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迴避型人格》11:我討厭被需要,卻又希望有人在

林思齊-avatar-img
發佈於恆星🪐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極光計畫 | 給還在愛裡游移的靈魂

嗨S.Light,歡迎回來!這篇文章,獻給那些曾經愛過一個「越親近,越後退」的人。也獻給那些,「明明想被愛,卻又害怕親密」的自己。如果你曾經愛過一個像我這樣的人,你一定有過這種感受——你用力靠近,我卻拼命後退。你想照顧我,我卻說:「我可以自己來。」你說你愛我,我卻無法回應你的熱情。


你不懂,為什麼你越愛,我越冷淡?你不明白,為什麼你願意為我做一切,我卻還是「不夠愛」你?這種愛,讓你覺得自己像個傻瓜,但你不知道的是,我其實比你更痛苦。


有些話,或許正好說進你的心裡。有些故事,或許讓你看見自己的一部分。如果這裡的文字對你有共鳴,別忘了按下 追蹤,這樣,下一次當我更新時,你不會錯過。

------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你是不是根本不愛我?」

「我覺得自己在你身邊,好像可有可無……」,如果你和迴避型人格談過戀愛,你一定說過這句話。因為當你努力靠近,試著成為他的依靠,他卻總是表現得不需要你。


你對他付出很多,他卻總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你想照顧他,他卻覺得這是一種壓力。你想在他難過時陪著他,但他總說:「我沒事,你不用擔心。」


但奇怪的是,當你開始冷淡,他卻又變得不安了。這是因為——「我討厭被需要,但又害怕沒有人在。」

這種矛盾,讓我自己都很困惑,更讓愛我的人無所適從。

1. 迴避型人格的真相:為什麼我害怕「被需要」?

「被需要」,對很多人來說,或許是一種幸福,但對迴避型人格來說,它卻是一種壓力。如果你太依賴我,那代表我不能離開。如果你總是期待我為你做些什麼,那代表我必須一直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這段關係變成了一種責任,我會覺得自己被困住了。


