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歷史】為對抗日本艦艇而生 - 印第安納號戰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1942年9月8日,印第安納號戰艦正在試航

1942年9月8日,印第安納號戰艦正在試航


印第安納號戰艦(USS Indiana,BB-58)是美國海軍於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四艘南達科他級快速戰艦中的第二艘。這是華盛頓條約體系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瓦解之後設計的第一批美國戰艦,它們利用了自動升級條款,允許將主砲升級至16英寸(406毫米)火砲,但由於拒絕授權設計更大的戰艦,導致她們的排水量接近華盛頓條約規定的35,562噸的限制。由於要求裝甲能夠抵禦與其所攜帶槍支相同口徑的火砲,再加上排水量的限制,導致艦船空間擁擠,而隨著戰時改裝,防空砲台的數量增加以及艦員人數的大幅增加,這一問題更加嚴重。


印第安納號於1942年4月服役,當時美國正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該艦立即被派往對日的太平洋戰爭中。她的第一次戰鬥發生在1942年末,當時她支援海軍陸戰隊參與瓜達爾卡納爾戰役。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她主要承擔兩項任務:為太平洋兩棲攻擊提供海軍炮火支援,以及為快速航空母艦特遣部隊提供防空保護。她在1943年11月的塔拉瓦戰役和1944年2月的誇賈林島戰役中砲擊了日本陣地。 1944年4月返回艦隊後,她參與了馬裡亞納帛琉群島戰役,轟炸了塞班島,並在菲律賓海戰役中協助保衛艦隊。由於引擎問題,她無法參加9月的佩萊利烏戰役,但她參加了1945年的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8月日本投降後,她向佔領軍派遣了士兵,並於9月返回美國,在最後一次改裝後,她被置於後備狀態,並在海軍庫存中處於閒置狀態,直到1962年她從海軍艦艇登記冊中除名並於次年作為廢品出售。


1944年正在航行的印第安納號戰艦

1944年正在航行的印第安納號戰艦


船艦數據


排水量:37,970噸(標準);44,519噸(滿載)

:210米

:32.97米

吃水:10.69米

動力:13萬匹

裝置:通用電氣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組/4軸;B&W式燃油水管鍋爐8座

航速:27.5節

航程:15,000海浬/15節

編製:2,500人

武器:(1945年3月時)3 × 三聯裝406mm主砲Mk6;10× 雙聯裝127mm高平兩用砲Mk12;7 × 四聯40mm博福斯對空機砲;35 × 20mm厄利孔高射砲

裝甲:艦側310mm;砲座440mm;砲塔前方457.2mm;甲板152mm;指揮塔406.4mm

艦載機:3 × OS2U翠鳥水偵機

其它:彈射器2座


南達科他級辨識圖

南達科他級辨識圖


|設計

南達科他級戰艦是在全球海軍重整的背景下訂購的,當時華盛頓條約體系崩潰,該體系控制著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的戰艦建造。根據華盛頓條約和倫敦條約,所謂的條約戰艦的標準排水量被限制為35,562噸,主砲為14英吋(356毫米)火砲。1936年,在日本決定放棄條約體系後,美國海軍決定援引《第二次倫敦條約》中的「升級條款」,允許排水量增加到45,722噸,武器裝備增加到16英吋(406毫米)火砲。國會反對增加新艦艇的尺寸,這迫使設計人員將排水量盡可能保持在接近35,000噸,同時配備更大的火砲和足以擊敗同口徑火砲的裝甲。 印第安納號全長210公尺,艦寬32.97公尺,吃水10.69公尺。她的設計排水量為38,579噸,滿載排水量可達45,233噸。該船由四台通用電氣蒸汽渦輪機提供動力,每台蒸汽渦輪機驅動一根螺旋槳軸,蒸汽由八台燃油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鍋爐提供。該渦輪機的額定功率為130,000馬力(97,000千瓦),最高時速可達27.5節(50.9公里/小時;31.6英里/小時)。該船的續航里程為15,000海浬(28,000公里;17,000英里),航速為15節(28 公里/小時;17 英里/小時)。她攜帶三架沃特 OS2U 翠鳥 水上飛機用於空中偵察,這些飛機由其尾部的一對飛機彈射器發射。其和平時期船員人數為1,793名軍官和士兵,但在戰爭期間船員人數增加到2,500名軍官和士兵。 該艦的主砲組為九門16英寸/45口徑 Mark 6 砲,安裝在中心線上的三座三聯裝砲塔中,其中兩座以背射方式安裝在船頭,第三座位於船尾。0.50口徑(12.7毫米)M2 勃朗寧機槍組成的防空砲組,但最終配備了七門四聯裝40毫米(1.6英寸)博福斯炮代替1.1英寸火砲,三十五門20毫米( 0.79英寸)厄利孔徑機代替.50口徑火砲。 主裝甲帶厚度為12.2英吋(310公釐),主裝甲甲板厚度達6英吋(152公釐)。主砲砲塔表面厚度為18吋(457公釐),安裝在厚度為17.3吋(440公釐)的砲座上。指揮塔側面厚度為16英吋(406毫米)。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修改


