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一些活動,例如寫作協會的作家講演,或者是參加旅遊協會所辦的活動,走讀或旅行。
2024年12月19日下午2:00-5:00,我們參加旅讀雜誌的活動-【跟著旅讀去散步】走讀大稻埕的老病院和老醫生,在何良正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大稻埕幾所醫院,聽老師講老醫生的故事,收獲豐富。
大稻埕,不僅是台北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一段段溫情故事的發源地。這片土地上,曾有無數位默默無聞但意義深遠的醫生,他們的努力不僅書寫了台灣醫療的歷史,更刻畫了人性中的善意與堅韌。
在清末到日治時期,大稻埕成為台灣醫學發展的熱土。當時的醫療環境仍以漢醫為主,但隨著日本殖民者的進入,西醫開始被推廣。一些老醫生如黃耀坤和杜聰明,既是當時的醫學先驅,也肩負著時代的轉型重任。他們在日治時期創辦的醫學訓練課程,從「土人醫師訓練所」起步,最終培養出大批醫療人才。
當時的大稻埕有幾家知名的舊病院,例如紅十字醫院與排骨醫院。這些醫院承載了城市的醫療服務,同時也見證了社會變遷。紅十字醫院的建立初衷是為了解決鼠疫和霍亂等傳染病,它不僅治病救人,還推動了公共衛生建設,比如建設排水系統和普及消毒技術。
杜聰明,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以其智慧與毅力克服身體上的劣勢,成為一位醫學奇才。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環境限制重重,只要努力,就能在逆境中突破。他曾在日本進修,回台後不僅專注於醫療實踐,還致力於醫學教育。
另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醫生是莊淑旂,她突破性別的限制,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她的事蹟激勵了無數女性,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她堅定地選擇走自己的路。
這些醫生的努力,奠定了台灣現代醫療的基石。他們不僅治癒病患,還提升了整體社會的衛生水平,改變了當時的醫療觀念。這些故事也提醒著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始終需要保留對生命的敬畏與對病患的關懷。
如今的大稻埕,已不再是當年的醫療重鎮,但它的街巷間仍存留著昔日的記憶。那些老醫生與舊病院的故事,值得我們銘記。正如杜聰明所說:“知識是為了服務社會。”我們應該珍惜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發,並將這種精神傳承給下一代。
2024/01/0110-12:00
2025年元旦總統府跟臺北賓館開放,我們參加旅讀,在臺北賓館參觀,有何良政老師導讀
以下是關於台北賓館建成及使用情況:
歷史
台北賓館的建築始於日本殖民統治初期,建於1899年至1901年間。
它是日本殖民政府為臺灣總督使用而興建的重要官邸,最初名為「臺灣總督官邸」。
2. 建築風格:
台北賓館採用了新古典主義風格,同時融合了一些日本建築元素。
建築材料主要為木材與磚石,整體設計典雅莊重,彰顯總督官邸的權威性。
主建築為兩層樓,擁有寬敞的廳堂和華麗的裝飾。
屋頂設計結合了日本和西方建築風格的混合元素。
建築內擁有多個壁爐,展現當時對高級生活設施的要求。
建成後,台北賓館作為歷任總督的官邸使用,並成為殖民政府的重要行政場所。
它也是接待日本皇族或其他貴賓的主要場所。
二戰後,隨著日本退出臺灣,台北賓館被改為「國民政府招待所」。繼續用於接待貴賓、舉行高規格的外交活動。
目前,台北賓館由臺灣政府維護,作為歷史文物保存。偶爾會開放給公眾參觀,並用於國家級活動或紀念性儀式。
後院寬廣的庭院,水池音樂廳,這個音樂廳很特別是開放的,把整個庭院當成觀眾的,西魏舞臺劇就在一個小小的亭子,這可能是西方的理念,日本人做事,一絲不茍,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學習西方的文化,融入東方的思想,令人讚歎。
台北賓館是臺灣近代史的重要見證,也是一座反映日本殖民建築特色與臺灣歷史變遷的文化遺產。
在家花了兩天看完馬奎斯原著改編的電影《百年孤寂》,深深覺得魔幻寫實的風氣,影響到我的同學詹明如寫《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
看完鳶山記讓我佩服他,300年的三角湧多民族的歷史性近這本書,了,必需要閱讀許多的資料整理連串。就是小說家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