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資訊的流動速度與密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新聞媒體、社交平台到個人化推薦演算法,每個人每日接收的資訊量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然而,人的注意力卻並非無限,它是一種稀缺資源,而這正是「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的核心概念。當資訊爆炸而注意力有限時,媒體與政治、財團如何競爭並控制這種資源,就成為一場隱形但極具影響力的戰爭。
台灣作為一個高度民主化的社會,擁有多元的媒體生態,但也因此更容易受到注意力經濟的操控。當我們將注意力經濟的運作模式與台灣的政黨、財團陰謀論合併思考,會發現背後有一個驚人的真相——台灣人的資訊焦點與集體情緒,其實是被特定勢力刻意塑造的。這篇文章將透過經濟學、心理學、媒體操控策略等角度,剖析台灣如何被「資訊霸權」操控,以及這樣的操控對國家與個人決策造成的影響。
一、注意力經濟的本質——誰控制注意力,誰就控制世界
1. 赫伯特·西蒙的注意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暨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在1971年提出「注意力經濟」的概念,指出:「在一個資訊過剩的世界,注意力成為最稀缺的資源。」
他認為,當資訊量增加時,個體的專注力會變得更加分散。因此,真正的權力不在於擁有多少資訊,而在於如何引導群眾的注意力。這與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概念相似,只不過在這裡,注意力變成了主要資源,資訊則是消費品。
現實應用:
- 社交媒體(Facebook、Instagram、YouTube)會利用演算法來推送特定內容,吸引用戶花費更多時間。
- 新聞媒體會根據點閱率與收視率,調整標題與報導方式,使某些議題成為「顯學」,而另一些議題則被掩蓋。
- 政治宣傳則利用注意力的特性,讓選民對特定議題產生強烈情緒反應,以影響投票行為。
台灣媒體生態正是這一理論的最佳實例。
二、台灣的媒體生態如何被政黨與財團操控
1. 台灣新聞的「高政治性」與「低知識性」
根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23年的報告,台灣的新聞自由度雖然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卻存在嚴重的媒體政治極化問題。台灣的主要新聞媒體,如TVBS、中天、三立、民視等,普遍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形成藍媒與綠媒的對立。
這樣的媒體生態如何與注意力經濟結合?
- 吸引情緒化注意力:媒體不再單純報導事實,而是以「帶風向」的方式讓觀眾產生憤怒、恐懼或興奮,進而持續關注新聞,提升收視率或點閱率。
- 議題操控:當某些政黨需要引導民意時,媒體會集中報導某個「重大議題」,例如選前炒作「抗中保台」、選後則轉向「民生經濟困境」,這些操作完全符合注意力經濟的理論。
- 短期焦點轉移:當有不利新聞出現時,例如貪污醜聞、政策失敗,媒體會丟出娛樂新聞、名人緋聞或社會案件來稀釋焦點。例如,當房價過熱議題被炒作時,媒體會推送「年輕人不努力」的報導,轉移對政府與財團的批評。
這一模式已經成為台灣媒體運作的常態。
三、財團如何利用媒體影響股市與政策
1. 「股市新聞」的真相——誰是真正的受害者?
台灣的股市新聞極具「情緒操控」特性,幾乎所有財經新聞都帶有「散戶收割」的意味。
操控方式:
- 股市利多新聞 → 吸引散戶進場
- 當特定財團(如金控集團或政府基金)希望在高點賣股時,財經新聞會開始發布「台股將創新高」「這是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吸引散戶進場,幫助大戶出貨。
- 股市崩盤前的恐慌新聞 → 壓低股價後大戶撿便宜
- 例如,當特定企業的股票即將大跌時,新聞可能會釋放「全球經濟蕭條」「升息風險」等負面訊息,導致散戶恐慌賣出,結果大戶趁低點進場,等待下一波收割。
- 股市回升時的「新一輪注意力誘導」
- 等大戶吃貨完畢,新聞開始轉向「大行情即將來臨」,引導散戶再次進場,形成「高買低賣」的韭菜循環。
這種「利用媒體進行市場收割」的模式,並非台灣獨有,而是全球金融市場的常見手法。例如,美國的CNBC與華爾街機構之間的關係,也早已被許多投資人詬病。
四、媒體如何塑造台灣人的關注焦點
我們的關注焦點,其實是被媒體決定的:
熱門話題可能的操控目的
政黨鬥爭 -> 轉移人民對經濟、房價、薪資問題的注意力
名人緋聞 -> 淡化重大政策失敗或社會不滿情緒
社會案件 -> 掩蓋金融、產業或外交政策的重大變動
房價上漲新聞 -> 促使更多人買房,使建商與銀行受益
台股創新高 -> 讓散戶進場接盤,莊家趁機出貨
這種「注意力誘導」的方式,已經成為台灣媒體運作的基礎。而當人民的注意力被分散,就更難以進行深入思考、長遠規劃或系統性改革。
結論:台灣人的注意力,已經變成可交易的商品
- 你的注意力,就是政黨的「選票工具」。
- 你的注意力,就是財團的「收割資源」。
- 你的注意力,就是媒體的「變現商品」。
最終的問題是:如果我們的關注焦點不是由自己決定,那麼我們的決策、信念與行動,真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