印第安納號在戰爭期間接受了一系列改裝,主要包括增加防空砲台和各種類型的雷達裝置。第一個附加裝置是1941年在前桅杆上安裝的 SC 對空搜索雷達,後來被 SK 型雷達取代。同時,在前部上層建築安裝了SG水面搜索雷達;經過1942年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的經驗,她又在主桅杆上增加了第二套 SG。Mark 3 很快就被更現代化的 Mark 8 火控雷達和 Mark 4 副砲雷達所取代。後來,她收到了 Mark 12/22 套裝來代替 Mark 4 套裝。印第安納州也接收了一台TDY干擾器。1945年,她的傳統觀測鏡被 Mark 27 微波雷達裝置取代。 該艦的輕型防空砲台逐漸擴充。1942年底,又增加了三座40毫米四聯裝砲架。2月又增加了兩座40毫米四聯裝砲座,同年稍後又增加了七門20毫米炮,總砲管數達到60門。到1944年7月,印第安納號已經拆除了5門20毫米火砲;到1945年中期戰爭結束時,又有三座被拆除。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服役歷史

▪︎建造

1934年3月27日,文森-特拉梅爾法案批准建造這艘新戰艦,1938年9月21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批准將戰艦命名為印第安納號。完成的船體於1941年11月21日下水,由印第安納州州長亨利·F·施里克(Henry F. Schricker)的女兒瑪格麗特·羅賓斯(Margaret Robbins)主持命名。印第安納號於1942年4月完工,並於30日投入艦隊服役。當時,亞倫·S·梅里爾(Aaron S. Merrill)上校是該船的第一任指揮官。在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出席的隆重的服役儀式上,該艦懸掛了曾在1898年古巴聖地亞哥海戰中使用過的印第安納號老戰艦的旗幟。 舾裝工作在紐波特紐斯持續進行至5月20日,隔天印第安納號便開始海上試航。初步試驗於5月26日至29日在切薩皮克灣進行; 31日,她啟程前往維吉尼亞州漢普頓錨地。6月1日,她進行了速度試航,期間她由驅逐艦查爾斯·F·休斯號希拉里·P·瓊斯號英格拉漢姆號伍爾西號護航。試驗、炮術訓練和各種演習持續到9月,29日她啟程前往緬因州的卡斯科灣接受更多的砲術訓練。11月9日,該艦被宣布適合作戰服役,並於當天啟航前往巴拿馬運河。此時,美國已與德國、日本交戰近一年,並正處於太平洋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之中;印第安納號被命令加入在那裡交戰的部隊。


