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孕開始,就一直想著要寫懷孕日記,殊不知九個月過了連一個小筆記都沒有。還有著沒那麼熱騰騰、但殘留著的印象時寫下我所還記得的⋯⋯
2020和先生在疫情的慌亂中從日本回到台灣居住,回來的路程很艱辛,但那是另一則故事了。一直到2023年底才有生活慢慢開始安定下來的感覺,算是有計劃又不是那麼計畫的計畫地,覺得似乎可以進到下一個階段了。
2024的六月底很忙碌,25號星期二,早上家裡施工,中午和朋友約在工作室幫她染色,晚上在市區要試穿陪走金曲獎紅毯的服裝。在工作室時覺得身體很疲憊,有一點粉紅色,我跟朋友說原來是生理期要來了。那天身體真的好累。隔了兩天生理期都沒有來,我和先生說,好像要來測一下。因為超過半年都沒有,一半覺得可能有,一半覺得可能只是晚來的心情之下——兩條線出現了。
在開心之餘腦中又浮現好多自我對話:
「那我不能去日本駐村了」「那秋天我還可以去京都當助手嗎?」「那這個工作還能做嗎?」「家裡的工程怎麼辦」「所以我現在應該要幹嘛?預約婦產科嗎?」「我前天照了X光肚子會不會有事?」
沒有特別算日子,我們走一個隨緣路線,所以這中間並沒有因為備孕所以特別調整工作邀約等等⋯⋯安排了許多計畫陸陸續續一直到一年後。就算有預想過會有這個狀況出現,但發生時還是有些許焦慮。提醒自己慢慢呼吸,現在才剛開始,行程與計畫可以慢慢調整,以及跟對方、窗口好好交代。以及開始想,我要怎麼走這趟孕期,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生產⋯⋯
預約了兩週後的婦產科,7/10禮拜三,醫生說目前五週大。
或許是身邊有許多朋友已有生產經驗,周遭也有許多朋友選擇了溫柔生產,在稍微做了一點功課以及家人與朋友的推薦之下,第一次產檢(其實還不算產檢)時預約了協和婦女醫院的陳鈺萍醫師。但好巧不巧,陳醫師當時正準備離開台北搬去高雄,因此是我給醫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產檢,再下一次就交接給來接棒的宋承媛醫師了。
在沒有非常認真做功課之下(很誠實),我決定要用溫柔生產的方式,以及去參觀陳鈺萍醫師在2016年成立的好孕工作室。在這裡不稱溫柔生產,在這裡更常使用「順勢生產」來稱呼。這裡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助產師,有合作的婦產科醫生、中醫師、結構治療中醫師、營養師、泌乳顧問⋯⋯也有北中南的合作醫院。許多人以為順勢生產等於居家生產,事實上生產的地點可以選擇在助產所、也可以居家,也可以選擇合作的醫療院所。順勢生產的意思是,把選擇權交回至產婦手中,要不要剪會陰?要不要剃毛?要不要打無痛?想要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產?等等⋯⋯好孕的助產師會陪著產婦一起寫生產計畫書,以及一步步去理解關於生產這個過程。
我的選擇是在北部合作的協和婦女醫院中生產,那裡有溫柔生產室。過去不知道什麼原因,我一直嚮往可以水中生產,而協和的溫柔生產室中也有水中生產這個選項。跟好孕工作室提出諮詢預約後,會告知預產期可預約諮詢的助產師。第一次與助產師諮詢,助產師會告知簽約後的流程、工作室可以給予什麼幫助,回家後再評估是否要與工作室簽約。第一次的諮詢也是有助於了解是否適合,若要在助產所或是居家生產,諮詢當日會做助產師也不會強迫,給予產家最大的選擇,北部除了好孕也有其他的助產所可以選擇,又或是諮詢後覺得自己不適合順勢生產的也有人在。當時我預約的是高嘉黛助產師,諮詢過後決定與好孕工作室簽約,確定簽約後,到生產之間會有三堂必修課,兩堂產前課程以及一次哺乳計畫(課程費用另計),等週數接近時再與工作室預約時間。
身邊有許多朋友是居家生產,生產後自己在家,自己或是家人幫忙做月子。而我的選擇是與助產師簽約,選擇醫療院所生產以及在月中,月中出來後找好友來家中十日煮月子餐以銜接月中到自己照顧寶寶的過渡期。因此在與好孕第一次諮詢後,緊接著就是參觀各個產後護理之家了。
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連結:
我自己手上有的閱讀書籍:
- 陳鈺萍《生產,本該無傷》2021,時報出版
- 諶淑婷《迎向溫柔生產之路》2017,本事出版社
- 費德里克.勒博耶《溫柔的誕生》白承樺譯,2019,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