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責任解籤—(72)張公藝九代同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日籤詩:

「衣食自然生處有,勸君不用苦勞心。但能孝悌存中信,福祿來成禍不侵。」

籤詩故事:

      現在的家庭規模以小家庭居多,不像過去,不僅多代同堂,而且兄弟不分家,家庭的規模與人數都比現在多出許多。不過,古時候就算是多代同堂,但是大多也是三代、四代,如果到了五代同堂,那家庭規模就相當龐大了。這次的籤詩,要介紹一個更龐大的家庭,這個家庭有九代同堂。

raw-image

      九代同堂,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啊?如果以過去多子多孫的觀念,這樣一個家庭,家庭成員會有多少人呢?真的很難想像。這次的籤詩就來介紹一下這個九代同堂的家庭,還有這個家庭的大家長—張公藝。

      張公藝,鄆州壽張(今河南台前)人。張爺爺很長壽,生在北齊,經歷了北周、隋朝直到唐代,他活得九十九歲,年齡就算是現代,也是相當長壽!

      一個家庭,九代同堂,有多少成員呢?

      張爺爺家有一千多個人。

      哇噻!一千多個人!比一些小型的中小學學生人數還要多,實在太驚人了!

      對!但只有人數多還不夠驚人,張爺爺家還有更驚人的事。

      蝦咪!這還不夠驚人,還有更驚人的事?!到底是什麼事?趕緊說來聽聽。

      在他家,飯點一到,會敲鼓通知,全家人到齊後,按照性別、年齡、輩份分別入座,等到所有人都入座之後,才會開飯。而且不只是家人這樣,連家裡養的狗也一樣,要等全員到齊後才會開飯。

      連狗都做到這程度,確實蠻驚人!不過,一千多人的家庭,不會吵架嗎?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更何況是這麼多人。

      對呀!這個問題不是只有我們感到好奇,連皇帝都很好奇。

raw-image

      蛤?他家這麼有名嗎?連皇帝都知道他們這一家。

      當然啦!一個九代同堂,一千多人的家,不會只有地方知名,而是全國知名了。當年,唐高宗趁著到泰山封禪時,還順路經過他家瞧瞧,並且問張爺爺,他是如何做到九代同堂,子孫不分家?聽了唐高宗的問題,張爺爺寫了一百多張的「忍」,順便解釋每一個忍字的意思。唐高宗聽完後,心裡實在太佩服了,於是寫下「百忍義門」四個大字送給張爺爺。

不負責任解籤:

      看完張爺爺的故事後,我想起了一樣活到九十九歲的查理‧蒙格。曾有人問他的長壽知道,查理‧蒙格說:「我的長壽祕訣之一就是:別對人性抱有太多期待。」

      用張爺爺的角度與說法是「忍」。但是一個人如何能做到百般忍耐,如果這樣忍,應該老早就得內傷,被送進醫院了吧!怎麼還能活到九十九歲?!可見,他所說的忍,不是硬生生地將委屈、怒火、悲傷……各種情緒吞進肚子裡。而是降低對別人的期待與要求。

      所謂降低期待與要求,更貼合實際來說就是,不對任何人抱持過度的完美想像。例如,父母不要對孩子有完美想像,認為孩子應該要乖、要聽話、要聰明、要體貼……,夫妻間也不要對彼此有完美想像,認為對方一定懂自己心裡正在想什麼,一定知道自己的需求,一定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一定……。

raw-image

      如果我們對別人有太多的完美想像,容易因為對方沒達到我們的期望,感到失望、感到生氣、感到失落、感到孤獨等。當我們降低自己的期待,才能開始看見對方真正的樣貌,並且接受他本來的樣子。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卻是相當困難。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翻譯查理‧蒙格的話,那他在告訴我們,放過自己的無能為力。生命中總有些事情的發生,是我們無法掌控,這些是有可能讓我們遺憾不已。但是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在傷心、難過之後,拍拍身上的灰塵,放下遺憾繼續前進。

      因此,張爺爺的忍,不是一昧退讓的忍,也不是忽略自己需求的忍,而是一種接納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可以接受身邊人原本的樣子,是以溫柔的態度,對待自己與他人。

籤詩吉凶:

      我認爲這是一首對待自己與他人,多一點接納,少一點應該的上籤。

      其實,一個對他人嚴苛的人,他本身對待自己一定也很嚴格。這樣的人很辛苦,在他身邊的人也不輕鬆。

      而張爺爺之所以可以讓九代人共聚一起不分開,是因為他提供家人們很高的情緒價值,待在爺爺的身邊,他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溫暖與寬容,相信不管自己發生任何事,「家」穩穩地接住自己。這個氛圍,不只是人感受到了,連家中的毛小孩也感覺到了,因此牠們也會等待同伴到齊後,才一起開動吃飯。