1942年12月,印第安納號在南太平洋

1942年12月,印第安納號在南太平洋


|太平洋戰區作戰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塔拉瓦島戰役和誇賈林島戰役

11月14日,印第安納號被任命為第2.6特遣隊(TG)的旗艦,該特遣隊包括輕型巡洋艦哥倫比亞號以及驅逐艦德黑文號索夫利號。隨後,四艘船繼續前往東加,於11月28 日下午抵達。加油後,印第安納號兩天後轉入 TG 66.6 船隊繼續前往努美阿,並於12月2日抵達。在那裡,她與第64特遣艦隊(TF)的船隻一起參加了演習。該艦取代了其姊妹艦南達科他號,後者在第二次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遭到嚴重損壞;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作戰時,印第安納號為岸上的美軍提供砲火支援。 到1943年1月,快速戰艦北卡羅來納號華盛頓號加入了該艦;這三艘戰艦被編入TF 64,由海軍少將威利斯·李指揮,負責掩護護航隊,以支援所羅門群島的戰鬥,直至第二年。這些行動包括1943年1月1日至4日掩護一組由七艘運輸艦組成的隊伍,將第25步兵師的部分人員運送到瓜達爾卡納爾島。在新喬治亞島入侵期間,包括印第安納號北卡羅來納號馬薩諸塞號在內的戰艦部隊被派去掩護入侵艦隊,防禦可能出現的日軍襲擊。8月31日至9月1日,印第安納號支援了襲擊馬庫斯島的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她參加了11月20日至23日對塔拉瓦的入侵,並為馬金環礁附近的第 50.2 特遣隊航空母艦提供部分防空屏障,包括企業號、貝洛伍德號蒙特利號。在該地區的行動中,印第安納號的防空砲手擊落了第一架日本飛機。12月8日,印第安納號、另外4艘戰艦以及12艘驅逐艦砲擊了諾魯的日本陣地,五艘戰艦共向該島發射了810枚十六吋砲彈。 1944年1月1日,印第安納號被編入TG37.2,並於1月16日與南達科他號、驅逐艦伯恩斯號沙雷特號康納號一起參加了炮術練習。這五艘艦艇與北卡羅來納號、華盛頓號和另外三艘驅逐艦一起於1月18日啟程,參與太平洋的下一個重大兩棲作戰,即馬紹爾群島戰役。途中,這些艦艇利用防空砲進行訓練。她們在海上與邦克山號蒙特利號航空母艦會合,並於1月20日抵達富納富提後,該部隊被重新編號為TG 58.1。此時,該艦隊已擴大到包括企業號、約克城號、貝洛伍德號航空母艦以及其他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進一步訓練於1月25日至28日進行,包括更多的防空練習;印第安納號也成為艦載機模擬空襲的目標。在行動中,印第安納號作為第8戰艦支隊(BatDiv)的旗艦,由海軍少將格倫·B·戴維斯指揮。

印第安納號停泊在珍珠港,等待與華盛頓號相撞後的臨時修復

印第安納號停泊在珍珠港,等待與華盛頓號相撞後的臨時修復


1月下旬,印第安納號參加了入侵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的準備行動。1月29日,該艦與華盛頓號、企業號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一起襲擊了馬洛埃拉普環礁,第二天,這些艦隻開始轟炸誇賈林環礁以削弱日本的防禦。1月30日,印第安納號麻薩諸塞號華盛頓號在四艘驅逐艦的護送下,被派往砲擊誇賈林環礁,作為入侵轟炸的一部分。她們第二天一早到達射擊位置,印第安納號於09:56開火;她和其他船隻擊沉了一艘獵潛艇和五艘停泊在環礁的護衛船。日本砲兵連向美國艦船發動攻擊,但印第安納號並未被擊中。她持續轟炸島嶼周圍的日本陣地直至14:48,然後在17:15出發返回航空母艦。她用主砲發射了約306枚砲彈,用5英寸炮發射了2,385發砲彈。 印第安納號隨後撤退,連夜護送航空母艦特遣艦隊。2月1日凌晨,印第安納號在島外作業時與華盛頓號相撞。為了防止日本觀察員發現她們,艦隻被塗黑,印第安納號在黑暗中轉向華盛頓號前方。印第安納號受損嚴重,右舷螺旋槳軸被毀,裝甲帶和魚雷防禦系統嚴重受損。該船的船體裝甲板被撕掉約200英尺(61公尺),華盛頓號船頭20英尺(6.1公尺)的部分被扯掉,並卡在印第安納號的側面。這起事故造成印第安納號上有三人死亡,六人受傷,其中一人後來死亡,隨後對事故的調查將責任歸咎於印第安納號,指責其船員未能將航線改變的情況通知同隊的其他船隻。 2月2日,印第安納號啟程前往馬朱羅進行臨時維修,然後於2月7日與護航驅逐艦雷米號和護航驅逐艦 伯登·R·黑斯廷斯號一起前往珍珠港。四天後,又有兩艘驅逐艦加入艦隊,並於2月13日抵達珍珠港。第二天,印第安納號進入乾船塢進行維修,一直持續到4月7日。隨後,她進行了海上試驗並試射了主電池,以確保碰撞後沒有留下任何結構問題。她花了接下來的兩週訓練她的砲手,然後在四月底啟程,重新加入艦隊,參加中太平洋的下一個行動。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同人創作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同人創作


