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籤詩:
「衣食自然生處有,勸君不用苦勞心。但能孝悌存中信,福祿來成禍不侵。」
籤詩故事:
現在的家庭規模以小家庭居多,不像過去,不僅多代同堂,而且兄弟不分家,家庭的規模與人數都比現在多出許多。不過,古時候就算是多代同堂,但是大多也是三代、四代,如果到了五代同堂,那家庭規模就相當龐大了。這次的籤詩,要介紹一個更龐大的家庭,這個家庭有九代同堂。
九代同堂,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啊?如果以過去多子多孫的觀念,這樣一個家庭,家庭成員會有多少人呢?真的很難想像。這次的籤詩就來介紹一下這個九代同堂的家庭,還有這個家庭的大家長—張公藝。
張公藝,鄆州壽張(今河南台前)人。張爺爺很長壽,生在北齊,經歷了北周、隋朝直到唐代,他活得九十九歲,年齡就算是現代,也是相當長壽!
一個家庭,九代同堂,有多少成員呢?
張爺爺家有一千多個人。
哇噻!一千多個人!比一些小型的中小學學生人數還要多,實在太驚人了!
對!但只有人數多還不夠驚人,張爺爺家還有更驚人的事。
蝦咪!這還不夠驚人,還有更驚人的事?!到底是什麼事?趕緊說來聽聽。
在他家,飯點一到,會敲鼓通知,全家人到齊後,按照性別、年齡、輩份分別入座,等到所有人都入座之後,才會開飯。而且不只是家人這樣,連家裡養的狗也一樣,要等全員到齊後才會開飯。
連狗都做到這程度,確實蠻驚人!不過,一千多人的家庭,不會吵架嗎?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更何況是這麼多人。
對呀!這個問題不是只有我們感到好奇,連皇帝都很好奇。
蛤?他家這麼有名嗎?連皇帝都知道他們這一家。
當然啦!一個九代同堂,一千多人的家,不會只有地方知名,而是全國知名了。當年,唐高宗趁著到泰山封禪時,還順路經過他家瞧瞧,並且問張爺爺,他是如何做到九代同堂,子孫不分家?聽了唐高宗的問題,張爺爺寫了一百多張的「忍」,順便解釋每一個忍字的意思。唐高宗聽完後,心裡實在太佩服了,於是寫下「百忍義門」四個大字送給張爺爺。
不負責任解籤:
看完張爺爺的故事後,我想起了一樣活到九十九歲的查理‧蒙格。曾有人問他的長壽知道,查理‧蒙格說:「我的長壽祕訣之一就是:別對人性抱有太多期待。」
用張爺爺的角度與說法是「忍」。但是一個人如何能做到百般忍耐,如果這樣忍,應該老早就得內傷,被送進醫院了吧!怎麼還能活到九十九歲?!可見,他所說的忍,不是硬生生地將委屈、怒火、悲傷……各種情緒吞進肚子裡。而是降低對別人的期待與要求。
所謂降低期待與要求,更貼合實際來說就是,不對任何人抱持過度的完美想像。例如,父母不要對孩子有完美想像,認為孩子應該要乖、要聽話、要聰明、要體貼……,夫妻間也不要對彼此有完美想像,認為對方一定懂自己心裡正在想什麼,一定知道自己的需求,一定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一定……。
如果我們對別人有太多的完美想像,容易因為對方沒達到我們的期望,感到失望、感到生氣、感到失落、感到孤獨等。當我們降低自己的期待,才能開始看見對方真正的樣貌,並且接受他本來的樣子。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卻是相當困難。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翻譯查理‧蒙格的話,那他在告訴我們,放過自己的無能為力。生命中總有些事情的發生,是我們無法掌控,這些是有可能讓我們遺憾不已。但是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在傷心、難過之後,拍拍身上的灰塵,放下遺憾繼續前進。
因此,張爺爺的忍,不是一昧退讓的忍,也不是忽略自己需求的忍,而是一種接納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可以接受身邊人原本的樣子,是以溫柔的態度,對待自己與他人。
籤詩吉凶:
我認爲這是一首對待自己與他人,多一點接納,少一點應該的上籤。
其實,一個對他人嚴苛的人,他本身對待自己一定也很嚴格。這樣的人很辛苦,在他身邊的人也不輕鬆。
而張爺爺之所以可以讓九代人共聚一起不分開,是因為他提供家人們很高的情緒價值,待在爺爺的身邊,他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溫暖與寬容,相信不管自己發生任何事,「家」穩穩地接住自己。這個氛圍,不只是人感受到了,連家中的毛小孩也感覺到了,因此牠們也會等待同伴到齊後,才一起開動吃飯。
而一個能夠提供別人高情緒價值的人,別人也比較願意待在他身邊。因此,他所帶領的組織,也會帶給裡面的成員足夠的安全感。因此,當問題出現時,組織成員也會有比較足夠的凝聚力,可以一起面對問題,度過危機。因此,籤詩才告訴我們:「但能孝悌存中信,福祿來成禍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