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段落
本章節筆者將分享一種生活哲學,通過實踐這樣的生活方式,成功幫助筆者順利在32歲提早實現FIRE目標。
書名: 《不為錢而活,32歲那年我把自己FIRE了: 實現精神自由,擺脫金錢焦慮》
作者: 雪球滾滾。有著作權,侵害必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翻印。
在1-3談如何定義FIRE的時候,筆者就分享過FIRE對自己來說的定義是什麼。
幫讀者朋友們複習一下: 對我來說當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支出的時候,就是達成FIRE的時刻,這是一種從此無需要為生存(活)而工作的一種狀態。
想要超越同齡人,提早實現FIRE的話,原則上我們有兩種選擇。
第一是在不降低生活支出的同時,不斷提升被動收入,只要當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支出及FIRE成功。
第二是在降低生活支出的同時,不斷提升被動收入,藉此減少達成被動收入超越生活支出所需要的時間。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要問說: 有沒有第三種選擇?
也就是在降低生活支出的同時,不提升被動收入?
從數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當然有!
只要生活支出為零,就算沒有被動收入,你也可以輕鬆覆蓋。
但是這種生活有意義嗎?
照這個邏輯,那些躺在台北車站的街友,應該都算是成功的FIRE人士吧?
這也是我經常在方格子的文章提醒讀者朋友要注意,很多投資網紅和達人擅長算數學,總是能算出漂亮的投資策略。
很多理性的網友一時間很可能會被算數結果給吸引住,但是這些高明的公式或理論,在實務上真的符合人性嗎?
回過頭來聊FIRE,人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和願望,我沒有任何理由去要求任何人通過降低生活支出、犧牲生活品質的方式來提早達成FIRE目標。
這不是我的本意。
為了怕有讀者朋友誤會,所以我寧可花一些篇幅來解釋說明。
你完全可以選擇第一種方式,也就是在不降低生活支出的同時,不斷提升被動收入,藉此達成FIRE目標。
老實說,於私我會希望大家可以一邊提高生活支出,讓生活品質不斷變好,同時追求被動收入極大化,藉此來達成FIRE。
原因很簡單,沒有消費就沒有經濟,如果大家都通過降低生活支出的方式來盡早實現FIRE,那麼經濟估計早晚會完蛋的。
FIRE之後我的被動收入很大一部分來源於股票分紅,這些股利都是源自於公司每年賺錢後分配給股東的利益。
如果經濟大環境不好,我投資的公司很難不受影響。
在賺的錢變少的情況下,分紅自然也會變少。
一旦被動收入無法覆蓋生活支出後,我的FIRE身分就會消失,屆時我將會被迫重返職場,做那些能夠給我帶來足以覆蓋生活支出的工作。
既然是如此,那麼為何我自己要選擇第二種方式,也就是一邊降低生活支出,一邊提升被動收入呢?
想知道有哪些原因嗎?
請至下方連結完成登記,成功之後您將會收到邀請的email,請依照指示完成所有步驟即可加入讀者行列。
新書怎麼購買? 要如何獲得完整連載文章?
請看這篇QA幫助你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