      而一個能夠提供別人高情緒價值的人,別人也比較願意待在他身邊。因此,他所帶領的組織,也會帶給裡面的成員足夠的安全感。因此,當問題出現時,組織成員也會有比較足夠的凝聚力,可以一起面對問題,度過危機。因此,籤詩才告訴我們:「但能孝悌存中信,福祿來成禍不侵。」

avatar-img
20會員
258內容數
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發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寧閱療癒工作坊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岳飛與秦檜之間的恩怨,透過前世轉世的故事揭示他們的矛盾。嶽飛是大鵬鳥轉世,因暴怒殺死星官而投胎為人;秦檜則是妖怪鐵背虯王,對嶽飛心懷仇恨。文章也強調面對不喜歡的人時,自我反省的重要性,透過接受內心的情緒來實現心靈成長。
這首籤詩講述了楊榮家的家風,強調了家庭傳承的重要性。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水災中救人,累積了陰德,使楊家後代得以改變命運,楊榮更成為明朝重要官員。籤詩提醒我們,良好的家風能夠為子孫帶來長遠的好處,比金錢更有價值。
這支籤詩講述才子柳永的愛情故事,他在追求和心愛的天香姐姐的過程中,因對朋友錢可產生危機。錢可善意地照顧天香,卻造成柳永誤會。經過解釋和證明他們的清白,柳永才明白事實真相,最終與天香步入婚姻。這故事提醒我們,保持冷靜和觀察的重要性,眼見不一定為真,平心靜氣地核對事實,觀察行為,才能發現事情的真相。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借「東南風」協助孫權和劉備對抗曹操。雖然周瑜和諸葛亮是盟友,但彼此也互相算計。周瑜故意表現不知風向變化,而諸葛亮則利用奇門遁甲預測風向,最終成功用火攻擊曹軍。籤詩表達了在面對當前局勢時,專注於當下,做好準備,並接受命運影響的心態。籤詩的解籤指出,儘管準備充足,結果仍可能不如預期。
 這支籤詩講述元朝戲劇《琵琶記》中蔡伯喈與趙五娘原本是恩愛夫妻,因為伯喈的父親堅持他參加科舉而分離。伯喈在考試中成為狀元,但因丞相的威脅被迫娶其女。五娘則在饑荒中照顧公婆,後來獨自上京尋夫最終重逢。文章並非單純解讀籤詩,更分析了女性在面對生命歷程的挑戰時,如何以善待他人和堅毅的態度,最終得到幸福。
金童玉女原本在天界幸福相伴,卻因違規被謫到凡間。安壽與嬌蘭在世間生活愉快富足,因此當李鐵拐來找他們,宣告該回天界修行時。起初他們拒絕李鐵拐的邀請,因為現在的平凡幸福。經過一番勸說後,終於被說服,重新踏上修行之路。當生活中出現變動時,不妨停下來感受內心的聲音,接受改變,或許是生命在引導我們前行。
這篇文章探討了岳飛與秦檜之間的恩怨,透過前世轉世的故事揭示他們的矛盾。嶽飛是大鵬鳥轉世,因暴怒殺死星官而投胎為人;秦檜則是妖怪鐵背虯王,對嶽飛心懷仇恨。文章也強調面對不喜歡的人時,自我反省的重要性,透過接受內心的情緒來實現心靈成長。
這首籤詩講述了楊榮家的家風,強調了家庭傳承的重要性。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水災中救人,累積了陰德,使楊家後代得以改變命運,楊榮更成為明朝重要官員。籤詩提醒我們,良好的家風能夠為子孫帶來長遠的好處,比金錢更有價值。
這支籤詩講述才子柳永的愛情故事,他在追求和心愛的天香姐姐的過程中,因對朋友錢可產生危機。錢可善意地照顧天香,卻造成柳永誤會。經過解釋和證明他們的清白,柳永才明白事實真相,最終與天香步入婚姻。這故事提醒我們,保持冷靜和觀察的重要性,眼見不一定為真,平心靜氣地核對事實,觀察行為,才能發現事情的真相。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借「東南風」協助孫權和劉備對抗曹操。雖然周瑜和諸葛亮是盟友,但彼此也互相算計。周瑜故意表現不知風向變化,而諸葛亮則利用奇門遁甲預測風向,最終成功用火攻擊曹軍。籤詩表達了在面對當前局勢時,專注於當下,做好準備,並接受命運影響的心態。籤詩的解籤指出,儘管準備充足,結果仍可能不如預期。
 這支籤詩講述元朝戲劇《琵琶記》中蔡伯喈與趙五娘原本是恩愛夫妻,因為伯喈的父親堅持他參加科舉而分離。伯喈在考試中成為狀元,但因丞相的威脅被迫娶其女。五娘則在饑荒中照顧公婆,後來獨自上京尋夫最終重逢。文章並非單純解讀籤詩,更分析了女性在面對生命歷程的挑戰時,如何以善待他人和堅毅的態度,最終得到幸福。
金童玉女原本在天界幸福相伴,卻因違規被謫到凡間。安壽與嬌蘭在世間生活愉快富足,因此當李鐵拐來找他們,宣告該回天界修行時。起初他們拒絕李鐵拐的邀請,因為現在的平凡幸福。經過一番勸說後,終於被說服,重新踏上修行之路。當生活中出現變動時,不妨停下來感受內心的聲音,接受改變,或許是生命在引導我們前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本日籤詩: 「八十原來是太公,看看晚景遇文王。目下緊事休相問,勸君且守待運通。」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主角絕對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直到他八十歲,才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登上人生頂峰。他是誰? 他是在溪邊釣魚,最後釣到懂得賞識他才華的老闆,這個人就是—姜子牙老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問張居正可有悔? 一陣風過,吹得庭院裡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映進窗內的樹影婆娑,搖曳生姿。窗外蟬鳴,高亢急促,一聲勝似一聲。催得張居正一縷魂魄,飄飄忽忽欲斷魂。歸去!歸去!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兩行殘淚。               