▪︎馬裡亞納戰役

4月26日,印第安納號抵達馬努斯島西阿德勒港,同一天,她與馬薩諸塞號和四艘驅逐艦一起出發,加入第58特遣隊,參加冰雹行動,這是4月29日至30日對特魯克環礁進行的主要攻擊。5月1日,印第安納號參與了對謝尼亞文群島波納佩島的進攻,對該島進行了約一小時的砲擊,後來因難以找到合適的目標而撤離。三天後,美國艦隊抵達馬朱羅,開始為入侵馬裡亞納群島的幾個島嶼做準備。艦隊於6月6日出擊,開始戰役的第一階段,即入侵塞班島。印第安納號、華盛頓號和四艘護航驅逐艦被編入第 58.7.3 特遣部隊(TU),即西部轟炸部隊;在6月13日開始並持續兩天的入侵前轟炸中,印第安納號用主砲發射了584枚砲彈。6月15日晚些時候,地面部隊登陸後,日本空襲瞄準了入侵艦隊。印第安納號開始採取規避動作以避免襲擊,其中一架魚雷轟炸機在19:10左右向該船發射了一枚魚雷,但未能爆炸。三分鐘後,她的高射砲手將這架飛機擊落,同時擊落了另一架轟炸機,該船在襲擊中未受損並繼續停留在原地。

1944年1月,印第安納號在航行

1944年1月,印第安納號在航行


日本更大規模的反擊是以主要航空母艦打擊部隊第一機動艦隊的形式進行的。在隨後6月19日至20日的菲律賓海戰役中,印第安納號為美國航空母艦艦隊提供了防空支援。6月19日清晨,她和南達科他號報告了第一波日本飛機襲擊,並於10:48用她的高射砲開火,迅速擊落了一架日本飛機。11:50左右,一架魚雷轟炸機襲擊該艦,該艦被迫採取規避動作;魚雷在船尾爆炸,但沒有造成傷害。12時13分,當一架日本戰鬥機接近並掃射印第安納號時,印第安納號的機槍擊落了飛機尾部,飛機墜入大海。此後不久,這艘船的運氣就耗盡了,一架燃燒的中島B5N2魚雷轟炸機撞上了她的右舷,燃燒的碎片散落在甲板上。該船在撞擊中未受損壞,「印第安納號」仍留在原地。在戰鬥過程中,她用副砲發射了416枚砲彈,用防空砲發射了4,832枚炮彈,40毫米彈藥發射了4,000枚炮彈,20毫米炮發射了約9,000枚砲彈;船上有五人傷亡,全部被其他船隻的高射砲彈片炸傷。 7月4日,印第安納號的一架翠鳥水上機從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上救起兩名墜落的乘客。印第安納號一直停留在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直到8月初,然後被派往埃尼威托克補充彈藥和補給。她於8月30日隨TF 34啟航,並於9月3日與TG 38會合,TG 38計劃在當月晚些時候襲擊帛琉群島。然而,印第安納號出現了引擎故障,她被送往西阿德勒港進行維修,維修時間從9月21日持續到10月4日。印第安納號隨後與戰艦愛達荷號、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克里夫蘭號一起前往珍珠港。她們於10月14日抵達那裡,兩天後,印第安納號愛達荷號在兩艘驅逐艦的護送下前往普吉特灣海軍船廠進行徹底檢修,並於11月30日完成。在又一輪海上試驗之後,印第安納號於12月6日啟航前往珍珠港,在那裡進行了訓練演習和額外維修,整個過程持續到年底。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同人創作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同人創作


▪︎硫磺島戰役與沖繩戰役

海軍少將奧斯卡·C·巴傑二世(Oscar C. Badger II)是 TU 12.5.2 的指揮官,他於1945年1月8日在該艦上升起了他的指揮旗幟,兩天後,該艦與驅逐艦博裡號(Borie)和佈雷艦格溫號(Gwin)一起離開珍珠港。這些艦隻巡航至埃尼威托克,並從那裡繼續前往塞班島,並於1月20日在那裡與部隊的其他成員匯合。該部隊於1月22日出擊,前往硫磺島,並於兩天後抵達。抵達後,印第安納號、三艘重型巡洋艦、七艘驅逐艦和格溫號砲擊了該島,為一個月後入侵島嶼做準備。13:17,一架中島B6N魚雷轟炸機襲擊了這些艦隻,但被猛烈的防空火力擊退。印第安納號用主砲共發射了200枚砲彈,之後由於能見度低而被迫在15:55停止射擊。第二天早上,她離開該地區並駛往烏利西環礁,並於1月26日抵達。隨後,印第安納號在當月剩餘時間進行防空訓練。 2月10日,該船再次啟航,參與 TG58.1 襲擊日本東京;2月16日,一支航空母艦編隊對該地區的目標發動了空襲,隨後又對小笠原群島(包括硫磺島)的各個目標進行了一系列襲擊,之後於2月25日對東京地區進行了第二次襲擊。除了為航空母艦提供防空防禦外,印第安納號還經常使用翠鳥水上機救起被擊落的機組人員,3月1日,印第安納號的一架飛機就救起了兩架翠鳥水上機的機組人員。3月3日,艦隊返回烏利西環礁進行補給。3月14日,印第安納號南達科他號馬薩諸塞號北卡羅來納號華盛頓號一起出擊,參與編號為 TU 58.1.3 的艦隊,以支援三天後對日本進行的另一輪襲擊。3月19日凌晨,在航空母艦襲擊九州島各點之前,她擊落了一架日本飛機。當天晚些時候,艦隊出擊襲擊吳海軍工廠。黃蜂號航空母艦和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在日本空襲中遭到嚴重損壞,被迫撤退。

