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的現代意義

「小國寡民」的現代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老子的理想國——小國寡民,有些人理解為國家小和人民少,這樣與世無爭的理想社會。這樣的理解,不能說全錯;但既不現實,也與老子的理念有很大的出入。

在當今的地球寰宇,小國寡民之地,不多,還是有的;但當地的人民生活,是否正如老子所期望的桃花源呢?

相反的,大國眾民,是否就是人間地獄呢?這顯然不一定是。

那麼再來,小國眾民,是否會造成糧食不足,無法安置,以致彼此你爭我奪呢?這也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是大國寡民,土地廣闊,人口稀少,見樹不見人,是否就一定安居樂業呢?恐怕天天見到的,會是「落葉」啊!

從常識來看,上述四種情況,顯然不能以大小多寡來理解老子的理想國呀!

再者,難道老子就只嚮往小國嗎?但老子也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呀?

那麼,究竟怎樣理解老子的「小國寡民」呢?(待續2)

2025-3-5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6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篇舊文——﹝是薄倖抑或長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至今竟然有超過四千人瀏覽過,幸會、幸會! 此文的寫作動機,是為這位詩人翻案,一翻「千古渣男」的冤案,並剖析這首【離思】,並非悼念亡妻之作;而實是詩人離開了他的初戀情人,在長安時寫的,其時一面準備京考,一面思念戀人,藉著互通書信,藉詩
早前提到門前哪幾顆樹,修剪前與修剪後有啥不一樣? 回應有三種: 一、樹就是樹啦,有啥不一樣?閑著沒事幹! 二、啊!是有點兒不一樣呀!沒事找事。 三、樹還是樹啊!本來無一物嘛! 唐朝有位禪師叫做青原惟信,他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
①多難就可以興邦嗎? ②是否無難就不能興邦呢? ③那興邦的同時,是否就必然多難呀? ④若不興邦,是否就沒有災難呢? 以上四問,其實就是邏輯假然推理的四種情況,而其中的第二和第三問,在邏輯學上講是無效推理;也就是說,②和③這兩種情況,其結論都不一定的,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姑勿論如何,多難就可以興
《背影》和《荷塘月色》這兩篇散文,大家都讀過、都很熟悉,可在大陸地區,這兩篇名著的命運就坎坷了。 《背影》: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
當大家讀到《道德經》時,覺得好像怪怪的,怎麼跟孔子的講法對反的呢?孔子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老子卻說「大道廢,有仁義」。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呢? 《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就是常道,常道是自有永有的,不管是太平盛世,抑或
俗話講:空穴來風,事必有因。世間事,有果自然有因。那麼,元稹何以在死後才有那麼多緋聞呢?這個「因」從何而來呀?關於這個追因究竟,筆者就未見過有學者去探究,故而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過去講過杜牧,說手頭上那四本中國文學史之類的書籍,只有一本略略提起杜牧,其他的文學史書,則連杜牧的名字都不提。哪本《中國文
有篇舊文——﹝是薄倖抑或長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至今竟然有超過四千人瀏覽過,幸會、幸會! 此文的寫作動機,是為這位詩人翻案,一翻「千古渣男」的冤案,並剖析這首【離思】,並非悼念亡妻之作;而實是詩人離開了他的初戀情人,在長安時寫的,其時一面準備京考,一面思念戀人,藉著互通書信,藉詩
早前提到門前哪幾顆樹,修剪前與修剪後有啥不一樣? 回應有三種: 一、樹就是樹啦,有啥不一樣?閑著沒事幹! 二、啊!是有點兒不一樣呀!沒事找事。 三、樹還是樹啊!本來無一物嘛! 唐朝有位禪師叫做青原惟信,他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
①多難就可以興邦嗎? ②是否無難就不能興邦呢? ③那興邦的同時,是否就必然多難呀? ④若不興邦,是否就沒有災難呢? 以上四問,其實就是邏輯假然推理的四種情況,而其中的第二和第三問,在邏輯學上講是無效推理;也就是說,②和③這兩種情況,其結論都不一定的,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姑勿論如何,多難就可以興
《背影》和《荷塘月色》這兩篇散文,大家都讀過、都很熟悉,可在大陸地區,這兩篇名著的命運就坎坷了。 《背影》: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
當大家讀到《道德經》時,覺得好像怪怪的,怎麼跟孔子的講法對反的呢?孔子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老子卻說「大道廢,有仁義」。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呢? 《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就是常道,常道是自有永有的,不管是太平盛世,抑或
俗話講:空穴來風,事必有因。世間事,有果自然有因。那麼,元稹何以在死後才有那麼多緋聞呢?這個「因」從何而來呀?關於這個追因究竟,筆者就未見過有學者去探究,故而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過去講過杜牧,說手頭上那四本中國文學史之類的書籍,只有一本略略提起杜牧,其他的文學史書,則連杜牧的名字都不提。哪本《中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