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J很難交朋友嗎? 有解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聽過陳致瑋老師講過的MBTI課程,讓我豁然開朗,對MBTI的實戰應用有了更多層次的理解。


致瑋老師提到ISTJ人的幾個特質,有優點也有缺點。其中針對ISTJ 為什麼不容易與人產生良好互動?如何改善人際關係?有蠻深的著墨,我特別整理出來,相信也會對ISTJ人的人際交往的尷尬狀況有些幫助。


此文已經獲得致瑋老師同意刊出。


如果你是 ISTJ(內向 + 感知 + 思考 + 判斷),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人際關係中,尤其是與新朋友或較感性的人互動時,會遇到一些挑戰。ISTJ 是典型的務實派、負責任、理性、講求效率,但這些特質有時會讓他們顯得太過嚴肅、缺乏親和力,或難以與人建立深度連結


那麼,為什麼 ISTJ 會在人際互動上遇到困難?又該如何改善?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



1. ISTJ 的人際互動困境


(1)不擅長表達情感


ISTJ 天生比較理性,習慣用行動來表達關心,而不是用語言或情感交流。這可能導致:

✔ 別人覺得你「冷漠」、「不在乎」,即使你其實很關心他們。

✔ 在關係中,對方可能需要更多情感上的肯定,但你不習慣主動說「我在乎你」、「我很欣賞你」。


(2)社交偏向「務實」而非「情感連結」


ISTJ 喜歡有目的的社交,例如討論工作、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聊天」。這可能導致:

✔ 在朋友群體中,你的話題可能較嚴肅,缺少幽默感或輕鬆的互動

✔ 當別人單純想分享心情時,你可能會用「分析」、「建議」來回應,而不是單純地傾聽,導致對方覺得你「不理解他」。


(3)過於堅持原則,容易讓人覺得「難以親近」


ISTJ 是天生的規則遵循者與負責任的實踐者,這讓你在工作上很可靠,但在人際關係中可能出現這些情況:

你可能過於講求「對錯」,而不願意妥協,導致別人覺得你固執。

對不熟的人較冷淡,慢熱型,這讓別人不容易主動親近你。


簡單來說,ISTJ 雖然負責任、有原則,但人際互動上容易顯得冷漠、不夠親和,這會影響與他人的連結。



2. 如何改善人際關係?(ISTJ 的社交提升指南)


雖然 ISTJ 不是天生的「社交高手」,但你可以透過 刻意練習 來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更自在、更受歡迎!


(1)學會「情感表達」,讓人感受到你的關心


ISTJ 習慣「用行動表達愛」,但別人可能需要「語言上的關心」來感受到你的情誼。

簡單的讚美或肯定對方

  • 「今天這件事你處理得很好!」
  • 「謝謝你的幫助,這對我很重要!」


嘗試更多「情感性的對話」

  • 當朋友向你抱怨時,先說:「我懂你的感受」,而不是馬上給建議。
  • 嘗試用「感受」來表達自己,例如:「這讓我覺得很安心」,而不只是「這樣比較有效率」。


小練習:每天嘗試向身邊的人說出一句關心或肯定的話!



(2)降低「對錯」標準,學會適度彈性


ISTJ 對事務有強烈的對錯觀念,但在人際關係中,很多時候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情感上的需求」。


如何改變?

  • 在對話中,不要急著糾正對方,而是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即使你不完全同意。
  • 遇到與你價值觀不同的人時,先觀察、聆聽,而不是馬上下判斷
  • 記住:有時候「讓步」比「證明自己是對的」更重要!

小練習:當別人和你意見不同時,先問自己『我一定要糾正對方嗎?還是可以讓這次對話更輕鬆?』



(3)學會輕鬆社交,提高親和力


ISTJ 通常在正式場合表現良好,但在輕鬆的社交場合會顯得拘謹,不知道如何融入。


如何改變?

  • 主動學習「小話題」,讓自己更容易融入對話。
    • 例如:「最近有沒有推薦的電影?」、「你週末有什麼有趣的計畫嗎?」
    • 這類話題比較輕鬆,適合 ISTJ 嘗試。
  • 不要只聊「工作、學業」,偶爾嘗試分享「興趣」或「生活經歷」。
  • 學習幽默感,讓談話更有趣!(例如,觀察別人的說話方式,適時加入玩笑)


小練習:每天主動找 1 個人聊個輕鬆的話題(電影、音樂、旅行),讓自己習慣與人互動!




(4)建立深度關係,而不只是表面社交


ISTJ 不是擅長社交的「交際高手」,但卻可以成為「值得信賴的深交朋友」。


如何加強深度關係?

  • 花時間經營關係,而不只是「有事才聯絡」
    • 例如,主動關心朋友近況,而不只是等對方找你。
  • 讓朋友感受到你的支持,即使是小事。
    • 例如:「如果你需要幫忙,告訴我!」
  • 試著參與社交活動,即使只是小範圍的。
    • 例如,參加一個小型讀書會、興趣社團,而不是避免所有社交場合。


小練習:每週主動關心 1 個朋友,問問他最近的生活近況!