印第安納號船員在沖繩外裝載推進劑

印第安納號船員在沖繩外裝載推進劑


3月23日,印第安納號駛往沖繩,參加島上的預備轟炸。第二天,她發射了180枚主砲砲彈,然後重新加入艦隊。在航空母艦對該島發動攻擊的接下來幾天裡,她恢復了防空任務。四月的大部分時間,印第安納號和 TG 58.1 的其他船艦為參與沖繩戰役的海軍陸戰隊和士兵提供支援。4月7日,日軍對盟軍海軍發動大規模反攻,包括大規模神風特攻隊攻擊和使用大和號戰艦的天號作戰,但被擊退,日軍損失慘重。神風特攻隊襲擊持續了整個月,4月12日,兩架戰鬥機(一架三菱 A6M 零式戰鬥機和一架中島 Ki-43 式戰鬥機)試圖撞向印第安納號,但印第安納號猛烈的防空火力在它們擊中印第安納號之前就將它們擊落,不過其中一架神風特攻的一塊碎片撞擊到船艦上。兩天後,她又擊落了三架 Ki-43。4月15 ,她意外向兩架美國格魯曼 F6F 地獄貓戰鬥機開火,但沒有造成任何傷害。當天晚些時候,她與補給油艇員會面進行加油。


6月5日,印第安納號遇上颶風來襲,海面波濤洶湧

6月5日,印第安納號遇上颶風來襲,海面波濤洶湧


BatDiv 8 的船艦於月底離開沖繩並返回烏利西環礁,並於5月1日至9日停留在那裡。印第安納號隨後再次啟航,並護送航空母艦於5月12日開始對九州進行新一輪的襲擊。兩天後,她擊落了一架 A6M 神風特攻隊,並協助營救被日本火力擊落的 F6F 飛行員。5月27日,第三艦隊接替第五艦隊擔任作戰司令部,艦隊的所有特遣艦隊和下屬單位都重新編號為 30 系列,印第安納號重新回到TG 38.1。6月初,菲律賓海形成強烈氣旋,向北移動至沖繩;6月5日,颱風襲擊了該島南部的第三艦隊。印第安納號記錄到的風力高達80節(150公里/小時;92英里/小時),將一架翠鳥水上機從彈射器上扯下並拋入海中。強風也將海水吹進了引擎室的通風口,導致配電板短路,轉向控制裝置失效約四十分鐘。艦隊共有36艘艦船在風暴中受損,不過印第安納號僅受表面損壞。 6月7日,艦隊恢復正常行動以支援沖繩戰鬥,並在第二天在印第安納號的支援下對九州的日本機場進行了空襲。6月9日,在五艘驅逐艦的護航下,印第安納號阿拉巴馬號馬薩諸塞號駛向南大東島,砲擊日本設施;第二天她們又再次發動了攻擊。隨後,印第安納號被派往菲律賓聖佩德羅灣補充彈藥和其他物資,並於6月11日抵達。


