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以先進材料暨循環經濟科技公司自居

。公司產品的碳足跡是較低的,是碳費/碳稅議題發酵的受益者

。銷售模式1-光洋科買原料來做加工 (營收貢獻:貴金屬買賣+VAS)
銷售模式2-客戶consign,光洋科賺加工費 (營收貢獻:VAS)
銷售模式3-廢料回收加工 - 賺加工費 (營收貢獻:VAS)

。員工1100/1487人 ,在台灣,以台灣為主力

。營運表現,貴金屬收入金額大但貴金屬價格不可控,營運表現應以VAS收入為主

。產業占比
2024 h1 儲存 35% 電子半導體 34% 顯示 11%
2023 產業占比 儲存34% 電子半導體 28% 顯示12%

。產業趨勢 :1.AI興起 2.地緣政治 3.氣候變遷

。AI落地3力 1.算力 2.數位資料 3. 演算法
。產品:以靶材用於薄膜沉積製程為例

。硬碟的市場CAGR 5% 容量 CAGR 10%


。工業4.0 機器產生資料 AI產生資料
。硬碟還是會持續增加
。營業費用從22年38% 一路下降到24q2 22%

。24年H1 貴金屬收入 110億 VAS(理解為加工費) 28億,2024 H1半導體客戶拉貨提升,VAS

。獲利能力:
毛利CAGR 11% 營業利益 CAGR 22% VAS/營業利益 : 39%

QA
1.大容量硬碟是否會提升靶材使用?
公司是看大趨勢,大容量硬碟的靶材單價確實是比較高,但大容量硬碟目前使用量還是很少
2.不同類型的靶材,毛利?
價格受市場機制影響,半導體靶材和一般差不多,硬碟進入寡占,目前的廠商和供應都比較穩定,所以毛利還能維持
3.半導體前段.後段的毛利是否有差異? 最後應該都差不多
4.過往有提過電子/半導體的營收佔比目標,目前的狀態? 半導體目前的佔比?? 競爭者?
2026 20% 指的是前段半導體(晶圓廠),公司在半導體這邊進去的時間不長,但確實是在先進製程
競爭者主要是美國跟日本,中國廠商客戶不太選擇
5.客戶在做在地化,客觀條件是有利但還是要追上領先集團,目前看起來是有,但別人畢竟做了2.30年
6.產業Q3佔比,跟H1差不多,電子半導體35% 儲存36%,各多1%
7.客戶也不會一家供應,會跟著客戶需求擴產
8.一直在開發產品,未來的毛利率? 毛利10% 是因為有貴金屬的關係,單純VAS 毛利有47%
9.三塊銷售模式,回收的獲利其實更高但量小,主要還是另外兩個模式的貢獻
10.怎麼避險? 會針對80%去做避險
11. VAS收入產業別在儲存媒體部分22.23有很大的下滑,23億掉到17億,23年上半年去庫存,下半年AI就開始成長
12.潛在市場規模CAGR5%公司能否預估未來成長? 無法
13.晶片複雜度帶動材料需求成長,每個晶片的材料成本7.5.10差不多在600上下,3nm衝到近1000
14.半導體23vs24q3 yoy 算起來90%,是否能夠維持? 推估到2026 cagr 50%,內地政府持續投入,所以對公司也是有幫助
15.前經營階層離職做靶材回收? 公司不知道,公司也不是一個人的貢獻,不會追蹤同仁離職後的發展
16.台灣不適合材料公司,competitor 150年起跳,過往是礦產公司,慢慢發展成材料公司,台灣曾經有硬碟公司,為了拿到最先進世代的靶材,才有機會