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數》講述的是成功的因素,這本書主張成功並不靠天賦,更多是教育、環境、機遇的結合成果。
馬太效應
引用於《聖經·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機會和資源總是落在特定的人手中,尤其是早期有着優勢的人,社會會令其變得愈來愈強大。
一萬個小時的練習
所謂天材都是大量練習的結果,例如莫扎特、比爾蓋茲、披頭四等等,都是很早便接觸到他們的領域,並練習超過一萬小時。當然不是隨便的練習,而是有挑戰有進步的刻意練習。
智商 ≠ 成功
智商並不能保証成功,成功更多是來源於家庭教育、環境、機遇和做人處事。
時勢造就成功
許多成功是由歷史時勢造成的,例如50年代的猶太律師,因為受到岐視,所以只能做不被看好的敵意併購,直到70年代美國出現敵意併購潮,專攻這個領域的猶太律師因而獲得巨大的成功。
文化影響
文化對於人的行為模式和個性有着重大的影響。
例如美國的南方人,因為牧民的歷史背景,有着保護自己的畜牧,及以牙還牙的文化個性,所以他們更容易對侮辱進行反擊。
韓國人對上級的敬語文化,做成韓國飛行員未能直接反映事故嚴重性而導致飛行意外頻生,直到飛行員之間改用英語溝通才有所改善。
亞洲人的稻米文化,需要細心及時間管理,造就了亞洲人對數學的擅長。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和學習機會對個人的成功有很大的影響,但並非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同等的資源,年齡差異和家庭背景都是影響學生起跑線的重要因素,而資源不平等是造成貧富差距的主因。
這本書是由馬爾科姆·格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所寫,在2008年首次出版。當時智慧手機還沒有流行,網絡媒體也並不像現在那麼普及,更別提人工智能的出現。機會和學習資源的不平等已經不像過往那樣影響那麼大,大部份的學習資源都能在網上找到,階級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許多。然而筆者認同成功並不單純靠天賦,做人處世的智慧要比智商好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