1945年7月14日,印第安納號戰艦轟炸日本釜石

1945年7月14日,印第安納號戰艦轟炸日本釜石


▪︎日本附近的軍事行動

印第安納號於7月初再次啟航並返回第38特遣艦隊。在7月14日發動的襲擊中,印第安納號被分配到 TU 34.8.1,該編隊包括馬薩諸塞號、南達科他號、重型巡洋艦芝加哥號昆西號,以及9艘驅逐艦。主要目標是釜石市的一個工業園區,其中包括日本製鐵公司和釜石製鋼所。印第安納號用其16英寸火砲發射了271發砲彈,但煙霧阻礙了偵察機觀察射擊效果,不過第二天一艘驅逐艦返回並報告說火勢仍在燃燒。印第安納號隨後恢復了與快速航空母艦特遣艦隊一起執行防空支援任務,直到7月29日與 TU 34.8.1 一起執行另一次轟炸行動。這次攻擊由英國 TF 37 協同實施,以戰艦喬治五世國王號為中心,目標是濱鬆的工業設施。印第安納號在轟炸中發射了270枚砲彈。 8月1日,BatDiv 8 分離組成支援部隊 38.1.2;這些艦隻與第37特遣艦隊一起繼續對沿海城市發動攻擊。8月9日,第8蝙蝠分隊(BatDiv 8)的艦艇對釜石進行了第二次攻擊,印第安納號在12:46至14:45之間共發射了270枚砲彈。較差的能見度再次妨礙了觀察員的行動,但這卻是該艦最後一次進攻行動。8月15日,當印第安納號正在前往海岸支援另一波航空母艦襲擊時,日本同意無條件投降。此時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上裝載的不是彈藥,而是食物和醫療物資,空投到戰俘營。印第安納號派遣了一支登陸隊於8月30日上岸,這是最初佔領軍的一部分。 9月2日正式投降後,印第安納號於5日駛入東京灣。在接下來的一周裡,印第安納號停泊在港口並用於處理戰俘,其中包括54名美國海軍人員、28名海軍陸戰隊員、64名平民以及一些美國陸軍和加拿大士兵。9月15日,她與驅逐艦曼斯菲爾德號一起啟航前往加州。由於3號傳動軸被鎖住無法使用,她被迫以18節的速度行駛,途中,機組人員進行了射擊訓練。兩艘船於9月22日抵達珍珠港,印第安納號於第二天繼續前往舊金山,並於9月29日抵達舊金山。在那裡,她讓1,013名乘客下船。


|戰後

印第安納號立即進入亨特斯角海軍造船廠的乾船塢進行維修,直至10月31日。從那裡,她轉移到普吉特海灣,在那裡卸下彈藥和其他易燃物品。隨後,她於11月15日進入乾船塢,準備退役。1946年3月29日,海軍宣布了第二號戰後計劃,該計劃詳細說明了使艦隊恢復到和平時期狀態所需的兵力削減;印第安納號將與阿拉巴馬號一起被轉移到太平洋預備艦隊。 在印第安納號處於預備役期間,當局製定了對印第安納號和其同級別的其他艦船進行現代化升級的計劃,以滿足未來服役的需要。1954年3月,有計劃為這四艘艦配備由十門雙聯裝3英寸(76毫米)炮組成的副砲組,但該計劃最終未能實現。1956-1957年間,又提出了將該艦改裝為飛彈戰艦的計劃,但改裝成本過高。她將拆除所有三個主砲塔,並用前部的雙聯RIM-8 Talos飛彈發射器、後部的兩組RIM-24 Tartar發射器、反潛武器和處理直升機的設備取代,該項目成本達1.2億美元。 直到1960年代初,這些船隻仍停泊在華盛頓州布雷默頓;1961年6月27日,海軍作戰部長阿利·伯克上將指定四艘南達科他級戰艦可供處置,1962年5月1日,海軍部長弗雷德·科斯建議從6月1日起將其從海軍艦艇登記冊中除名。此後,她於1963年9月6日被當作廢品出售並拆解。 該船的多個部件均在其同名州得到保存,其中包括一艘船錨,目前在印第安納州韋恩堡的艾倫縣戰爭紀念體育館展出;她的鐘現藏於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的赫斯拉海軍軍械庫;她的船在同樣位於印第安納波利斯的肖特里奇高中行駛;其主桅杆、船頭以及一對高射砲現陳列在印第安納大學紀念體育場。該船的桅杆和砲管是海軍於1966年捐贈的,但船頭部分一直保存在加州,直到2013年才轉移到印第安納大學。2013年9月,20名船員參加了落成典禮。​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同人創作

