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歷史、戰爭、數學、密碼學甚至現代電腦的誕生有興趣,那麼《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但即使你對這些東西完全不感冒,這部電影還是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它不只是關於數學天才艾倫·圖靈破解納粹密碼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性、孤獨、壓迫與悲劇的故事。
電影的主角艾倫·圖靈(Benedict Cumberbatch 飾演)是個數學天才,個性古怪、不擅長社交,但卻擁有遠超常人的智慧。在二戰期間,納粹軍隊使用恩尼格瑪密碼機(Enigma Machine)來加密所有軍事通信,讓盟軍完全無法預測德軍的行動。當時,破解恩尼格瑪密碼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它的加密方式每天都會變化,有159,000,000,000,000,000,000 種可能組合,就算全世界的密碼學家一起算,可能幾百年都算不完。
然而,圖靈認為人腦無法勝任這個任務,但「機器」可以。他決定不去破解單一密碼,而是設計一台機器來自動破解所有密碼。這台機器,就是現代電腦的雛形之一。
當然,這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計畫一開始根本沒有人相信,軍方不理解、同事也不喜歡他,甚至他的計畫被政府視為「浪費時間」。但最終,他的機器成功運行,破解了德軍的加密通信,讓盟軍掌握了關鍵的戰爭情報,加速了二戰的結束。這是一場天才與時間的競賽,也是數學和科技拯救世界的故事。
雖然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密碼學,但其實它講得更多的是「人」。圖靈雖然天才,但也因為他的個性而處處碰壁。他無法理解人際關係,說話總是直接到讓人不爽,甚至在電影前半段,連觀眾可能都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討厭。
電影中的一個關鍵角色是瓊·克拉克(Keira Knightley 飾演),她是唯一進入這個破解小組的女性。當時的社會不認為女性能做數學研究,更別說參與這麼重要的軍事行動,但瓊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她不僅幫助了圖靈的研究,也成為了他人生中少數真正理解他的人。甚至,為了幫助圖靈隱藏他的同性戀身份(當時同性戀在英國是違法的),她還願意和他訂婚,這也是電影裡最感人的橋段之一。
但戰爭結束後,圖靈並沒有得到英雄式的待遇。相反的,他因為同性戀身份被英國政府起訴,並被迫接受「化學閹割」作為懲罰。這個曾經拯救世界的天才,最後卻被社會拋棄,兩年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的故事,成為了人類歷史上一個殘酷的諷刺。
雖然電影的核心是破解恩尼格瑪密碼,但這讓人聯想到另一種經典的加密方式——摩斯密碼(Morse Code)。摩斯密碼在二戰期間仍然被廣泛使用,軍方經常利用摩斯密碼來傳遞緊急信息,甚至有許多間諜訓練就是靠摩斯密碼來加密和解密。
今天,摩斯密碼已經不再是軍事機密的一部分,而是變成一種有趣的密碼學遊戲。網路上甚至有許多摩斯密碼翻譯器(Morse Code Translator),你可以輸入一段文字,它會自動轉換成摩斯密碼。例如,"HELLO" 會變成 ".... . .-.. .-.. ---"。在電影裡,這種「把資訊藏在簡單的符號裡」的概念,正是密碼學的精髓,也讓人更能理解圖靈當時所做的工作。
如果你對密碼學有興趣,不妨試試摩斯密碼轉換器,或是看看其他經典的密碼學系統,例如凱撒密碼(Caesar Cipher)、維吉尼亞密碼(Vigenère Cipher),這些都和圖靈的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模仿遊戲》是一部很「奧斯卡風格」的電影,意思就是,它的劇情流暢、畫面精緻、演員演技一流,而且主題帶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符合奧斯卡愛的那種「歷史悲劇+天才主題」。如果你喜歡這類型的電影,那這部一定適合你。
但如果你對歷史有研究,可能會覺得這部電影「太過戲劇化」。電影中的圖靈被塑造成一個極端孤僻、不近人情的天才,但真實的圖靈其實沒那麼誇張,他與同事的關係也沒那麼差。此外,電影有些情節被簡化甚至改編,以符合劇情需求(這在傳記電影中其實很常見)。
但無論如何,這部電影至少讓「艾倫·圖靈」這個名字重新被世界認識,讓人們知道,他不只是個數學家,更是一個改變世界卻被社會遺忘的英雄。
如果你喜歡這部電影,或許也可以看看:
最後,你看過這部電影嗎?你對圖靈的故事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