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 近十年的PR變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薪情平台


先選擇要比較的對象

raw-image


再選擇要比較的年度

raw-image


最後附上有完整紀錄的歷年收入

raw-image


年薪 = 每月實領的薪資(扣除勞、健保後)加總

不算各種非固定性收入,包括但不限於業績獎金、年終獎金、紅利獎金、...


薪資起伏的主因是計薪內容不同,如有無職務加給、油資津貼、...等不同名目的項目,以及各項目金額的多寡。例如原本每個月有全勤獎金$1,000,後來取消,改為每月本薪增加$500,諸如此類的操作。


簡單來說只有數字增加,看起來好看而已,若把每年通膨2~3%,以及因每年調漲最低工資造成的物價上漲也考慮進去,其實薪資成長性趨近於零。

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沒祖產、沒後援,私立學店大學畢業,20年來都在低薪服務業打轉。四十歲的時候,想轉換跑道卻毫無頭緒,決定將自己過往經歷轉換成文字,試試看是否能理出思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24年開銷和收支占比分析...
今年大多數的股息都入帳了,記帳的過程中突然想到,假設當初選另一個選項,現在是不是不一樣?
沒記錯的話,2022年3月上旬開始整理房子,2022年3月下旬正式入住,因此以2022年3月為起始,計算一年間的各項花費,然後作近兩年的支出比較。 數據來源:自己的記帳。
最近一直看到類似的標題,來試算看看可行性如何?
配置比例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看適合自己與否。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執行「延後享樂」這種方式。
2024年開銷和收支占比分析...
今年大多數的股息都入帳了,記帳的過程中突然想到,假設當初選另一個選項,現在是不是不一樣?
沒記錯的話,2022年3月上旬開始整理房子,2022年3月下旬正式入住,因此以2022年3月為起始,計算一年間的各項花費,然後作近兩年的支出比較。 數據來源:自己的記帳。
最近一直看到類似的標題,來試算看看可行性如何?
配置比例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看適合自己與否。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執行「延後享樂」這種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