碧藍航線 印第安納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avatar-img
6.0K會員
832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海軍上將級驅逐艦(Admiralen class )是1926年至1931年間為荷蘭皇家海軍建造的八艘艦艇。
特耶克希德斯號驅逐艦(HNLMS Tjerk Hiddes)是一艘英國建造的二戰荷蘭軍艦。她於1940年5月22日作為一艘英國 N 級驅逐艦開始建造龍骨,並於1941年6月25日以英國皇家海軍加查馬達號的名稱下水,但在1942年5月27日,她被轉移至荷蘭皇家海軍。
維特·德·維茨號驅逐艦(HNLMS Witte de With)是一艘海軍上將級驅逐艦,以17世紀同名荷蘭海軍上將的名字命名,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該船於1927年5月28日在鹿特丹菲耶諾德造船廠安放龍骨,並於1928年9月11日下水。
範內斯號驅逐艦(HNLMS Van Nes)是荷蘭皇家海軍的海軍上將級驅逐艦,以17世紀荷蘭海軍上將Jan Jansse van Nes 的名字命名,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
怨仇號航空母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兩艘航空母艦中的同級艦。1944年完工後,她最初被分配到本土艦隊,並在當年剩餘時間攻擊挪威的目標。隨後,她被分配到英國太平洋艦隊(BPF),並於1945年襲擊了特魯克的日本海軍基地和日本本土島嶼上的目標。
範加倫號驅逐艦(HNLMS Van Galen)是荷蘭皇家海軍的海軍上將級驅逐艦,以17世紀荷蘭準將約翰·範·加倫(Johan van Galen)的名字命名。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EHLarive的自傳《來自科爾迪茨的人》 (p. Hale,1975) 的開頭詳細描述了這艘軍艦的消亡。
海軍上將級驅逐艦(Admiralen class )是1926年至1931年間為荷蘭皇家海軍建造的八艘艦艇。
特耶克希德斯號驅逐艦(HNLMS Tjerk Hiddes)是一艘英國建造的二戰荷蘭軍艦。她於1940年5月22日作為一艘英國 N 級驅逐艦開始建造龍骨,並於1941年6月25日以英國皇家海軍加查馬達號的名稱下水,但在1942年5月27日,她被轉移至荷蘭皇家海軍。
維特·德·維茨號驅逐艦(HNLMS Witte de With)是一艘海軍上將級驅逐艦,以17世紀同名荷蘭海軍上將的名字命名,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該船於1927年5月28日在鹿特丹菲耶諾德造船廠安放龍骨,並於1928年9月11日下水。
範內斯號驅逐艦(HNLMS Van Nes)是荷蘭皇家海軍的海軍上將級驅逐艦,以17世紀荷蘭海軍上將Jan Jansse van Nes 的名字命名,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
怨仇號航空母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兩艘航空母艦中的同級艦。1944年完工後,她最初被分配到本土艦隊,並在當年剩餘時間攻擊挪威的目標。隨後,她被分配到英國太平洋艦隊(BPF),並於1945年襲擊了特魯克的日本海軍基地和日本本土島嶼上的目標。
範加倫號驅逐艦(HNLMS Van Galen)是荷蘭皇家海軍的海軍上將級驅逐艦,以17世紀荷蘭準將約翰·範·加倫(Johan van Galen)的名字命名。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EHLarive的自傳《來自科爾迪茨的人》 (p. Hale,1975) 的開頭詳細描述了這艘軍艦的消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西維吉尼亞號戰艦(USS West Virginia BB-4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科羅拉多級戰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西維吉尼亞州為名的軍艦,亦是美國在1934年文森 - 特里梅法案(Vinson-Trammell Act)通過前最後一艘建成的戰艦。
Thumbnail
聖地牙哥號輕巡洋艦(英文:CL53 San Diego),是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的3號艦,聖地牙哥號及其姊妹艦聖胡安號都由伯利恆昆西昆船廠負責建造,由於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美國海軍自1936年10月開工建造聖路易斯號後,直到1940年4月沒有開建一艘巡洋艦,這個時期長達40個月。
Thumbnail
一艘配備強大火砲和魚雷武器的高速戰艦。該艦以 1910 年代製定的項目為基礎,繼承了許多古老的特徵,包括在砲台中安裝反水雷砲,這艘戰艦的特點是其數量不多但精確的主砲,她擁有四座410毫米主炮及射程優良的魚雷發射器。
Thumbnail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英文:USS Indianapolis cruiser ,舷號:CA-35)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艘重型巡洋艦,也是二戰期間被日本潛艇擊沉的最後一艘大型軍艦。
Thumbnail
海圻號巡洋艦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的艦隊重建計畫中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購置的防護巡洋艦(又稱穹甲快船),1896年下水,1898年服役,1937年9月25日為阻止日軍溯長江西進自沉長江江陰航道阻塞線上,1960年打撈出水後拆毀。
Thumbnail
波特蘭級是繼《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由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三型重巡洋艦。第一批「條約巡洋艦」是於1926年下訂的兩艘彭薩科拉級,其強調武器和速度,而犧牲了防護。緊隨其後的是下訂於1927年的六艘北安普頓級,其裝甲較前型更厚實,並首先使用了三座三聯裝炮塔的配置,這成為了之後美國海軍重巡洋艦的標準配置。
