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婆人生中的第一次國外自由行,獻給了釜山。
多虧自己鼓起勇氣選擇自由行,我真正接地氣地體驗釜山人的生活、了解釜山的地理與歷史、避開人潮悠哉悠哉地體驗釜山的美,並且發現許多意料之外的亮點,不虛此行。
不過,直到出發前,即便我做了充足的功課,我們兩人還是相當緊張,深怕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的國家,哪裡也去不了。
真的來到釜山,才知道我們是多慮了--手上只要有一台手機,開啟Google翻譯功能,全韓文的菜單和指示都看得懂;嘴巴裡只要說得出幾句破英文,點餐、購物、問路幾乎沒什麼問題;雙腳只要勇於踏出去,絕大多數的景點,地鐵都可以送你去……
說也奇怪,過去參加跟團行程時,我總是容易疲勞。反正司機會帶你到任何景點,導遊會幫你排除任何狀況,大腦時常處於閒置狀態,真的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最後根本是不辨東南西北,睡到頭昏腦脹。
自由行就不同了,無論要去哪裡,都得靠自己。雖然我們第一次坐地鐵被複雜的線路搞混,但在好心韓國人的主動協助下,順利搭到列車,然後也迅速掌握地鐵的路線圖與方位,再也沒有出錯過。不知不覺間,我們建立起清晰的地理概念。
更令我意料之外的是,一整天的行程當中,竟不覺得疲勞想睡,反而興致勃勃地四處探索。
我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自由行中會發生更多無法預期的狀況與驚喜,讓人不敢掉以輕心,卻又充滿期待,當然不會輕易閉上眼睛。
好比說我們在海雲台搭乘膠囊列車來到青沙浦時,為了滿足老婆購物的欲望,於是搭計程車到附近萇山站旁的NC百貨。但才剛下車,傻眼的是,NC百貨當天竟然暫停營業!
那時已過中午,我們兩個肚子餓了起來,只好漫無目的地在萇山站附近閒晃。忘記走到哪一個巷口,一轉進去,眼前出現一座名為「좌동재래시장」的傳統市場。
走進市場,這裡明顯和剛剛觀光客密集的青沙埔不同,沿路再也聽不到熟悉的中文,來來往往的盡是採買食材的家庭主婦,以及到市場閒晃,或是和攤販聊天打發時間的歐巴桑。
不記得是哪一位飲食作家的看法:認識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是走訪當地的市場。
直到走進좌동재래시장,我才深刻了解這句話的涵義。穿梭在攤販間,我見識到在地的各種生鮮、水果、蔬菜、乾貨、熟食……;觀察到地方媽媽如何跟攤商討價還價、攤商怎麼招攬生意……這些才是拿掉觀光濾鏡之後的真實生活。
不過,即使我們興味盎然地東張西望,卻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覓食。
入口處不遠的一個小吃攤,賣的是辣炒年糕、魚板串、血腸……等熟食。我們一進市場便注意到這一攤,但一時不知道怎麼點餐便離開了;晃了一圈再次經過時,實在耐不住餓,躲在一旁觀察食客怎麼點餐,打算了解以後再就座,擔心做出冒犯的行為。
有趣的是,食客走近小吃攤,還沒有就座,直接拿起盤子,隨手拿幾串想吃的食物後,便坐下來大嚼;吃著吃著,又自顧自拿起一旁的紙杯,舀鍋中的湯來喝;吃喝完畢,再叫老闆娘結帳。整個用餐過程自動得很,除非是點需要老闆娘現切的血腸跟豬肉臟,才會請她幫忙。
大致了解了流程,我們鼓起勇氣走向攤販,向老闆娘點了點頭,便學其他食客,逕自從鍋中拿起魚板串、年糕串,然後指了指血腸,示意老闆娘來一份。
比香腸還粗的年糕我真沒見過,放進嘴裡嚼,彈性十足,口感極佳;況且它還吸飽了高湯,風味一絕。魚板的味道普通,蘸了醬油後吃還不差。
至於血腸嘛,外觀像黑色的糯米腸,嚐起來稍似豬血糕,但個人覺得味道比不上糯米腸與豬血糕,不太能夠欣賞它的風味。
最後吃到底,反而是那「一杯湯」令我們驚艷。這天是艷陽天,但氣溫只有五度,那一杯濃郁鮮美的高湯下肚,既暖胃、暖身又暖心,我們各自喝了兩杯,不太敢多喝。
結帳時,老闆娘按竹籤和盤子計費,說了一串韓文,聽得我們慌了手腳。正當老婆打開手機的計算機功能,想請老闆娘輸入金額時……
「Six thousand.」想不到坐在一旁不起眼的阿姨竟然懂英文,並且舉起雙手伸出六根手指頭,適時幫我們解圍。我們連忙向她道謝,結完帳後心滿意足地離開。
至此,我們不久前因為NC百貨沒營業的失落感,已經一掃而空。
在百貨公司裡,不可能體驗到如此真實的庶民生活和人情味;更別說跟團,導遊更加不可能帶你走進在地市場。
所以,若要說這一趟釜山自由行印象深刻的亮點,좌동재래시장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