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說了些什麼?

《被討厭的勇氣》說了些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被討厭的勇氣》是由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作,他們是受心理學家阿德勒所啟發而寫的。內容的概括如下:

目的論:

引用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人類的行為是受到未來目標的驅動,而不是由過去的經歷所決定。

創傷並不存在:

意指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解釋過去的經歷,而不必被其束縛。

改變是選擇:

人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不改變,往往是因為習慣和舒適區的原因。

自己與他人的課題分離:

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責任,不要參與到別人的課題當中。

人際關係中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不被他人看法所束縛。

信任他人: 

不帶防備地展示自己的真實感受與脆弱。這樣能與他人建立起更加健康的關係。

生命的意義來自對社會的貢獻: 

只有把自己視為社會的一部分,並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生活才會充滿意義。


短評:

這本書的確是能夠讓人在短時間內感到改變的勇氣,因為書中非常強調個體對人生的自主權。但這本書的論調很容易為身受心理疾病困擾的人帶來負罪感,讓他們認為自己停滯不前是因為自己不願意或沒有足夠的勇氣。

而且阿德勒並沒有否認創傷,他只是認為人是可以改變對創傷的看法,並強調現在和未來比過去重要。這本書卻把創傷後導致的行為形容成患者有留在舒適圈的目的。實在對阿德勒的說法有所扭曲。


內容總結
被討厭的勇氣
3
/5
avatar-img
August Lam的沙龍
0會員
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ugust La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異數》由馬爾科姆·格拉威爾著,探討成功的背後因素,強調環境、機會和刻意練習的重要性。書中提出馬太效應,指出已擁有優勢的人更容易成功;一萬小時法則強調練習;智商並非成功保證,文化與家庭背景同樣關鍵。格拉威爾挑戰傳統觀點,認為外部因素比天賦更為重要。
《生活的十二條法則》由喬丹·彼得森提出,強調心理層面的改變,幫助人們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活。法則包括保持良好姿勢、關愛自己、選擇正確的朋友、誠實與精準表達等,這些法則不僅改變行為,也有助於心理健康。筆者認為,心理上的轉變是改善生活的關鍵,而非單純依靠自律,這本書提供了實踐指南,值得人們參考與應用。
原子習慣的4大法則真的有效嗎?
五腥級盛宴影評:結合七宗罪與救贖的烹飪驚悚片,深度解析劇情、菜單與角色,探討電影中愛與救贖的主題。
《異數》由馬爾科姆·格拉威爾著,探討成功的背後因素,強調環境、機會和刻意練習的重要性。書中提出馬太效應,指出已擁有優勢的人更容易成功;一萬小時法則強調練習;智商並非成功保證,文化與家庭背景同樣關鍵。格拉威爾挑戰傳統觀點,認為外部因素比天賦更為重要。
《生活的十二條法則》由喬丹·彼得森提出,強調心理層面的改變,幫助人們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活。法則包括保持良好姿勢、關愛自己、選擇正確的朋友、誠實與精準表達等,這些法則不僅改變行為,也有助於心理健康。筆者認為,心理上的轉變是改善生活的關鍵,而非單純依靠自律,這本書提供了實踐指南,值得人們參考與應用。
原子習慣的4大法則真的有效嗎?
五腥級盛宴影評:結合七宗罪與救贖的烹飪驚悚片,深度解析劇情、菜單與角色,探討電影中愛與救贖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