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無聲的抗議是抗議,無聲就只是無聲。」
—青點教精神領袖歐馬克
當我重聽〈馬克信箱〉時,馬克在回應點友來信時說出了這句話,那一刻我終於明白,為甚麼片頭Vivian在高木森林裡倉皇逃跑、無聲吶喊的畫面會讓我印象深刻。
出社會後的我,就像故事開頭的Vivian一樣,當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我不敢當場表達,只能用眼神譴責對方的背影,或者私下向家人朋友訴說我的不滿。這般無聲的忍耐,與電影中的女孩們如出一轍。她們默默承受「被排名」的羞辱,Vivian和Claudia慶幸自己身材貧瘠、不會成為話題;Kaitlynn只能笑著拒絕Jay的性騷擾;Vivian則勸Lucy無視Mitchell的霸凌。
這些選擇,看似各自不同,卻有一個共通點——沉默。
明明我對於女孩們被這樣對待感到憤怒、難過,卻同樣不敢做些甚麼。
為甚麼呢?
或許,我害怕站出來時會是孤單的。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本能地尋求與自己想法相近的群體。但遭受不公時,情緒是個人的——如果她選擇不說,另一個人也不說,那我還敢說嗎?當所有人都保持沉默,不公便會逐漸被視為「正常」、「理所當然」,甚至成為「向來如此」的規則。
也因此,我特別喜歡Vivian參考母親的作法——製作zine(獨立誌)。後來我去查這種混合龐克與搖滾風格的拼貼藝術,發現它最初帶有反建制的意味,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表達個人觀點的方式。Vivian憑著滿腔的憤怒製作zine,隔天帶著50份複印,悄悄放在女生廁所,然後忐忑不安地觀察著——有人拿起來看了嗎?有人在討論嗎?
這種匿名發聲的方式讓我感到安心,因為即使我的觀點被公開討論,我個人也不會成為被針對的對象。當然缺點除了很被動外,匿名等於任何人都可能是Moxie,所以敢於出聲的Lucy被懷疑,甚至遭Mitchell惡意嘲諷、好意幫Moxie成立社團便於張貼海報的Claudia在「Asshole」事件後被勒令停學了。
但至少想法被看見、聽見,更多女生敢說出自己的「不舒服」。看見女孩們團結抗議不公平的行為,例如:在手上劃星星、穿上背心去學校、爭取Kiara參選學生運動員獎,我真的幾度感動到起雞皮疙瘩。直到Shelly校長沒有公平性的讓同樣是候選人Kiara 在晨間廣播發言,最後公布投票當選的是Mitchell。這對Vivian來說是一記沉重的打擊,於是她除了製作針對Shelly校長的zine外,還發起了「Asshole」貼紙,讓大家把貼紙貼在任何人、物上。這種行為已經偏向攻擊與發洩,而不是理性地討論Shelly校長的決策是否合理。
當Moxie的影響力擴大,任何人都可能因為不符合Moxie的立場而被排擠,這與最初想為弱勢發聲的初衷是否矛盾?Mitchell曾經指出這種狀況,儘管他的動機可疑,但他提出的質疑確實值得思考。
儘管最初Vivian以Moxie的名義發起zine,讓為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女孩發聲,立意是無可厚非,但當立場過於偏頗時,它便可能演變成一種霸凌,甚至讓Moxie成為話語權過於集中的團體。
可惜電影並未深入探討這個議題,僅透過Mitchell的發言輕輕帶過。反而對我來說,這才是電影結束後,最讓我深思的部分。
看著Vivian從無聲吶喊、成立Moxie、以zine差點成為擁有話語權的霸凌者,最後醒悟回歸初心,以自己Vivian的身份站上平台發表心聲,然後所有人一起真正的放聲尖叫……這種「無聲」到「發聲」的過程,或許不是那麼新穎的故事結構,但當我看到所有女孩一起尖叫時,我確實感受到了一種真正的自由——不只是反抗,而是勇敢地承認自己的聲音值得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