這種心態,通常來自童年的經歷——我曾經對外公外婆產生過多依賴,但最後,對方還是離開了(欠債跑路,《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迴避型人格》10-從小缺乏安全感,讓我學會了「不要太依賴別人」有詳細述明)。於是,我學會了:「不要對任何人太依賴,這樣才不會受傷。」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5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恆星🪐、極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313會員
451內容數
脆上累積超過 「1億」次閱讀、250萬次互動,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曾經的我,害怕依賴,害怕親密,總是習慣獨自消化情緒,以為「不需要任何人」才是最安全的。但當我遇見願意接住我不安的人,我才明白,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於獨立,而是來自於「即使軟弱了,也有人願意陪伴」。這篇文章,分享我從迴避型人格到學會信任的過程,也給正在愛一個「習慣逃避」的人,一點理解與方向。
親密,對許多人來說是幸福的象徵,卻對我而言是一種壓力。我並非不渴望愛,而是害怕過度靠近,最終無法承受失去的痛苦。這種矛盾讓我在關係中進退兩難——既想愛,卻又害怕親密。如果你曾愛過一個總在拉扯中掙扎的人,或許這篇文章能讓你更理解,愛,並不只是靠近,而是學會安心地存在。
愛上一個忽冷忽熱的人,會讓你在不確定性中反覆拉扯。他愛你,卻又害怕靠近;你努力靠近,卻又換來他的退縮。這篇文章將解析迴避型人格的愛情模式,並提供三個關鍵問題,幫助你判斷這段關係是否值得繼續。愛應該是讓人安心,而不是不斷試探。如果這段感情讓你遺失自己,或許,是時候重新思考你的選擇。
對某些人來說,愛是甜蜜的;但對我來說,愛是一種本能抗拒的拉扯。當你靠近,我感到壓力;當你想離開,我又害怕失去。我不是不愛,而是害怕愛帶來的期待與承諾,害怕自己給不起,害怕失去自由。如果你曾經愛過一個像我這樣的人,這篇文章或許能讓你理解,這不是不愛,而是我還沒學會如何安心地愛。
我不是不渴望愛,而是害怕愛會讓我失去自己。單身,對我來說,比戀愛更安全,因為這樣我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而不必承擔愛帶來的責任與不安。如果你愛上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請別急著改變我,讓我知道,愛不是束縛,而是自由與陪伴。
我發現,許多人在感情裡經歷過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剛開始是他主動,後來卻變得冷淡?」這種改變,往往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越親密,越害怕」——害怕無法承擔對方的期待,害怕失去選擇的自由,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維持這段關係。這篇文章,寫給那些「愛上一個迴避型人格的人」,也寫給所有「在愛裡總是不自覺後退的人」。
曾經的我,害怕依賴,害怕親密,總是習慣獨自消化情緒,以為「不需要任何人」才是最安全的。但當我遇見願意接住我不安的人,我才明白,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於獨立,而是來自於「即使軟弱了,也有人願意陪伴」。這篇文章,分享我從迴避型人格到學會信任的過程,也給正在愛一個「習慣逃避」的人,一點理解與方向。
親密,對許多人來說是幸福的象徵,卻對我而言是一種壓力。我並非不渴望愛,而是害怕過度靠近,最終無法承受失去的痛苦。這種矛盾讓我在關係中進退兩難——既想愛,卻又害怕親密。如果你曾愛過一個總在拉扯中掙扎的人,或許這篇文章能讓你更理解,愛,並不只是靠近,而是學會安心地存在。
愛上一個忽冷忽熱的人,會讓你在不確定性中反覆拉扯。他愛你,卻又害怕靠近;你努力靠近,卻又換來他的退縮。這篇文章將解析迴避型人格的愛情模式,並提供三個關鍵問題,幫助你判斷這段關係是否值得繼續。愛應該是讓人安心,而不是不斷試探。如果這段感情讓你遺失自己,或許,是時候重新思考你的選擇。
對某些人來說,愛是甜蜜的;但對我來說,愛是一種本能抗拒的拉扯。當你靠近,我感到壓力;當你想離開,我又害怕失去。我不是不愛,而是害怕愛帶來的期待與承諾,害怕自己給不起,害怕失去自由。如果你曾經愛過一個像我這樣的人,這篇文章或許能讓你理解,這不是不愛,而是我還沒學會如何安心地愛。
我不是不渴望愛,而是害怕愛會讓我失去自己。單身,對我來說,比戀愛更安全,因為這樣我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而不必承擔愛帶來的責任與不安。如果你愛上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請別急著改變我,讓我知道,愛不是束縛,而是自由與陪伴。
