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亮點,我們常有的迷思

關於亮點,我們常有的迷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覺得自己的亮點是什麼?」

這問句常常出現在職涯諮詢、履歷撰寫,或面試準備的過程中。看似簡單,往往卻讓不少人陷入沈默。

即使試著開口,多數人也會下意識回到幾個熟悉的回答模式:說自己曾做過哪些專案、達成哪些成果。這樣的描述雖然沒有錯,卻常常讓人感到不夠具體、說服力不足,甚至連自己也未必真心相信那是自己的「亮點」。


成果 = 亮點?我們不小心落入的迷思

在職涯諮詢中,我觀察到無論是職場新鮮人,還是已有多年經驗的工作者,都可能落入類似的迷思。

被問到「有什麼亮點」、「最值得一提的成就」時,會習慣把重點擺在「做了什麼」和「達成了什麼」,但很少著墨在「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能做到」。

於是,誰的成果看起來大、成效顯眼,好像就比較有說服力。

但我們真正需要的,不只是把成果說出來,而是回到過程,理解自己在那些情境裡,是如何思考、採取哪些行動,又運用了哪些能力,才能夠完成那樣的任務

這樣不只為了能更清晰具體地描述,更是為了幫助我們從過往經驗中,看見那些能被複製、被延伸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才是我們真正可以遷移、帶著走的資產。


看不見或看錯了?亮點模糊的兩種常見現象

在與不同背景的工作者進行諮詢時,我發現有些人不是看不見亮點,而是低估了自己的貢獻。

這常發生在對自我要求高、或經歷過挫折的人身上。常見說法是:「那不是我特別厲害,而是主管、團隊願意協助」、「我只是幸運遇到一個願意給我機會的公司、團隊」。話語背後隱藏的是對自我能力的不信任,甚至擔心自己會顯得太過驕傲。

另一個極端則是過度包裝。在描述成果時,可能只參與了部分環節,卻說得像是全權主導。

有時這不全然出於惡意,而是對於自己在整體任務中的角色認知不清楚,或是對「該怎麼說才有說服力」有所誤解。

雖然在短期內可能讓表現看起來更亮眼,但也可能在深入提問時讓自己說法經不起檢視。

無論是低估或高估,其實都源自同個問題:我們沒有真正釐清自己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夠熟悉如何描述自己在其中的行動與貢獻。

一旦缺乏這層認識,我們要麼不敢說、要麼說得不夠準確,亮點自然顯得模糊。


亮點不是一句漂亮話,而是能力可遷移的證據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探索自己的亮點。

不需要急著找出那句漂亮、包裝過後的說法,而是回到某些具體的經驗,像是:讓我們感到成就感的事件、做起來特別投入的任務、曾經有人稱讚我們的時刻。

在這些經驗裡,我們可以試著從中拆解以下:

  • 當時的情境是什麼?
  • 我做了哪些具體的行動?
  • 我運用了哪些能力或特質?


舉例來說,有個案在履歷寫道:「組織內的制度與規則落實,定期舉行會議」。乍看之下是一般的工作內容,深入釐清後卻發現,實際上,這是發生在組織大幅人事異動、制度幾近中斷的混亂時期。

當時他主動承接不是自己職責的任務,沒有交接、沒人教學,獨自靠著零散資料與外部資源,在短時間內釐清流程、辨識任務的優先順序,讓制度得以穩定延續,也避免了潛在的風險。

這段經驗凸顯的不是制度維持,而是在模糊與不確定中仍能穩定行動的能力,例如:資源判讀、流程建構與主動承擔。這些才是能跨場景發揮的亮點核心。


總結

亮點並不只是那句「我很會解決問題」、「我有領導力」的自我總結,也不是拿來說服他人的標語。

它是個過程,是我們對自己如何完成任務、如何創造價值的回顧與理解。

與其苦思一句「我有什麼亮點」,或許我們可以從幾個具體的經驗開始,回頭看看自己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不是要包裝出一個吸引人的說法,而是去看見我們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

真正要尋找的,從來都不是會被肯定的話語,而是那份能在不同情境中持續發揮的自己。


最後最後,歡迎有遇到求職/轉職/在職挑戰的你,透過諮詢表單:pse.is/686ctg 來開啟對話,讓我們共同探索下一步。

avatar-img
艾瑪的職涯筆記
17會員
91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艾瑪的職涯筆記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比起答案,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好問題。 能讓我們停下來,重新看見自己所在的位置。 我從《這一生,你要知道的五個祕密》,整理並調整出 15 個提問。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
有時候,比起答案,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好問題。 能讓我們停下來,重新看見自己所在的位置。 我從《這一生,你要知道的五個祕密》,整理並調整出 15 個提問。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