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環保到治理,宗教場所如何成為永續推動者?
這項計畫的核心理念是將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大面向,納入宗教場所的管理與運營中。對新竹縣的211間寺廟與教堂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 在環保方面(E):
許多寺廟過去因為大量焚香產生煙霧與垃圾,長期被視為環境負擔。而今,透過這項計畫,寺廟可以嘗試減少燒香數量,或導入無煙香品。教堂則可能考慮安裝太陽能板、使用LED燈具等方式減少能源消耗。
• 在社會責任(S):
宗教場所的公益功能從未改變,但現在可以以更具結構化的方式進行。透過舉辦社區義診、提供食物援助,甚至推動教育計畫,這些活動不僅幫助了弱勢群體,也讓宗教場所與地方民眾的連結更為緊密。
• 在公司治理(G):
長久以來,宗教場所的內部運作多數不透明。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透明的管理機制是贏得信眾信任的關鍵。透過財務公開、建立決策委員會,讓信眾了解資金的用途,從而提升宗教場所的公信力。
評鑑與獎勵:以實質激勵帶動實質改變
為了鼓勵宗教場所的積極參與,新竹縣政府設立了5萬元獎金作為激勵機制。這筆獎金雖不算巨大,但對一些資金有限的地方小廟來說,卻是不可多得的支持。同時,這項計畫也希望透過專家委員會的專業評鑑,幫助宗教場所找到在環保、公益與治理上的具體改進方向,逐步提升它們的永續表現。
國際視野:其他國家的宗教場所永續發展實踐
放眼國際,宗教場所參與永續行動並非新竹縣的專利。一些成功的國外案例不僅展示了宗教團體在環境保護和社會公益上的潛力,也為台灣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 日本的「宗教森林」計畫:
日本的神道教一向重視自然的神聖性。早在2009年,日本神社本廳便推動「宗教森林」管理計畫,將神社周圍的林地視為信仰與環保的結合點。他們限制森林開發,結合生態旅遊,甚至將自然資源融入祭祀用品的製作。以白山國立公園周邊的神社為例,每年吸引數萬名參訪者,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 印度錫克教的「百萬植樹運動」:
錫克教的核心教義之一是與自然和諧共存。2019年,錫克教團體發起了「EcoSikh」運動,目標是在全球種植100萬棵樹。他們將植樹活動結合宗教儀式,參與者在植樹的同時感受信仰的深意。這項行動至今已種下數十萬棵樹,既減少了碳排放,也提升了信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認識。
• 美國基督教會的環境管理教育:
在美國,基督教會普遍將保護地球視為信仰的一部分。AuSable環境研究所自1979年起致力於推動基督教的環保教育,從減少碳足跡到推動植樹計畫,並與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合作制定長期生態計畫。這些行動不僅改善了地方環境,也讓更多信徒參與到永續行動中,形成了一股宗教與環保結合的強大力量。
• 印尼的綠色清真寺與教堂:
印尼的宗教場所尤其注重與社區的緊密聯繫。許多清真寺安裝了太陽能板,並積極教育信徒減少塑膠使用,推動垃圾分類,甚至制定地方環保指引。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信徒的環保意識,也讓宗教場所成為地方永續行動的樞紐。
中央政策下的縣市競爭:永續目標的推進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政策在這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中央推動的ESG計畫,各縣市都有ESG的KPI指標需要達成,且必須以縣市為單位回報排放量。這些排放數據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商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每個縣市紛紛推出不同的永續政策,以展現自身的努力並爭取更高的評價。
新竹縣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結合地方特色與宗教文化,創新地將ESG導入宗教場所,不僅響應中央政策,也讓宗教場所展現出全新的社會價值。從寺廟到教堂,從信仰到環保,宗教場所正在跨越傳統的界線,成為永續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參考資料:
• 新竹縣政府新聞稿
https://www.hsinchu.gov.tw/News_Content.aspx?n=153&s=26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