我發現,許多人在感情裡經歷過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剛開始是他主動,後來卻變得冷淡?」這種改變,往往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越親密,越害怕」——害怕無法承擔對方的期待,害怕失去選擇的自由,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維持這段關係。這篇文章,寫給那些「愛上一個迴避型人格的人」,也寫給所有「在愛裡總是不自覺後退的人」。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繼打戲要怎麼寫?(一),第二三篇注重在打戲最常出現的問題點,這些問題對打戲的危害巨大,所以接下來的兩篇不是「要怎麼寫」,而是「不要怎麼寫」。 打戲寫得好,通常成功的因素是難以模仿的,因為那是大師高手們花了無數檯面下的工夫打磨後的成果。但是,有些因素會讓打戲變得很爛
今天收到方格子的通知信:錄取了 2025/2 的方格子本月新星!首先一定要大聲感謝方格子的厚愛,也留言給每一位有幸一起獲得本月小幸運的作者,希望大家都能繼續創作。不過回顧自己的文章,發現原來我已經寫文一個月了!不藏私直接公佈後台,你猜猜大家都喜歡什麼類型的文章?
不知道各位創作者們是否也會有擔心內容重複一樣的困擾呢? 目前為圖文雙棲,圖片的創作其實很常早就在其他平台發過了,不論是社團、噗浪、IG、X等等,以至於有時後要搬回方格子更新的時候會有種:「我要一樣的話再說一次嗎?大家會不會覺得厭煩?」的疑慮。
近幾年投資環境中,大多數投資人都選擇投資ETF,最便ETF已經是具有分散風險的特性了,卻還是有人發現賺不到錢,甚至面臨虧損。 主要是大部分的人犯了這3點關鍵錯誤: 第1點:追高殺低,錯誤進出場 • 很多人看到ETF上漲才進場,下跌就急著賣出。 • ETF是長期投資,頻繁進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繼打戲要怎麼寫?(一),第二三篇注重在打戲最常出現的問題點,這些問題對打戲的危害巨大,所以接下來的兩篇不是「要怎麼寫」,而是「不要怎麼寫」。 打戲寫得好,通常成功的因素是難以模仿的,因為那是大師高手們花了無數檯面下的工夫打磨後的成果。但是,有些因素會讓打戲變得很爛
今天收到方格子的通知信:錄取了 2025/2 的方格子本月新星!首先一定要大聲感謝方格子的厚愛,也留言給每一位有幸一起獲得本月小幸運的作者,希望大家都能繼續創作。不過回顧自己的文章,發現原來我已經寫文一個月了!不藏私直接公佈後台,你猜猜大家都喜歡什麼類型的文章?
不知道各位創作者們是否也會有擔心內容重複一樣的困擾呢? 目前為圖文雙棲,圖片的創作其實很常早就在其他平台發過了,不論是社團、噗浪、IG、X等等,以至於有時後要搬回方格子更新的時候會有種:「我要一樣的話再說一次嗎?大家會不會覺得厭煩?」的疑慮。
近幾年投資環境中,大多數投資人都選擇投資ETF,最便ETF已經是具有分散風險的特性了,卻還是有人發現賺不到錢,甚至面臨虧損。 主要是大部分的人犯了這3點關鍵錯誤: 第1點:追高殺低,錯誤進出場 • 很多人看到ETF上漲才進場,下跌就急著賣出。 • ETF是長期投資,頻繁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關係囤積」現象,說明其成因、特徵和解決方法。關係囤積者看似社交活躍,卻缺乏深度關係,並藉由不斷拓展人際關係來掩蓋內心的不安。文章提供改善方法,包括:慢下來檢視社交習慣、感受當下關係而非一味拓展、探索內在安全感、設立健康的社交界限等,最終目標是追求關係品質而非數量,建立更健康的社交模式。
Thumbnail
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對於分享欲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Thumbnail
 「I」是什麼? 英文是「Introversion」,內向性格的意思,是區分自己如何補充或者調解自己能量的方法。內向人需要時間獨處思考充電;而外向人的狀況是透過跟人群相處補充能量。但這並不代表內向人不喜歡交朋友!! 這個很重要,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你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呢? 內向者都不善表達、冷漠難以親近? 我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關係囤積」現象,說明其成因、特徵和解決方法。關係囤積者看似社交活躍,卻缺乏深度關係,並藉由不斷拓展人際關係來掩蓋內心的不安。文章提供改善方法,包括:慢下來檢視社交習慣、感受當下關係而非一味拓展、探索內在安全感、設立健康的社交界限等,最終目標是追求關係品質而非數量,建立更健康的社交模式。
Thumbnail
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對於分享欲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Thumbnail
 「I」是什麼? 英文是「Introversion」,內向性格的意思,是區分自己如何補充或者調解自己能量的方法。內向人需要時間獨處思考充電;而外向人的狀況是透過跟人群相處補充能量。但這並不代表內向人不喜歡交朋友!! 這個很重要,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你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呢? 內向者都不善表達、冷漠難以親近? 我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