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迴避型人格》12-最後,我才明白,真正的親密,不是「逃不掉」,而是「可以放心待在原地」
付費限定

《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迴避型人格》12-最後,我才明白,真正的親密,不是「逃不掉」,而是「可以放心待在原地」

林思齊-avatar-img
發佈於恆星🪐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

嗨S.Light歡迎回來,這些文字,寫給你,也寫給曾經的自己

我在 Threads 上,這類文章累計超200萬次瀏覽、3萬個愛心,但數字之外,我更在意的是,這些文字是否真正觸動了你。我曾經也是逃避型人格


童年時乃至於現在家人的 PUA(煤氣燈效應)、體罰、壓抑,讓我習慣了壓抑情緒、不敢表達,總覺得只要不開口,就不會被傷害。但現實是,這種「保護」反而讓人與世界越來越遠,甚至讓親密關係變得疏離。


如果你和我一樣,曾經選擇逃避,或是正試圖理解一個逃避型人格的伴侶,這篇文章,或許能讓你更看清自己,或更理解對方。這不只是分享,而是一場療癒

------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你到底要什麼?」,這是一個問題,別人問過我無數次,我也問過自己無數次。


我渴望愛,卻害怕靠近;我想有人陪,卻害怕習慣;我害怕被需要,卻又害怕沒有人需要我。我以為,愛是枷鎖,是一種被迫的綑綁,所以,我逃,我躲,我假裝不需要。


但最後,我才發現——愛,不是捆住我不讓我走,而是讓我安心留下來。


1. 我以為「退後」才能保護自己,卻忘了孤獨也是一種傷害

曾幾何時,我相信「不投入,就不會受傷。」所以,在每段關係裡,我總是保持距離——

✔ 我習慣理性,習慣讓感情停留在「剛剛好」的程度。

✔ 我習慣獨立,習慣不讓自己太過依賴任何人。

✔ 我習慣冷靜,習慣壓抑內心的波動,假裝什麼都無所謂。


我一直以為,這樣的我,是「安全」的。但我錯了。


因為當我把每個人都擋在安全距離外,我同時也把自己困在一個無法靠近任何人的牢籠裡。我說自己不需要安慰,但夜深時,卻羨慕那些能安心依賴他人的人。

我說自己不怕孤單,但當節日來臨,當身邊的人一一有了歸屬,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不想擁有,而是不敢擁有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869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極光🪢、恆星🪐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思›語室
375會員
551內容數
脆上累積超過 「1億」次閱讀、300萬次互動,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思›語室 的其他內容
給那些從不討愛,卻一直渴望被愛的人。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太脆弱。你只是努力學會不再逃,卻還在學習怎麼穩穩接住自己。願這一篇,讓你知道:愛,不必靠壓抑,也不必靠索求,你本來就值得被好好愛著——完整的你,全然的你。
「你越靠近,我越後退。」如果你愛過一個害怕親密、總是保持距離的人,這篇文章會讓你理解——迴避型人格不是不愛,而是害怕「被需要」。他們習慣獨立,卻在失去時感到害怕;想要靠近,卻又害怕愛變成負擔。這種愛,是一場拉扯。 但如果願意理解、願意改變,愛仍然可以走向更健康的方向。
給那些從不討愛,卻一直渴望被愛的人。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太脆弱。你只是努力學會不再逃,卻還在學習怎麼穩穩接住自己。願這一篇,讓你知道:愛,不必靠壓抑,也不必靠索求,你本來就值得被好好愛著——完整的你,全然的你。
「你越靠近,我越後退。」如果你愛過一個害怕親密、總是保持距離的人,這篇文章會讓你理解——迴避型人格不是不愛,而是害怕「被需要」。他們習慣獨立,卻在失去時感到害怕;想要靠近,卻又害怕愛變成負擔。這種愛,是一場拉扯。 但如果願意理解、願意改變,愛仍然可以走向更健康的方向。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