要像奶蓋綠茶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論文中最關鍵的部分之一,就是實驗流程。但很多人寫起來不是太簡單,就是太複雜,讀起來像加了糖又灑了一堆碎冰,喝完只想翻桌。

其實,寫實驗流程的秘訣很簡單——要像奶蓋綠茶一樣,層次分明,剛剛好!


▋1. 奶蓋層:概述你的實驗流程大方向

• 核心心法: 開頭簡單描述實驗的整體設計,讓讀者快速理解這部分的意圖。

• 怎麼寫?

• 明確指出實驗目標:這部分實驗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 大致概括流程步驟:告訴讀者「這杯奶蓋綠茶的味道」。


範例:

「本研究設計了一套三步驟的實驗,用以驗證 XXX 方法在 YYY 場景下的有效性。」


▋2. 綠茶層:描述實驗的核心細節

• 核心心法: 把重點部分說清楚,但不需要把每個微小的操作寫成教科書式的指令。

• 怎麼寫?

• 描述關鍵變數:實驗使用什麼數據集或樣本?測試了哪些變數?

• 提及工具或方法:使用了什麼儀器、模型、演算法?為什麼選這些?


範例:

「本實驗以 ZZZ 資料集為基礎,利用 ABC 模型進行訓練與測試,重點分析了 XXX 變數對 YYY 的影響。」


提醒: 只說「這杯綠茶用了茶葉」是不夠的,記得寫清楚是哪種茶葉(核心細節),但也不用每一片葉子的來歷都交代。


▋3. 完美融合:層次分明但不脫節

• 核心心法: 概述(奶蓋)與細節(綠茶)要相輔相成,讓讀者在一層一層了解細節的同時,始終知道整體流程的大方向。

• 怎麼融合?

• 先總結,再細分,最後補充關鍵點。

• 確保語言清晰、邏輯流暢,避免讀者看完一頭霧水。


範例:

「實驗包含三步驟:

1. 預處理數據,移除異常值。

2. 以 ABC 方法訓練模型,優化參數。

3. 利用測試集進行性能評估,計算準確率與誤差。


上述流程旨在驗證所提方法是否能在 ZZZ 場景中優化 YYY。」


結論:像奶蓋綠茶一樣,層次分明、內容適量

碩博士生寫論文的實驗流程部分,不需要堆砌細節,也不能過於概略。

奶蓋給讀者「概況」,綠茶提供「細節」,兩者完美融合,讀起來既流暢又有層次。


掌握這個心法,你的實驗流程寫起來就能讓 reviewer 一口喝下,還想來續杯!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