3. ISTJ 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發揮優勢?


雖然 ISTJ 在社交方面可能不像外向型 MBTI 那麼自然而然,但你的個性本身就有一些獨特的社交優勢,可以讓你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出色:

誠實可靠:你說話算話,這讓人感到安心。

深思熟慮:你不輕易敷衍,而是用心對待朋友和關係。

冷靜理性:當朋友遇到困難時,你能給出實際的建議與支持。

細心負責:你的細膩觀察力,讓你能提供貼心的幫助。


重點是:學會多一點情感表達 + 放鬆社交技巧,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很受歡迎!



ISTJ 的社交成長之路


ISTJ 並不是「不擅長人際關係」,而是因為習慣用理性方式處理人際互動,導致在某些場合顯得過於正式或冷漠。

但當你開始學會 適度表達情感、降低「對錯」標準、放輕鬆與人交流,你就能在人際關係中更加自在!

致瑋老師從他的輔導經驗中,也常幫助ISTJ的人改善人際互動的關係,雖然一開始不容易但是只要願意改變,會發現只要用對方式展現自己的優點,並且用對方式與人互動,ISTJ人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受歡迎!

avatar-img
0會員
18內容數
我們在這邊討論生活、生命、享受、關係的各種品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品報|品味好生活 的其他內容
Leil Lowndes 是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專家,著作如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How to Talk to Anyone) 和 《90秒內讓任何人喜歡你》(How to Make Anyone Like You in 90 Seconds or Less),專門研究如何讓內向、害羞的人提升社交力
害羞的人真的很難融入社會嗎? 在人際關係中,「外向者」似乎總是更容易交朋友,更擅長在社交場合中展現自己,而「害羞的人」或「內向者」則常常感到社交壓力,甚至被認為「不合群」。但事實上,害羞並不等於不善交際,也不代表無法融入社會。害羞者只是需要不同的社交方式,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在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 中,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偏好,而這些偏好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交流方式、情感需求,以及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方式。 你觀察到 EF(外向+情感,Extraverted + Feeling) 的人更重視親密交流
慾望與性愛:為何不同個性的人,對關係的渴望程度不同? 在親密關係中,慾望與性愛 的需求因人而異,有些人對伴侶有極強的渴望,認為性愛是維繫關係的重要核心;而有些人則認為情感連結比身體接觸更重要,甚至可以長時間沒有性行為,卻依然感受到愛的存在。這種差異來自多種因素,包括 個性特質、依戀風格、心理需求等
為何我們明知道距離對感情比較好,卻又渴望整天黏在一起? 在親密關係心理學中,距離與親密一直是個矛盾的議題。理性上,我們知道適當的距離能讓關係保鮮,維持吸引力;但感性上,很多人卻仍然渴望與伴侶整天相處,甚至會因分開而感到焦慮。這種心理衝突涉及了依戀理論、神經科學、關係動力學等多種心理學範疇。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是德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Fritz Riemann)於1961年出版的經典著作。此書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銷售超過百萬冊,對心理學領域影響深遠。在此跟各位探討,四種恐懼與人格類型對情感關係的表達方式。
Leil Lowndes 是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專家,著作如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How to Talk to Anyone) 和 《90秒內讓任何人喜歡你》(How to Make Anyone Like You in 90 Seconds or Less),專門研究如何讓內向、害羞的人提升社交力
害羞的人真的很難融入社會嗎? 在人際關係中,「外向者」似乎總是更容易交朋友,更擅長在社交場合中展現自己,而「害羞的人」或「內向者」則常常感到社交壓力,甚至被認為「不合群」。但事實上,害羞並不等於不善交際,也不代表無法融入社會。害羞者只是需要不同的社交方式,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在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 中,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偏好,而這些偏好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交流方式、情感需求,以及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方式。 你觀察到 EF(外向+情感,Extraverted + Feeling) 的人更重視親密交流
慾望與性愛:為何不同個性的人,對關係的渴望程度不同? 在親密關係中,慾望與性愛 的需求因人而異,有些人對伴侶有極強的渴望,認為性愛是維繫關係的重要核心;而有些人則認為情感連結比身體接觸更重要,甚至可以長時間沒有性行為,卻依然感受到愛的存在。這種差異來自多種因素,包括 個性特質、依戀風格、心理需求等
