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選擇投資指數,而非個股?
很多人喜歡挑個股,但我認為這就像投資新創公司——多數會失敗。根據統計,新創企業的5年存活率不到50%,那散戶又怎麼可能比創投更會挑?
與其幻想自己是股神,不如承認:我不是巴菲特。巴老自己也說過,如果他不懂分析企業,會選擇買指數基金。他甚至為妻子預留遺產時,也指示90%投入S&P 500。另外,SPIVA(S&P Indices Versus Active)報告指出,美國市場中10年內能持續打敗大盤的主動基金不到15%。你會想把退休金交給這種機率嗎?
而台灣的周冠男教授也說過:「躺在指數的道路上耍廢。」他持續20年買進追蹤市場指數的ETF「0050」,總報酬率達550%,年平均報酬率為9.8%。
所以,「指數投資不是偷懶,而是務實。」它不只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自知之明。
2️⃣ 納指100:全球頭部企業的縮影,而非僅限美國
很多人說 QQQ 或 00662 太過集中美國科技,但事實上,納指100早已擴及全球。它代表的是全球最創新與高效率的企業群體。
以下是納指100中幾家具代表性的成分公司與其國家與產業:
- ASML(荷蘭,半導體設備)
- Check Point(以色列,網路安全)
- Accenture(愛爾蘭,企業顧問與IT服務)
- PepsiCo(美國,消費品)
- Costco(美國,零售業)
- Intuitive Surgical(美國,醫療器材)
- Apple、Microsoft、NVIDIA、Amazon(美國,科技)
納指100不僅是科技的象徵,也囊括醫療、消費、製造等創新領域。
此外,納指100具有以下規則:
- 單一成分股權重不得超過24%
- 所有權重超過4.5%的成分股合計不得超過48%
- 每季度調整,會汰弱留強,自動更新內容
- 排除金融業
這使得它能夠自我修正、與時俱進,是兼具主動精神與被動操作的「智慧型指數」。
3️⃣ 平均 vs 頭部:為什麼我沒選 VT?
VT 的優點是分散、穩定、波動低;但這樣的「分散」,對我來說更像是「稀釋成長」。
你想像看看,把一杯濃縮咖啡(QQQ)倒進一堆微弱甚至停滯的國家或產業,結果會是什麼?變淡了、沒味道了——這就是我對VT的感覺。
從數據來看(資料來源:哆啦王2024年文章):
- VT 對應 MSCI ACWI IMI 指數,1994~2024 年化報酬 7.86%,Sharpe 僅 0.4,最大回撤高達 58.28%
- 若拉長至1989年,全球股票年化報酬約 8.26%
- 實際報酬可能落在 6~8% 之間,平均約 7%
這不是不好,而是「太平均」。你得接受裡面有大量表現不佳的國家與企業。這就像馬太效應: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世界的成長主要來自於極少數的超級企業。我想參與頭部,而非陪跑平均。
4️⃣ 輪動≠絕對規律:科技不會永遠領先,但那又如何?
清流君與哆啦王都是我尊敬的前輩,他們的觀點我參考許多。但科技真的會失效嗎?不是沒可能,但問題是——難道未來靠魔法嗎?
回顧歷史,每個時代的科技都不同:
- 蒸氣時代:火車是高科技
- 電氣時代:電燈是高科技
- 資訊時代:電腦與互聯網是高科技
- 現代:AI與半導體就是高科技
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便利,都源自於當時代的科技。而我們所處的時代,也同樣是科技主導的年代。科技不會永遠領先,但「科技從未消失過」。
5️⃣ 波動率耗損與槓桿ETF:常被誤解的風險
波動性會降低報酬。在算術平均報酬率相同的情況下,波動程度較高的投資組合,其幾何平均報酬率(複利)會較低。例如,A組(每年5%)的複利高於D組(第一年20%,第二年-10%),因為A組的波動率較低。(參考文章大仁哥資料)
重點如下:
- 報酬率越分散,波動率越高
- 波動率越高,複利報酬率越低,耗損越明顯
- 投資期間越長,耗損影響越大
- 想避開波動,也可能錯失上漲
槓桿不是魔鬼,關鍵在於是否懂得控管與配置。
所以我選擇「組合」而非「單一」:
- 00662(bata 1)占40%
- 00670L(bata 2)占30%
- 00864B(bata 0)占30%
組合平均 beta 約為 1,等於和原型一樣的風險水位,但有更多彈性與資產調度空間。例如:00864B 可作為現金池,提供下跌時加碼,或日常所需花用。
而如果「全倉」投資00662,那就是 100% beta 1,無法動用任何資金,遇到震盪只能硬抱或認賠。
✅ 選擇,其實是人生觀的映照
你偏好全球平均(VT),還是參與最強企業(QQQ)? 你重視低波動,還是願意承擔波動換取成長?
我選擇科技、創新與效率。
我也選擇美國,這個全球金融開放的龍頭市場。它是資本自由流動的中心,是軍事強權、技術創新的策源地,也是我們目前無法取代的世界秩序維持者。投資於美國,就像站在全球資本最核心的浪頭上。
我不反對VT派,但我更清楚自己要什麼。
我希望我的資金,投入的是未來的頭部力量,而不是過去的世界平均。
參考來源: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