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職場力》一書中,作者強調「只要深耕技能,就能產生熱情」,這個觀點很有意義,但它是否適用於每個人?我認為,這條道路不必然適合所有人。有時候,即使我們在某個領域變得非常專業,仍然無法感受到滿足或快樂。這時,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探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職場中,技能是我們能夠貢獻的價值,而使命則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驅動力。當技能與使命能夠交集時,我們才能感受到工作真正有意義。但如果發現自己經過長時間練習一項技能,卻仍然無法導出熱情,那就是一個信號:
1.技能方向不對:你培養的技能或許不是你真正關心的事物。例如,你可能很善於財務分析,但內心卻向往創意工作。
2.價值觀與工作不符:即使你在某個領域表現優秀,但如果這份工作無法讓你實現內心的價值觀(例如影響他人、創造改變),那麼快樂感也很難產生。
3.缺乏自主與意義感:即使技能很稀罕,如果這份工作讓你覺得受限,或是無法對世界產生正向影響,你可能仍然會感到不滿足。
許多心理學研究指出,熱情並非單純來自技能的培養,而是受到個人價值觀、環境支持及內在動機的影響。例如,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與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類的動機主要來自於三個基本需求: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和關聯性(Relatedness)。
如果我們只是機械地培養技能,但在工作中感受不到自主性(決策自由)、勝任感(能力發揮)或關聯性(與他人的連結),那麼即使我們技術高超,也可能缺乏熱情。因此,與其盲目相信技能會帶來熱情,不如從這三個維度來檢視自己的職業選擇。
1.職業初期(探索階段):這個階段應該專注於發展核心技能,並嘗試不同的領域,以確認哪些工作內容真正讓自己感興趣。過度專注於「熱情」可能會讓人忽略累積經驗的重要性。
2. 職業中期(成長階段):此時,你可能已經建立了專業技能,但如果開始對現有工作感到倦怠,就需要重新評估是否要轉換跑道,或者在現有領域尋找更具意義的職位。
3.職業後期(精進與轉型階段):當技能與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這個時候可能更需要關注使命感與影響力。如果發現工作與個人價值觀不符,可以考慮轉向其他職業或志業,來實現更深層次的滿足感。
1.重新審視工作帶來的價值:你的工作是否真的與你的核心價值觀相符?
2.找尋「心流」時刻:哪些時候你會全然投入,不知不覺時間流逝?這可能是你的真正熱情所在。
3.運用測評工具探索職業方向:像是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測試)、StrengthsFinder(優勢識別測驗)或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都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特質與職業偏好。
4.允許自己調整方向:技能的積累是必要的,但如果發現自己仍然不快樂,適時做出調整,朝向更符合內心想法的方向前進。
5.尋求職涯諮詢師協助:尋求職涯諮詢師一對一的輔導協助,透過陪伴與帶領,找出自己真正與價值觀相符的工作。
我認為在職場中,雖然技能是重要的,但如果工作無法與內心價值相符,那麼再多的技能也只是模仿生存。重要的是,找到技能與心中熱情的交集點,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職場滿足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