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12 rules for life)是由知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所著作,書裏包括了十二條改善生活的十二條法則。
1. 站直,抬頭挺胸
保持良好的姿勢和態度,能有效的改善心理狀態和社會互動,促進個人成功。
2.像照顧小孩一樣好好對待自己
對別人的事非常上心,卻忽略自己的需求是很常見的,要像照顧小孩一樣好好對待自己。
3.與真正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真正希望你能成功和進步的朋友能有效改善你的生活,所以好好的選擇朋友。
4.和昨天的自己比,不是和今天的別人比
每個人的處境不一樣,和別人比只會令自己陷入焦慮,專注在自己的進步能更有效改善生活。
5.不要讓你的孩子做出讓你討厭他的行為
作為父母對孩子要有適當的管教,不要讓孩子成為自己及社會討厭的人。
6.在責怪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在人生陷入混亂的時候,與其責怪這個世界,不如專注在提升自己,例如好好的整理自己的房間。
7.追求有意義的事,而非短暫的快樂
有意義的事物才能為生活帶來充實感,長期追求短暫快樂只會令人生感到空虛。
8.說實話,或者至少不要說謊
說謊會破壞信任和為生活造成負擔,誠實會令事情變得簡單。
9.在別人講話時,先假設他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保持謙遜和聆聽,你總能在別人的經驗中獲取智慧。
10.精準的表達自己
能夠精準表達事實和自己的處境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及達到你想要的人生。
11.不要在滑板少年面前妨礙他們
小孩要學會自己面對風險,才能適應社會。
12.在你看到流浪貓時,摸摸牠
雖然生活有時令人難過,但我們仍然要欣賞日常生活的美好,例如在街上遇到的小動物。
這十二條法則比起改變行為,更着重心理上的改變。可能因為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對於事物的看法也傾向心理層面上。筆者認同這種以改變心理想法為首要的改善生活的方法。因為真正能改變我們的處境的是我們對事件發生的反應,而不是單純的自律。這十二條法則很全面地講述應用什麼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值得人們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