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理解的職場行為,也許只是視野不同

難以理解的職場行為,也許只是視野不同

更新於 私密發佈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有一位主管,年近七十,尚未退休。他非常投入工作,事事親力親為,也不輕易授權。他常觀察其他部門,覺得他們好像比較輕鬆、可以聊天,而我們部門總是坐在位子上拼命做事。

他常說:「上面都沒看到我們這麼努力?」

我能理解她的感受——

在比較之中感受到不被看見,是一種很深的孤單。

在與他的互動與對談中,我可以明確感覺得出來:

他的生長背景、職涯歷程,以及所熟悉的職場文化,深深影響了他對工作的看法。
raw-image

他對事情的看法有一種堅持,有時候甚至帶著一點固執,我想,那是因為他所接觸到的世界、本來就和我們現在的工作環境不太一樣

但也因為這些年來他經歷過不少工作上的挫折與打擊,再加上年紀漸長、身體與心理的疲累,我覺得他現在比以前稍微看開了一點。雖然那份固執還在,但多了一點柔軟,也多了一些沉靜。

大家常說,工作是為了換取更好的生活。但現實裡,不是每一份工作都能真的換來「生活」。有些人工時長、有些人責任重、有些人壓根沒得選擇。

所謂「工作與生活平衡」,對某些人來說,其實是一種奢侈。

我自己不希望過勞,也不想讓工作吞噬人生。

所以我希望用平常心看待工作,不過度比較,多替自己想一點。
有時候把心放寬,不只是為了職場生存,更是為了活得不那麼累。

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工作的同時好好生活,也不是每個堅持都該被輕易否定。

視野不同,看見的就會不同;

理解多一點,批判就能少一點。







avatar-img
靈感補給站|隨筆 × 商業 × 創作
0會員
75內容數
📖 財會背景|內部稽核師(CIA)/ERP軟體應用師 上班靠邏輯,下班靠靈感。 寫吃的、寫日常,也寫世界的眉角。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些人提早退休,有些人還在撐;有些人過得光鮮,其實藏著傷。 我們羨慕,是因為還有渴望,但不是每一道光,都是全貌。 這篇文章,不講心靈雞湯,只想誠實說:我們走的路不一樣,但每一步都值得被看見。
十幾年後再從社頭搭上電聯車,一路上的風景沒變太多,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月台、樓梯、紅磚老建築,如今看起來卻多了份熟悉的溫柔。回憶起每天從社頭搭車、騎腳踏車上好漢坡去彰商的自己,才發現這段路早已藏著好多珍貴的片段。這趟車程,也是一場與記憶的重逢。
藏在北投活動中心旁的巷弄咖啡館,點一杯漂浮紅酒沙瓦、配酥香雞米花和烤蒜麵包,剛好是放空的一下午。
有些人提早退休,有些人還在撐;有些人過得光鮮,其實藏著傷。 我們羨慕,是因為還有渴望,但不是每一道光,都是全貌。 這篇文章,不講心靈雞湯,只想誠實說:我們走的路不一樣,但每一步都值得被看見。
十幾年後再從社頭搭上電聯車,一路上的風景沒變太多,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月台、樓梯、紅磚老建築,如今看起來卻多了份熟悉的溫柔。回憶起每天從社頭搭車、騎腳踏車上好漢坡去彰商的自己,才發現這段路早已藏著好多珍貴的片段。這趟車程,也是一場與記憶的重逢。
藏在北投活動中心旁的巷弄咖啡館,點一杯漂浮紅酒沙瓦、配酥香雞米花和烤蒜麵包,剛好是放空的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