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現形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帶槍投靠,馬上就成為論壇裡面的重要人物了。

之所以說我重要是因為我和總編有一個默契,只要是我投稿,一來必登,二來不能挑字改文章,不然我就不投,那時我寫了一篇文章講到女人的「美麗」,不小心標題寫錯成了「美力」,他也照登,意思是尊重我的創作自由,然後這個「美力」的錯誤就流傳了一段時間。

為了增加文章趣味性,我把「豪宅」寫成「好窄」,形成一種對比來探討房價高漲的問題,那時正逢兩岸關係和緩,不過對我這個學中國歷史的人來說,中共千變萬變、七十二變,始終變不了的就是吞併台灣的狼子野心,在談到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政經關係時,我依然還是不客氣地一針見血。

後來網路報社的總編聯絡我,意思要不要到另一個報社繼續打拼,他私底下沒說的是,報社因為紅色資金的介入,已經變得紅通通了,不止是總編,連我這種不三不四、不左不右、不藍不綠時事評論員也不免被掃地出門。

我們接著到了另一個新興的網路報社,那時正逢洪仲丘事件和反服貿,我們一票評論員透過文章參與了這股風潮,我則是把我當兵時的真實經歷寫出來回應洪仲丘事件,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這兩件改變台灣社會的軍事改革和抗中保台。

不過後來我的想法來到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寫著寫著就消失在論壇之外了,我也不強求,即使再去投稿也會上,但是我就是提不起那個勁,於是就一直在自己的部落格或文學網站寫一些家國建言,把政治社會評論當成是我文學創作的一部份。

媒體背後其實一直都有一些政治力在把持,為了飯碗,很多的媒體人或政治評論員常常有立場、無是非地在那邊言不由衷,如果這是我們台灣自家媒體,反正都一家人,還可以接受,可是如果是對岸中共國透過利誘要來下政治正確的統戰指導棋的話,基於它們有吞併台灣的野心,又是我們及國際公認的敵國、麻煩製造者,是需要將這些紅媒或它們影響下的台灣媒體給下架,媒體自由固然是民主自由的一部份,不過中共國利用這樣的自由來進行媒體認知戰就需要透過法律來制止,這應該是全民的共識,簡單地講就是不能任其所之。

我的身份認同從早期的中國人變成台灣人,除了國民黨黨國一家的專制作為、拑制自由,到立法委員在服貿及國會改革法案的強行通過,引起了太陽花學運和青鳥公民行動,而台灣的民主也在國民黨的民主亂搞之中因禍得福地愈發深化,對岸中共國又將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公然扭曲說謊,加上文攻武嚇和小粉紅種種荒謬脫序的行徑,中國文化、甚至連孔子都因此而遭到污衊,變成統戰的工具,這種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連鎖效應,讓許多人連忙和中國或中共國劃清關係。

中國有他們的歷史共業要去處理,這個共業不是台灣,而是中國共產黨,當中國老百姓沒有辦法將膝蓋直起來,向著中國共產黨說:「不!」,我們這些對岸的鄰居能說什麼?沒錯!是鄰居!什麼兩岸一家親,整天飛機軍艦到台灣家門口耀武揚威,連世界上其他國家都看不下去,紛紛制止指責,不過老共還是我行我素,這種不叫兩岸一家親,叫誰住老共家隔壁誰倒楣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石的沙龍
24會員
398內容數
希望將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整理成智慧,分享給讀者。
新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8
本文以生物學的比喻,闡述共產主義如同病毒或癌細胞,會破壞社會結構,感染正常細胞(人民),最終導致社會癱瘓甚至死亡。以國民黨、美國及臺灣的例子說明共產主義的入侵及危害,並提出以經濟制裁等方式,切斷共產勢力的養分供應,最終消滅共產主義。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以生物學的比喻,闡述共產主義如同病毒或癌細胞,會破壞社會結構,感染正常細胞(人民),最終導致社會癱瘓甚至死亡。以國民黨、美國及臺灣的例子說明共產主義的入侵及危害,並提出以經濟制裁等方式,切斷共產勢力的養分供應,最終消滅共產主義。
Thumbnail
2025/04/04
黨工:「領導!是不是我的認知有問題?台灣不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嗎?怎麼他們還有軍隊、總統,連護照都和我們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 領導:「這本來是國家機密!既然你是未來的接班團隊,那我就把來龍去脈跟你講好了!你看過魯迅的阿Q正傳吧!」 黨工:「我看過!裡面提到阿Q被人打得很慘,只好用精神勝利法
Thumbnail
2025/04/04
黨工:「領導!是不是我的認知有問題?台灣不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嗎?怎麼他們還有軍隊、總統,連護照都和我們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 領導:「這本來是國家機密!既然你是未來的接班團隊,那我就把來龍去脈跟你講好了!你看過魯迅的阿Q正傳吧!」 黨工:「我看過!裡面提到阿Q被人打得很慘,只好用精神勝利法
Thumbnail
2025/04/03
最近教育又搬上了檯面,原因是有一個高中老師,又是接受央視採訪,又是和白狼同框,主管機關說基於教育中立和言論自由,這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教師的本業是教育,舞台是課堂上,行有餘力在課餘的時間的確可以做其他的事,只要這些事不影響教育工作或形象。 可是跑去敵國官方媒體,大談國家政策,又跑去和黑道人物
Thumbnail
2025/04/03
最近教育又搬上了檯面,原因是有一個高中老師,又是接受央視採訪,又是和白狼同框,主管機關說基於教育中立和言論自由,這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教師的本業是教育,舞台是課堂上,行有餘力在課餘的時間的確可以做其他的事,只要這些事不影響教育工作或形象。 可是跑去敵國官方媒體,大談國家政策,又跑去和黑道人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這週在作品系列開了兩個。一個是「現場」,從2010出版第一本書到現在,上了不少的媒體及訪談,以前是沒有刻意要收集在一塊,但感覺是時候該收一收,也順便看看聽聽這些年自己說過什麼,是不是有些地方打臉了自己,或者有哪些「政治不正確」需要教育自己的。
Thumbnail
這週在作品系列開了兩個。一個是「現場」,從2010出版第一本書到現在,上了不少的媒體及訪談,以前是沒有刻意要收集在一塊,但感覺是時候該收一收,也順便看看聽聽這些年自己說過什麼,是不是有些地方打臉了自己,或者有哪些「政治不正確」需要教育自己的。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