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時聽到「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只把它當成勉勵學子在學業上努力的勵志話。直到年紀漸長,才深刻意識到,比起學業,甚至事業,這句話更充分體現於諸如人際關係及家庭氣氛等情感培養及維繫。步入中年,累積了些許人生經驗,聽過同事及親友分享的真實故事,讀起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更有如此感觸。
伊凡.伊里奇自認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過得很好,學生時期的他是個孜孜矻矻的法學院學生;職場上的他積極進取,終於晉升為位高權重的高等法院法官。為打入上流階層,他謹慎挑選配偶,與家世良好的女性結婚、買大房子、挑選匹配其地位的奢侈擺飾及裝潢、學習高端人士的娛樂(玩牌),並同樣要求家人上進,培養藝術美感,一同營造世人眼光裡一個法官家庭應具備的優雅形象。
伊凡.伊里奇陶醉於個人事業成就,顧盼自雄,無視於配偶的情感需求,即使意識到夫妻關係逐漸惡化,卻仍將妻子的憤怒視為無理取鬧。當夫妻吵架時,他逃離家庭,埋首工作,把下屬及同事對他的景仰看作生活中的樂趣及幸福泉源。
直到他罹患絕症,纏綿病榻之際回首過往,才發現他人眼裡的自己與腦海裡的自我形象大不相同。妻子早已不與他同心,同樣被他長期疏遠的女兒對於他的病痛,顯得備感困擾,因為此時的她正與一個和年輕時的伊凡.伊里奇相似的青年才俊論及婚嫁。這時,伊凡.伊里奇抱怨病痛的聲音,只讓生活變得掃興。
伊凡.伊里奇對家人的冷漠感到失望,甚至厭惡,但這樣疏離的家庭關係正是他一手造成的。他在意社會對他的看法,渴求外界的肯定,也將這樣的思想灌輸給家人。因此,家人才會在他病痛之際,仍急著要出外觀賞藝術表演,與其他上流社會人士交際應酬。他有理由拒絕嗎?沒有,因為這正是他要的家庭形象,他只能獨自承受病痛以及讓他更難面對的內心空虛。
書中對於患者的心理感受描述相當仔細,從一開始的否認、恐懼、再到自我質疑、憤怒、孤獨,以及最終的自我檢視與悔悟,讓讀者可以感受到疾病對人的心理影響。即使身為受人敬重的法官,在疾病面前,伊凡.伊里奇也只是個渴望疼愛,想要躲在親人懷裡放聲大哭的孩子。直至人生的最後一刻,他才終於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承認長期逃避家人、反把下屬的奉承當真情有多麼可悲,明白自己從未享受過生命中真正的快樂。
更諷刺的是,書中一開始提到伊凡.伊里奇的同事及下屬在得知他離世的消息後,在言語上表示哀悼,但腦中卻各自盤算後續可能的職位變動。甚至,這些同事禮貌性地到伊凡.伊里奇家中向其家屬致意時,還一邊計劃活動結束後要去哪個同事家打牌。當後續回顧伊凡.伊里奇在事業奮鬥過程中,曾經如此重視同事及下屬對他的熱情及友善,總結他的人生,衷心為他感到悲傷。
我不知道若是在二十出頭的時候讀這本書,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但我很慶幸能在中年遇到這本書,一邊讀著伊凡.伊里奇的人生回顧,在感觸滿懷之餘,同時思索人生的意義。愛,真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