Thumbnail
休士頓號重巡洋艦(英語:USS Huston,舷號CL/CA-30),是美國海軍的重巡洋艦,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的5號艦。休士頓號是美國海軍第二艘以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市命名的軍艦。從1931年2月24日起,擔任美國亞洲艦隊的旗艦。
Thumbnail
1928年4月12日在馬薩諸塞州昆西市伯利恆集團開工,1929年9月5日下水,1930年5月17日完工,編號CL26,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6。1942年11月29日,在塔薩法隆加海戰中被日本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於南緯9度12分,東經159度50分隊水域。
Thumbnail
馬漢級驅逐艦(英文:Mahan class Destroyers ),是美國建造的一系列重魚雷武裝的驅逐艦。「馬漢」級除裝有強壯的魚雷武備外,與當時英國的A—I級相似,在該級參加二戰的艦隻有較大改進,並拆除後桅。
Thumbnail
鞍山(舷號:101)原名"Рекордный",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引進的蘇聯制07型驅逐艦,隸屬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1936年9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代號一九八廠)開始建造大部件,原名「匆忙」號(Поспешный)。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西維吉尼亞號戰艦(USS West Virginia BB-4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科羅拉多級戰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西維吉尼亞州為名的軍艦,亦是美國在1934年文森 - 特里梅法案(Vinson-Trammell Act)通過前最後一艘建成的戰艦。
Thumbnail
聖地牙哥號輕巡洋艦(英文:CL53 San Diego),是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的3號艦,聖地牙哥號及其姊妹艦聖胡安號都由伯利恆昆西昆船廠負責建造,由於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美國海軍自1936年10月開工建造聖路易斯號後,直到1940年4月沒有開建一艘巡洋艦,這個時期長達40個月。
Thumbnail
一艘配備強大火砲和魚雷武器的高速戰艦。該艦以 1910 年代製定的項目為基礎,繼承了許多古老的特徵,包括在砲台中安裝反水雷砲,這艘戰艦的特點是其數量不多但精確的主砲,她擁有四座410毫米主炮及射程優良的魚雷發射器。
Thumbnail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英文:USS Indianapolis cruiser ,舷號:CA-35)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艘重型巡洋艦,也是二戰期間被日本潛艇擊沉的最後一艘大型軍艦。
Thumbnail
海圻號巡洋艦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的艦隊重建計畫中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購置的防護巡洋艦(又稱穹甲快船),1896年下水,1898年服役,1937年9月25日為阻止日軍溯長江西進自沉長江江陰航道阻塞線上,1960年打撈出水後拆毀。
Thumbnail
波特蘭級是繼《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由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三型重巡洋艦。第一批「條約巡洋艦」是於1926年下訂的兩艘彭薩科拉級,其強調武器和速度,而犧牲了防護。緊隨其後的是下訂於1927年的六艘北安普頓級,其裝甲較前型更厚實,並首先使用了三座三聯裝炮塔的配置,這成為了之後美國海軍重巡洋艦的標準配置。
Thumbnail
休士頓號重巡洋艦(英語:USS Huston,舷號CL/CA-30),是美國海軍的重巡洋艦,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的5號艦。休士頓號是美國海軍第二艘以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市命名的軍艦。從1931年2月24日起,擔任美國亞洲艦隊的旗艦。
Thumbnail
1928年4月12日在馬薩諸塞州昆西市伯利恆集團開工,1929年9月5日下水,1930年5月17日完工,編號CL26,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6。1942年11月29日,在塔薩法隆加海戰中被日本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於南緯9度12分,東經159度50分隊水域。
Thumbnail
馬漢級驅逐艦(英文:Mahan class Destroyers ),是美國建造的一系列重魚雷武裝的驅逐艦。「馬漢」級除裝有強壯的魚雷武備外,與當時英國的A—I級相似,在該級參加二戰的艦隻有較大改進,並拆除後桅。
Thumbnail
鞍山(舷號:101)原名"Рекордный",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引進的蘇聯制07型驅逐艦,隸屬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1936年9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代號一九八廠)開始建造大部件,原名「匆忙」號(Поспешны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