Thumbnail
文章介紹了宋徽宗的藝術成就以及慈雲太子的鄉野生活傳奇,並針對籤詩中的故事進行了解析,指出人生不論出身如何,始終需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地位。同時討論了慈雲太子的內心恐懼與外在力量之間的關係,以及楊柳花精的助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東漢時代姚期的故事,並且通過籤詩的敘述,討論了不同版本的故事發展。通過分析光武帝在故事中的處理方式,提出了作者對於處理權力與職責的見解。文章著重於歷史故事與觀點解析。
Thumbnail
魏書十一不止有學術界知名的士人,也有富得流油,足以操控曹魏經濟的商家大族。 河內,張家。不認識?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就是河內張家人。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Thumbnail
戰國時代的范雎和須賈的故事,反映出主管和下屬之間的矛盾及人性的複雜。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懂得留餘地,看清自己和他人的黑暗,以理解和應對人際關係。
Thumbnail
張良阿公,是幫助漢高祖劉邦得到天下的得力助手。他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控制情緒,等待不知名的貴人出現;要提升自己的眼力、實力、各種不同的力,才能識得寶物;成功後,要保持謙虛,低調一點,才能長久。當遇到困難,及時閃避,能接受何樣的攻擊和評估實力,是鬥爭和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名叫張義的官員,他以公正和正義聞名於國中,因此在治理國家時,始終堅持著以公義和道德為準則,以賞善罰惡的方式來施政。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本日籤詩: 「八十原來是太公,看看晚景遇文王。目下緊事休相問,勸君且守待運通。」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主角絕對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直到他八十歲,才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登上人生頂峰。他是誰? 他是在溪邊釣魚,最後釣到懂得賞識他才華的老闆,這個人就是—姜子牙老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問張居正可有悔? 一陣風過,吹得庭院裡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映進窗內的樹影婆娑,搖曳生姿。窗外蟬鳴,高亢急促,一聲勝似一聲。催得張居正一縷魂魄,飄飄忽忽欲斷魂。歸去!歸去!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兩行殘淚。               
Thumbnail
文章介紹了宋徽宗的藝術成就以及慈雲太子的鄉野生活傳奇,並針對籤詩中的故事進行了解析,指出人生不論出身如何,始終需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地位。同時討論了慈雲太子的內心恐懼與外在力量之間的關係,以及楊柳花精的助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東漢時代姚期的故事,並且通過籤詩的敘述,討論了不同版本的故事發展。通過分析光武帝在故事中的處理方式,提出了作者對於處理權力與職責的見解。文章著重於歷史故事與觀點解析。
Thumbnail
魏書十一不止有學術界知名的士人,也有富得流油,足以操控曹魏經濟的商家大族。 河內,張家。不認識?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就是河內張家人。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Thumbnail
戰國時代的范雎和須賈的故事,反映出主管和下屬之間的矛盾及人性的複雜。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懂得留餘地,看清自己和他人的黑暗,以理解和應對人際關係。
Thumbnail
張良阿公,是幫助漢高祖劉邦得到天下的得力助手。他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控制情緒,等待不知名的貴人出現;要提升自己的眼力、實力、各種不同的力,才能識得寶物;成功後,要保持謙虛,低調一點,才能長久。當遇到困難,及時閃避,能接受何樣的攻擊和評估實力,是鬥爭和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名叫張義的官員,他以公正和正義聞名於國中,因此在治理國家時,始終堅持著以公義和道德為準則,以賞善罰惡的方式來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