為何我們明知道距離對感情比較好,卻又渴望整天黏在一起? 在親密關係心理學中,距離與親密一直是個矛盾的議題。理性上,我們知道適當的距離能讓關係保鮮,維持吸引力;但感性上,很多人卻仍然渴望與伴侶整天相處,甚至會因分開而感到焦慮。這種心理衝突涉及了依戀理論、神經科學、關係動力學等多種心理學範疇。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是德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Fritz Riemann)於1961年出版的經典著作。此書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銷售超過百萬冊,對心理學領域影響深遠。在此跟各位探討,四種恐懼與人格類型對情感關係的表達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十年前測MBTI當時是INTJ,感覺蠻好,有自己的獨特性在,果斷及有自己規矩,對其一致喜好厭惡滿分明,也不強求自己做不喜歡的事,看事情都從理性思考,比較制式。 如今天測一下,變成ISTP滿訝異的,是怎麼轉變的,其實我對結果滿好奇,可以接受自己的轉變,但過程渾然不知覺,就這點滿意外。 如果可以認識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我對「MBTI」的態度,為什麼從本來的反感,到後來的接受與使用,它如何幫助我在新創團隊中的合作更順暢。
Thumbnail
有天寫了篇MBTI相關的文,不久商周CEO學院的單小懿副院長LINE我,問我說這16型分類有沒對應人聲運用方式。像是INFJ的人,聲音高一點、小一點,節奏快一點或慢一點之類的。 一開始我是有些排斥”聽聲辨人”的概念,因為有時會陷入人醜性騷擾、人帥____(自己填)的歧視心態裡,覺得這不太好,但小懿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與ISTP交往的秘訣:尊重他們的界限 啊,永遠讓人費解的ISTP,以他們敏銳的智慧、務實的作風,以及對個人空間的不滅愛好而聞名。在這裡,我們將分解約會我們這些「工匠型人格」的複雜機制,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更好地導航關係。 尊重他們的隱私、空間和獨立性 在ISTP的世界裡,個人空間是至高無
Thumbnail
有趣的是,每種MBTI類型在愛情中都有自己的獨特特點,在理解自己和他人的MBTI類型後,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在愛情中的需求,更有針對性地處理感情中的問題。
Thumbnail
MBTI提供了一種「人格語言」和「人際框架」,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他人。文章探討了MBTI在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方面的影響,並提到了MBTI的科學性仍具爭議,以及對心理學知識的推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文:心理師的歡樂之旅/王雅涵心理師 最近韓國人很瘋迷MBTI,漸漸的也越來越多人見面會問你MBTI是什麼?比起星座、生肖、人類圖等等,我更喜歡MBTI,畢竟他更有心理學的根據,從不同題目當中去探索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但其實真正的MBTI是需要做非常多題目的,網路上免費的少少題的,也不太有辦法很準確
Thumbnail
MBTI是個自我覺察工具,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改善。本文介紹了一位作者在學業時期遇到的困境,以及通過MBTI自我調整的過程。
MBTI四個向度 E vs. I:從哪裡獲得能量? S vs. N:如何接收資訊? T vs. F:如何做決定? J vs. P:做決定後,如何執行? IS_J——珍惜「老字號」的經驗 致ISTJ:「你如果不說,有些人真的不懂」 致ISFJ:「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ES_
十年前測MBTI當時是INTJ,感覺蠻好,有自己的獨特性在,果斷及有自己規矩,對其一致喜好厭惡滿分明,也不強求自己做不喜歡的事,看事情都從理性思考,比較制式。 如今天測一下,變成ISTP滿訝異的,是怎麼轉變的,其實我對結果滿好奇,可以接受自己的轉變,但過程渾然不知覺,就這點滿意外。 如果可以認識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我對「MBTI」的態度,為什麼從本來的反感,到後來的接受與使用,它如何幫助我在新創團隊中的合作更順暢。
Thumbnail
有天寫了篇MBTI相關的文,不久商周CEO學院的單小懿副院長LINE我,問我說這16型分類有沒對應人聲運用方式。像是INFJ的人,聲音高一點、小一點,節奏快一點或慢一點之類的。 一開始我是有些排斥”聽聲辨人”的概念,因為有時會陷入人醜性騷擾、人帥____(自己填)的歧視心態裡,覺得這不太好,但小懿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與ISTP交往的秘訣:尊重他們的界限 啊,永遠讓人費解的ISTP,以他們敏銳的智慧、務實的作風,以及對個人空間的不滅愛好而聞名。在這裡,我們將分解約會我們這些「工匠型人格」的複雜機制,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更好地導航關係。 尊重他們的隱私、空間和獨立性 在ISTP的世界裡,個人空間是至高無
Thumbnail
有趣的是,每種MBTI類型在愛情中都有自己的獨特特點,在理解自己和他人的MBTI類型後,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在愛情中的需求,更有針對性地處理感情中的問題。
Thumbnail
MBTI提供了一種「人格語言」和「人際框架」,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他人。文章探討了MBTI在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方面的影響,並提到了MBTI的科學性仍具爭議,以及對心理學知識的推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文:心理師的歡樂之旅/王雅涵心理師 最近韓國人很瘋迷MBTI,漸漸的也越來越多人見面會問你MBTI是什麼?比起星座、生肖、人類圖等等,我更喜歡MBTI,畢竟他更有心理學的根據,從不同題目當中去探索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但其實真正的MBTI是需要做非常多題目的,網路上免費的少少題的,也不太有辦法很準確
Thumbnail
MBTI是個自我覺察工具,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改善。本文介紹了一位作者在學業時期遇到的困境,以及通過MBTI自我調整的過程。
MBTI四個向度 E vs. I:從哪裡獲得能量? S vs. N:如何接收資訊? T vs. F:如何做決定? J vs. P:做決定後,如何執行? IS_J——珍惜「老字號」的經驗 致ISTJ:「你如果不說,有些人真的不懂」 致ISFJ:「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ES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