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 11 年(1885 年)夏天,台南鹽水鎮因河港淤積,環境衛生惡化,導致瘟疫氾濫。當時醫藥不發達,藥石罔效,約上千名鎮民不幸病逝。人心惶惶,求助無門之下,鎮民轉向武廟的關聖帝君祈求平安。關聖帝君展現神威,示意於元宵夜由「周倉爺」先鋒開路、帝君殿後護隊,繞行大街小巷,並沿途施放大量煙火炮竹,以驅逐瘟神。三天的繞境活動一直持續到元宵夜,結果肆虐二十餘年的瘟疫竟因此消失。
自此,鎮民相信是關帝爺顯靈庇佑,瘟疫方能遠離,鹽水才恢復生氣。每逢元宵,鎮上便持續燃放爆竹、煙火,以感謝神明恩德,也用炮聲嚇阻瘟神再度侵襲。同時,關聖帝君還是商賈拜祭的財神之一,一般人認為蜂炮放得越多,來年便賺得越多,商家也紛紛踴躍參與施放。觀賞蜂炮時,需全副武裝做好防護,以免在如「槍林彈雨」的炮陣中受傷,才能親身體驗這極具震撼性的民俗慶典。
鹽水蜂炮已近兩百多年歷史,確切來源已無文獻可考,然而民間流傳著幾種傳說,其中包括以上「關帝爺驅瘟」的說法,也有其他版本:
相傳清嘉慶年間,皇帝巡視台灣,恰逢元宵節路經鹽水鎮。為表迎駕禮俗,鎮民燃放爆竹,隨後此舉演變為元宵放蜂炮的活動。 - 出處:台南縣國學會《鹽水鎮沿革》記載。
清朝時鹽水舊名「月津」,居民多來自福建漳州、泉州,該地人民向來喜愛煙火表演。遷居月津後,自然而然將此民俗傳統延續,逐漸形成在元宵節放煙火、鞭炮的特色慶典。
早年「關帝爺繞境出巡」所放的僅為一般鞭炮和焰火。直到民國 25 年前後,才出現更富變化的新式爆竹,包括「隔炮」、「沖天炮」、「水梨花」、「甕梨花」、「鑽鼠炮」。其中的「沖天炮」被正式命名為「蜂炮」,也就是最早的「鹽水蜂炮」。當時雖然看似可怕,但並不會爆炸。
日本治臺時期,統治者擔憂民眾聚集以及火藥流通,下令禁止放蜂炮。光復後,「鹽水蜂炮」才又逐漸恢復,並在民國 35 年後慢慢定型,將連串的沖天炮聚成「蜂巢」燃放,形成今日的蜂炮雛型。
#蜂炮是為了感謝神明庇佑而放的
#不是為了觀光活動#不是為了給人玩而放的
參與蜂炮活動時,務必尊重放蜂炮的家戶主人與鹽水各角頭廟宇神明的大轎。切勿以「被射中會發財」「可以去霉運」之類毫無根據的說法,硬擠在炮城前方,導致神轎無法順利「接蜂炮」。若主人已經出面驅趕,卻仍執意擋在炮城前,實屬破壞傳統,糟蹋居民敬神的原意。
真正的投入應是協助扶持神轎,採「三進三退」方式「犁蜂」,使蜂炮可不斷射向神轎,讓放炮城主人的心意得以如實傳達給眾神。或可站在兩旁欣賞炮城最燦爛的施放場景,感受鹽水敬神的熱誠,並留足空間讓神轎能順利犁轎、移動。如此,才能在熾烈炮聲與紅色火光中,體驗這既驚險又莊嚴的民俗活動,也能讓神與人之間的互動延續原本的尊敬與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