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形成了城市的紋理,塑造了街道與建物,一大因素就是政府容許不動產成為前所未見的財富主要儲存處。
金錢若是刻印在街道與市景裡,那賦予錢生命的就是人。人即城市,也就是城市中的人類紋理。沒有了人,城市重則不復存在,輕則難以運行。
金錢會在與人的生活及渴望糾纏在一起時,被賦予生命。金錢會活起來,是因為有人拿它去打造東西或購買東西;是因為有人將錢揮霍在美好的時光上;是因為有人用它去度過難關;因為它潛伏在櫥櫃中、墊子下、地板裡、屋子內,或鄰里間;因為它被堆疊在黑暗的角落;因為它被拿去交換斑馬、花俏的鞋子,還有狩獵的裝備;因為它不翼而飛。
《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的作者雖然是社會學者,但本書並不是一本嚴格學術意義上的田野調查研究,也不強調紮實客觀的調查資料基礎,而是如中文書名強調的『我所看到』,或是英文書名『Walking』,其實就是作者自己承認是劉姥姥逛大觀園,走進有錢人的宅底走馬看花了一陣後寫出他的遊記心得。書中也充滿作者個人對有錢人方方面面的主觀評價與感想,看得時候讓人想到馬克斯分析貨幣的異化理論,以及齊美爾的貨幣哲學,金錢雖然是人所創作之物,但卻變成一種獨立於人的自主力量,或是會自行發展進化的生命體,進而反過來控制了人類的日常生活與所思所言。
作者浮光掠影地素描富豪生活也是不得已,因為他無法真得去富豪生活中做田野,無法整天近距離觀察富豪的日常生活,所以只能透過訪談,當然真正超級有錢的富豪不會甩他,所以只能訪問到比較沒那麼有錢的富豪,但還是很有錢到爆-相較於一般人,即使這些願意接受訪問的富豪也是少數,所以書中訪問了大量服務於富豪的人,如幫忙富豪賺錢的理財顧問,股票分析師、基金操盤手、律師、以及富豪家族辦公室經理(其實這些人也算是有錢人,算高薪人士,但還算不是富豪),另外還有滿足富豪各種食衣住行育樂服務的人,如保安,貼身助理,僕役、室內設計師,飯店服務人員等等。
作者透過這些圍繞富豪身邊的人提供的見聞拼湊出富豪的生活樣貌,雖說可能有點膚淺但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富豪的生活片段。
書中提到在英國倫敦生活的富豪類型很多,可分成新錢與舊錢兩大類,新錢主要就是透過金融科技賺大錢的富豪,如科技新創公司,避險基金、私募基金等手段,還有俄羅斯寡頭,中東石油王室以及中國權貴的錢,舊錢則是英國傳統的商人與貴族階級,靠著龐大地產收租或進行土地開發賺大錢,或是逐漸被新錢力量淘汰,這兩類錢在倫敦交會在一起,徹底翻轉了倫敦地景,窮人被金錢力量趕出他們的棲息地,原本社會住宅的土地在都市更新的美名下,變成豪華住宅與高階商業購物中心,或是仕紳化過程,破舊蕭條的歷史建築被重新整建翻新變成又新又潮的文創商圈,帶動地價房租上漲,同樣也把在地的窮人趕出去。不禁令人想三百年前英國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只是圈地運動是發生在鄉村,現在發生在都市區域。
書中一個主軸是在描繪富豪的各種浮誇奢華生活-有錢人的邏輯真得跟我們很不一樣,書中除了描述富豪吃人不吐骨頭的投資/投機事業,也包括生活消費娛樂,社交活動、家庭生活、小孩教育、居家住宅與疑心疑鬼、極度注重隱密的心態,以及各種匪夷所思的生活哲學。
另一個主軸則是探討富豪對倫敦城市,英國社會與全球環境的傷害,倫敦的貧富差距惡化是作者最主要的關懷核心,社會財富越是集中在極少數的富豪,整個城市越是在為富豪服務。倫敦光鮮亮麗的城市風貌的背後是買不起昂貴房子甚至成為街友的貧窮階層。
作者會想研究富翁的生活,是因為大家對都市社會問題的關注都集中於窮人生活,但卻沒有人研究富人,但富人才是社會問題的根本。
對於倫敦的貧窮分析,作者以空間為主,時間為輔。在空間上作者透過走路的方式一一到訪富翁在倫敦留下的足跡(當然不是從頭走到尾走完,而是分階段走完),感覺就像從台北南京敦化松江與民生之間金融區繞經信義松山大安區最後到達偏遠的天母,而基隆河就像泰晤士河一樣,從東向西伴隨著這條富豪路線延伸,在行走過程中作者一一與受訪者聊天,可能在酒吧,可能在潮店,也可能漫步在松山文創園區的古蹟中或民生社區的林蔭大道。
在時間上,作者則點出了三個重要時間點,2008年的金融危機,英國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救助金融業者讓他們不要倒閉,另一方面則樽節公共財政,大幅消減公共福利,2020年的疫情爆發,封城讓平民百姓生活更加辛苦,但富豪的資產卻大幅增加,然後這些源頭來自於1986年金融大爆炸(big bang),即英國金融監管大幅鬆綁政策,倫敦金融市場的大門被轟開,讓外國資金可以入場購買英國資產,使得英國成為國際洗錢與藏錢的好地方,各種來源不明的金錢紛紛流入倫敦購買房地產,開設投資/投機公司,進而改變倫敦城市的地景。作者雖然沒點名,但1986正是柴契爾夫人新自由主義當道的年代。因為這場大爆炸,讓中東王室,俄羅斯寡頭與中國權貴的資金名正言順源源不絕流入倫敦,徹底改變原本英國的社會主義政策。
XXX
看本書除了能一窺有錢人的虛華生活,對我還有一項樂趣,就是跟著本書認識倫敦,因為我窮,出國只能在亞洲低消費區玩沒去過昂貴的倫敦,為了體會書中描繪的空間場景,我一直用google地圖與圖片來瞭解書中的各種建築物,公園與住宅風格得描述,算是另類認識倫敦的方式。
本書故事性很強,可讀性很高,絕對比陳東升老師寫的《金權城市》容易看很多,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